鹤山市龙口霄乡有鲜卑族后裔

2017-11-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2月5日,鹤山龙口霄乡邀请两位大学教授对源氏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再度激起外界对挖掘源氏这一特殊姓氏背后故事的好奇.源氏族人所经历的漫长的历史

12月5日,鹤山龙口霄乡邀请两位大学教授对源氏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再度激起外界对挖掘源氏这一特殊姓氏背后故事的好奇。源氏族人所经历的漫长的历史岁月,见证了一个北方民族汉化融合的过程,同时经历从北到南艰难的迁徙旅途。

在经历了数百年后,如今的龙口霄乡是否还存在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质呢?对于自己先祖曾是鲜卑族的历史,村民还存在怎么的记忆?近日,带着众多疑问,记者探访了这条略显神秘的小村庄。

记者探访:难寻昔日先祖居住的痕迹

霄乡位于鹤山市西面,离鹤山城区不到半个小时的车程,记者一进入写有“霄乡”字样的牌坊后,感觉与其他的村庄相比并没有两样,只是路两旁的鱼塘显得更多,颇有水乡的味道。熟悉霄乡的人也向记者证实这一点,霄乡辖区有龙口河环绕,自古以来是鱼米之乡,村内的耕地与鱼塘面积比例是2:1。

走在霄乡的村道上,已经很难找到昔日先祖居住的痕迹。据村中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回忆,霄乡村的旧时模样是外有护城河,内有城墙环绕,同时设有东南西北四个门楼出入,重要的地方还设有烽火台和炮楼。岁月磨灭了这些建筑的踪迹,如今即使在这些有记忆的村民带领下,也很难找到这些曾经的建筑。

位于霄乡礼奎近湖祖祠堂,记者看到门前写着这样的对联:“发源由北魏,晋爵纪西平。”该对联浓缩了鲜卑族人的发家史。据说,因鲜卑秃发氏先人曾自封为西平王,祖先秃发贺又被北魏皇帝封为西平王,所以村人祭拜祖先的牌位上大多写着“西平××”的字样。鲜卑族的发祥地在我国的东北方,且霄乡源氏也是从东北角的东门河溯水而来,所以源氏的祠堂、祖墓也向东北而建。

还有村民告诉记者,这祠堂有近100年的历史,以前祠堂的正堂内还放有源姓始祖源贺的木刻牌匾和刻有“与卿同源”4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的脾匾,这些都是他们鲜卑血统的确证。

据史料记载,北魏孝文帝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迁都洛阳,采用汉晋政权的政治制度,鲜卑族人民逐渐由游牧转向定居农耕,汉族人民向鲜卑族人民学习畜牧业生产经验,鲜卑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术,改用汉姓氏,穿汉服,说汉语。从源氏大宗族谱的记载看,源氏在霄乡定居也有700余年,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

前几年,霄乡发现一本古老的源氏大宗族谱,这也是霄乡源氏是鲜卑族后人的一项最有力证据。在该族谱的主人源国镇的家中,记者见到这本源氏大宗族谱,族谱已经有些破旧,部分页面虽被虫蛀得很厉害,但并不影响阅读。族谱分为四卷,上面清楚地记载着:霄乡源氏的一世祖源潜夫,是北魏西平王源贺的后人。

今年65岁的源国镇告诉记者,这本族谱还记载有他父亲这一支,因此族谱应该也有七八十年历史了。随后在源国镇的旧居,记者还发现,与鹤山市其他地方不同,这座旧居墙壁的底部都是由大岩石砌成,上面才有砖头,其旧居的设计风格和建筑特色也与其他地方不同。

在确定自己属于鲜卑族后人的事实后,霄乡人开始了追根溯源的艰苦过程。1999年5月,在霄乡开诊所的医生源可就,受全村源氏族人的委托,专程到鲜卑族的发源地——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旗嘎仙洞寻根祭祖。位于鄂伦春旗阿里河的嘎仙洞被证实是距今1500多年前鲜卑族的发源地。

作为第一个到这里祭祖的源氏后人,源可就来到嘎仙洞恭敬地将鲜花敬献于祖先的灵位前。在数百年后,鹤山源氏后人终于在几千里外的地方找到他们的发源地。源可就到鄂伦春寻根经媒体报道后,在鹤山的龙口霄乡有鲜卑族后人这一消息开始逐渐为外人所知。鹤山源氏没有停止他们的追寻步伐,他们希望能够找到更多失散的同宗族人。

2005年,65岁的退休老人源荣枝也加入这一行列。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网上发现一位名叫源书成的河南省方城县人,由于源姓的特殊,源荣枝估计其可能也是当年源氏同宗。通过多方面的求证,终于在河南省方城县草厂坡村找到一处有300多户源姓的小村。

随后,源荣枝亲自到河南登门拜访,源荣枝告诉记者,当他看到这些河南的同宗兄弟,握着他们的手,大家都热泪盈眶,那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无法形容,就为这感觉,他还要继续追寻下去,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能清楚今后要往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