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弟子曾点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向曾参学习勤奋
傅佩荣《向曾参学习勤奋》?一、曾参解释“一贯之道”孔子评价曾参为“参也鲁”,这个鲁不是鲁国人的鲁,是鲁钝的鲁,鲁代表很老实、很迟钝,反应比较慢,IQ稍微差一点。在整个《论语》里面,最重要的一段话就是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段话有个背景,子贡是孔子学生里面口才很好的一位,口才好的人很聪明,很喜欢做批评,他批评到孔子。
子贡跟同学说,我们老师孔子是多学而知之,广泛学习各种材料,记忆力不错,记下来之后上课教我们的。
这话传到孔子耳中,孔子当然不太开心。子贡这个学生,这么聪明的学生居然不了解我,以为我只是个教书匠。所以他上课的时候就说了,子贡,你以为我是多学而知之吗?子贡知道有人告密了,他就说是啊,难道不是吗?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
非也两个字很严厉啊,说你错了,我是一以贯之,有个中心思想把我的学说全部连贯起来???哲学家一定有中心思想,如果没有中心思想的话呢,就是这边学一点,那边学一点,那到底你是图书馆呢,还是什么,重要的是你是一个哲学家,可以把它连贯起来,变成一个系统,融会贯通。
所以孔子跟子贡说你错了,我是一以贯之。子贡没有接着问,这是最可惜的事情。子贡本来应该接着问,说老师,你说的一以贯之何谓也?这样就可以让孔子发挥了,但是子贡跑掉了。
所以孔子心里面有一些难过,他就想利用上课的时候再来好好教一教,所以想问曾参,因为曾参年纪那么小,又特别地笨,他一定不懂我的一贯之道。孔子就说话了,曾参啊,我的思想是有一个一贯的系统。
他本来希望曾参说何谓也?结果这个时候曾参不知道哪一根筋不对,就说是的。孔子吓了一跳,他反应很激烈。你看《论语》,两个字“子出”,老师立刻离开教室。你都懂了,我还教什么呢?结果他一走就发生悲剧了,别的同学就围过来,问曾参说,何谓也?这不是悲剧吗?“何谓也”三个字应该曾参请教孔子,但他说是的,害得孔子离开教室,同学们来问他,何谓也?不要忘记,他年纪几乎是最小的。
比他更年轻的只有一个子张,我们将来再谈。
所以在这个时候曾参吓了一跳,就随便讲一句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句话代表曾参个人的体验,他不等于孔子的一贯之道,很清楚,孔子说一,他说忠恕是二,你再怎么解释它都不是一。
但是曾参是一个勤奋向学的年轻人,他就是一直努力,最后才有杰出的成就。在《中庸》里面有说,就是别人念一遍就会了,我念一百遍,别人念十遍就会了,我念一千遍,叫做“虽愚必明”,虽然愚笨,但是到最后都通通明白了。
这是学习的一种秘诀,没有别的什么速成的方法。学习要勤奋刻苦,这就是学习的秘诀,没有别的速成的办法。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念书的人不能不有恢弘的气度跟坚毅的性格,因为他任重道远,把行仁当做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吗?到死了才能停止,不是很远吗?行仁的“仁”就是标准答案。
所以曾参晚年的时候说得很好,一个人一生努力到死了才能停止的那个字叫做“仁”,那才是一贯之道。你讲忠恕的话,只是跟别人相处而已,讲行仁的话,可以杀身成仁,到死为止。
因为曾参勤奋向学,所以终于可以把握到孔子的一贯思想。很多人念《论语》都很奇怪,说为什么在《论语》的《学而篇》,孔子讲完话立刻出现一个人叫有子,他怎么也称子呢?“子”这个字如果放在名字底下代表老师,代表先生,孔子的学生大多数都没有称子,他们是把子放在上面,子路、子贡、子游、子夏、子张。
把子放下面的还有曾子,因为负责主编《论语》的就是有子跟曾子的学生。换句话说,有子跟曾子在孔子的学生里面辈分并不是最高的,颜渊都没有称颜子,那么曾参那么年轻他称曾子,是因为他教出几个好学生。
有子跟他的学生负责编《论语》,所以把自己的老师也称作子了,不管老师年纪大还是小。?二、有关曾参孝顺父母的故事曾参开始的时候很喜欢跟同学说,我最孝顺了,因为爸爸打他他都不跑,这话传到孔子耳中,孔子就认为不太好,就把曾参找来说,曾参,你爸爸打你你都不跑吗?曾参说,是啊,我最孝顺了。
孔子说这样不对。
曾参吓了一跳,他说那难道要跑吗?孔子说也不能跑。那怎么办?孔子说你爸爸打你的时候,你要看他的棍子是粗还是细,爸爸拿粗棍子你就跑,因为大人出手很重,不小心把你打伤的话,别人会笑你爸爸,你看把儿子给打伤了,这样你对爸爸就不孝顺了。
你看你被爸爸打伤了你害爸爸被人嘲笑,所以爸爸拿细的棍子,你就被他打吧,反正那皮肉之伤,这叫做“大杖则逃,小杖则受”。孟子提到曾参的孝顺,有几段非常好的故事。第一段他说曾参的爸爸曾点,喜欢吃洋枣,所以曾参就不忍心吃洋枣。
他说爸爸喜欢吃洋枣,所以洋枣子不吃,留给爸爸吃。孟子的学生就请教孟子,说洋枣跟烤肉哪一个好吃?孟子说当然烤肉好吃。那学生就说那曾参他怎么吃好吃的烤肉,把洋枣给父亲呢?孟子说,因为父亲喜欢吃洋枣,你看看洋枣就想说我多吃一颗,父亲就少吃一颗了,所以洋枣给父亲吃。
一般人其实认为烤肉比较好吃,那曾参说那我只好吃烤肉了,请爸爸吃洋枣。孟子还提到另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