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地震带上吗】新版地震区划图年内颁布实施 北京也在高于8级地震带上
刚刚看了几篇关于地震的文章,感触很大,原来北京市也是出于地震高发地震带上,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安全。比如康熙18年,就发生了毁灭性地震,当时北京的房屋倒塌非常多,死亡“男妇无算”,康熙帝下了“罪己诏”,并且斋戒数日,拿出国库的积蓄赈灾。
北京有几条断裂带,断裂带就是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带,地震发生后,出于断裂带上的建筑很难幸免,而没有在断裂带上,即使距离较近,破坏也很小。比如,在都江堰市,一个街道两边,出于断裂带上的一边几乎全部倒塌,另一边则破坏很小。这次汶川地震是龙门上断裂带的断裂。
大家可能会发现,如果出于断裂带上,即使直线距离很远,破坏也非常大,如果没有在断裂带上,直线距离很近,但破坏很小。比如,这次的震中在映秀镇附近,北川距离映秀144公里,彭州距离映秀只有52公里,但前者在断裂带上,所以造成毁灭性破坏,而后者则好很多。
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建鸟巢的时候专门避开了地震断裂带。
这个图是说明中国几千年有记载的地震分布情况,球体越大,地震震级越大,可以看到,北京或周边历史上不乏大地震。中国最安全的地方好像是江南一带。
============
地震区划图是以地震烈度为指标,将国土范围划分为不同地震危险程度或抗震设防等级的地图。它是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设防的依据。
据新华社电 记者25日采访我国部分地震专家时了解到, “十二五”期间,全国大部分省市将对地级市级以上城市开展活动断层探测工作。2020年前,全国地市级以上的城市将完成探测工作,并编制新一代的地震区划图。
据介绍,活动断层是发生大地震的“元凶”,是发生地块位置错动的根源。我国大陆内部的活动断层宽度一般为几米到几十米,长度从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研究室主任冉勇康表示,地质专家从2004年开始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大城市开展活动断层探测工作。目前,相关调查结果已递交给地方政府,作为各地进行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依据。
冉勇康说,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要尽量避开这些活动断层,活动断层的区域可以作为城市绿地、公园等设施用地。例如银川市目前已经开始在发现活动断层的地方设立警示牌。对于已经建在活动断层上的建筑物,政府将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强制其进行搬迁。
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介绍,我国正在编制第五代地震区划图。在编制过程中,考虑了中国大陆活动断层的分布特点与活动性质、地震类型与发生频率、地震动衰减关系等因素,确定了全国各地房屋、建筑、设备设施抗震设防的具体要求。新一代的地震区划图计划于今年编制完成并颁布实施。
权威声音:地震局:进一步加强南北地震带强震监视与跟踪
自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6.3级地震后,我国大陆6级以上地震平静已达11个月,在此背景下,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发生5.8级地震,3月11日又在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为进一步加强南北地震带强震监视与跟踪,按照2011年度全国地震趋势会商意见和震情跟踪工作安排意见及南北地震带强震强化监视与跟踪专项工作安排,中国地震局于2011年3月23-24日在昆明召开了"南北地震带震情暨强震强化监视跟踪专项阶段进展交流讨论会"。
中国地震局阴朝民副局长、监测预报司车时副司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云南局皇甫岗局长出席会议并致辞,云南局、四川局、甘肃局、青海局、宁夏局、陕西局、西藏局、重庆局、贵州局、湖北局、二测中心、台网中心、地球所等单位的分管领导、监测预报处长,以及包括中国科学院测地所、青藏所相关科研业务骨干在内的南北地震带强震强化监视跟踪技术指导专家组成员、震情联络组成员及全国7级地震与地震形势跟踪专家组部分成员,近60人参加会议。
会议听取了南北地震带强震强化监测专题("中国综合地球物理场监测-青藏高原东缘地区")最新观测与研究成果汇报和南北地震带震情跟踪强化分析各项专题阶段研究成果汇报,并围绕南北带近期突出地震活动与前兆异常变化及强震危险趋势进行了认真、细致、深入地讨论。
中国地震局阴朝民副局长代表中国地震局党组对2011年南北带强震强化监视与跟踪各项工作任务进行了部署,要求各单位深刻认识南北地震带地震形势的复杂性,牢固树立"震情第一"的观念,认真落实包括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跟踪方案在内的各项任务要求。
他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中国地震局党组加强近期地震趋势分析的重要措施之一;这次会议开得很好,既是震情研判会,又是研究成果交流会,还是预报科学问题讨论会,特别是"中国综合地球物理场监测-青藏高原东缘地区"项目为震情研判提供了及时有效的观测数据,其研究成果也在震情研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监测、科研为预报服务的思想。
同时,他对做好下一个时期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一是继续认真执行南北地震带强震强化跟踪工作方案,落实责任制,及时有效的提供数据和服务产品,加大科研成果的应用,切实完成各项任务;二是各单位要结合《中国地震局关于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意见》,在强化南北地震带强震监视与跟踪工作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实化监测预报工作,特别是加强地震预报力量;三是分析预报工作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广开思路、创新理念,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提升分析预报的科技含量;四是要充分发挥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数据共享与服务,发挥整体优势,积极开展包括日本9级地震对我国大陆地震趋势影响在内的重大地震预报科学问题探索。
阴朝民副局长最后指出,尽管地震预报责任重大,但我们要有信心把工作做好,把震情跟踪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也希望各方面多提意见以提升我们的工作成效。
相关新闻:专家分析称在不同地震带 缅甸地震与日本地震无直接联系 新闻晚报
据央视报道,专家指出这次缅甸地震发生在欧亚地震带上,而日本大地震是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针对公众感觉近期大地震比较多,地震专家表示,目前全球6级以上的地震频率仍然属于正常的波动范围。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其中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球的3/4,3月11号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就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而全球第二大的欧亚地震带,主要是从地中海向东延伸,应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经过缅甸成弧形转向东西,最后到达印度尼西亚,缅甸地震正是发生在欧洲地震带的缅甸地震弧上。
另一大地震带是海岭地震带,它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底山脉附近,从地震原因上看,环太平洋地震带,主要是由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造成的,欧亚地震带则主要是由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造成的。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不过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人们感觉不到。
针对近期社会公众对地球是否已经进入地震活跃期的疑虑,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谭解释说,从长时间的平均数据看,全球每年发生6级地震约150次。1902年以上,死亡千人以上,万以下的地震事件总计108次,平均每年就会发生一次,而死亡万人以上的地震事件总数为31次,平均每三年半发生一次。
在过去十年中每年6级以上的地震发生次数都在137次到196次之间波动,并无明显的变化,高孟谭认为,近期全球6级以上地震频率比较平稳,属于正常的波动范围。
相关新闻:北京也在高于8级地震带上
北京地区总的震害趋势是东部重,西部轻,平原重,山区轻,与理论的地震烈度场大体一致。北京平原地区除西集、马头一带及其他零星小片外,基本属于六度区。
根据有关地震史书记载,震源在北京地区的震级大于4级的地震共计发生过近200次,大于5级的地震10余次。北京历史上发生过的最大地震出现在1679年,即清代康熙年间,地点在三河—平谷一带,最高震级为8级、烈度为11度。
据有关地震周期估测:6级地震(强震)最长间隔大约280—300年左右发生一次。上一次这样的地震发生在1730年,即清代雍正年间,地点在北京的西北郊地区。北京地区存在发生中强级别破坏性地震的背景。由此可见,我市面临的防震减灾形势非常严峻。
相关新闻:研究人员绘地震带分布图 青岛等21城市无危险
2004年6月,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开始实施,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是该项目首席专家。
项目选择在北京、上海、天津、福州、沈阳等内地的21个大城市进行了探测研究。该项目于2008年4月顺利完成,已基本查明了21个城市及其邻区的主要断层的分布、最新活动性和发震危险性,特别是排除了上海、天津、广州、沈阳、银川、青岛等城市的其中80条断层的活动性。
徐锡伟透露,重庆作为最后一个未进行活动断层探测的直辖市,目前也正在开展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河北省也自费在11个地市开展了同样的探测工作。
据徐锡伟介绍,在探测中,一旦确定活动断层的空间位置后,就要进一步分析其危险性,比如要分析该断层以前是否有过大地震发生。“比如某一活动断层上,鉴别出3000年内发生过2次大地震:一次在距今3000年左右,另一次在距今500年前后。那么,大地震的重复间隔时间大概为2500年。”徐锡伟介绍了发生地震可能性的推算方法。
徐锡伟说,按照这样的推算方法,可以分析断层活动的可能性,从而为排除没有危险的断层提供理论依据。
徐锡伟还介绍,中国地震局于2000年提出了《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试图通过对部分大中城市进行活动断层鉴定和地震危险性评价,为国土资源的规划、利用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徐锡伟举例说,该项目针对天津的天津断裂和沧东断裂进行了探测,经过科学探测并确定天津无活动断层后,为天津生态城规划项目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关新闻:中国核电站远离地震带 安全性强
日本9级强震后的核泄漏事故,正逐渐演变成笼罩在全球上空的核危机阴霾。作为日本近邻,中国近年来正大力发展核能发电,如何保证核安全已成为外界对中国核发展的焦点。经香港文汇报记者多方查询得知,中国核电设施在选址、抗灾害能力、核电技术以及核应急管理等方面均与日本不同,“中国核电安全可保证”是官方、企业以及业界的共识。中科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核科学技术专业教授陈达亦表示,中国核电站均未建在地震带上。
与日本等核电大国相比,中国的核电发展一直处于相对保守的状态,目前共有13座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21座在建核电站。虽然中国的核电发展曾引发多次争议甚至几度搁置,但在如今看来,这些带给核电发展的并非毫无益处。
外界分析,日本核危机之所以演变成当前的严重情况,与核电设施选址、抗灾害能力、核电技术以及核应急管理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中国核电发展在上述问题上,则有较明显的优势。
“据我所知,中国在建、已建核电站都没有处在地震带上”,中科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核科学技术专业教授陈达表示。中国核电站在选址时,必须考虑到,以该地为圆心、300公里为半径的区域内历史上是否有过地震。向前须核查该地2,000年前发生地震的历史记录,向后则须预测50年一遇地震的发生概率。
事实上,环保部日前发布并将于2011年9月正式实施的《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亦对核设施的选址进行堪称“严苛”的规定:必须综合考虑所在区域的地质、地震、水文、气象、交通运输、土地和水的利用等环境特征;必须考虑所在区域内可能发生的自然的或人为的外部事件对核动力厂安全的影响;必须充分论证核动力厂放射性流出物排放、热排放及化学流出物排放对环境、当地生态系统和公众的影响;必须考虑新燃料、乏燃料及放射性固体废物的贮存和转运。
在核电技术方面,中国核电站与日本福岛核电站亦不可同日而语。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表示,中国核电项目采用的全部是压水堆,比日本福岛核电晚建三四十年,技术上已大大改进。压水堆采用三回路,如遇紧急情况需释放蒸汽减压,可将二回路不含放射性的蒸汽外排;二是新堆型已普遍装了氢复合装置,氢复合成水,不会发生福岛核电这样的氢爆炸;三是压水堆有蒸发器,三个蒸发器中的水也可带走一部分热量。
所以如遇福岛地震、海啸这样的极端情况,压力堆的抗灾能力要优于沸水堆。
张国宝表示,中国正在建设的AP1000三代核电技术,更是针对日本核事故暴露出的问题,采用了爆破阀。这意味着,在没有任何外界电源的情况下可自动爆炸,放出二回路蒸汽到顶上水箱减压,顶上水箱下泄水冷却,安注箱向压力容器内注水。在设计上,保证即使堆芯都熔化,压力容器也不会烧穿,将放射性物质控制在容器内等等。
时值日本核危机的关键,一则“首台国产AP1000核电蒸汽发生器在开工制造”的消息似乎凸显出中国对核电技术的自信。这则消息称,这是中国自行制造的世界最高端核电设备,AP1000核电蒸汽发生器投入使用后将使中国核电站的国产化率,由不足一半到完全国产化。
世界气象组织基本系统委员会核应急工作专家组成员、国家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宋振鑫向香港文汇报表示,随着中国核电事业的不断发展,设在国家气象中心内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几乎每个月都会做应急演练,制定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核应急响应预案。早在2009年中国就举行了首次现场核应急演习,成功应对核电站事故。
宋振鑫表示,从1997年7月以来的14年内,设在国家气象中心内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参加了许多国际和国内关于核应急方面的响应工作。
国际方面的应急预案主要是针对国际原子能机构每个月、每个季度、每4年都要举行一些不同规模的核应急演练。每个月它定期会给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发一些指令,如全球哪个核电厂假想发生核事故泄露,让中方做产品传回。
每个季度还会有一些演习,每4年会有一些全球的非常大规模的演习,也主要是针对核电厂,全球选不同的核电厂来做演习。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世界气象组织每两年都要开一次专家会,通过这一系列演习,报出一些问题,并不断完善工作。
关于国内的核应急演习,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专门制定了一个核应急响应的预案,在收到国家核应急办、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国家有关部委发出请求应急响应的信号或者通知以后,值班人员会很及时启动这个数据预报模式,要写一份决策服务材料。
在2009年,国家核应急办就曾举办全国关于核事故泄漏的应急演习,针对中国特定的核电厂假想发生泄露以后的影响、范围、路径等问题,各专业队伍迅速展开辐射监测、交通控制、医疗救护等工作:气象组加强气象预测,航测飞机实施空中采样监测、军地开设野战沾染检查和去污消洗站,公安组实施交通管制,医疗组指导居民撤离和服用碘片,通信组紧急开设通信站……经过各级核应急组织的艰苦奋战,事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
宋振鑫表示,通过14年的服务工作,研究人员积累一些国内国际经验,主要体现在预报模式越来越精细,预报的产品也比较符合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要求,而且行动非常迅速,半个小时就能形成决策服务产品。
中国核能动力学会经济专业委员会原主任温鸿钧日前向内地媒体表示,目前中国核电行业面临两大安全隐患。
温鸿钧指出,一大隐患是中国核电站建设得非常多,已投运的装机容量有1,000万千瓦左右,在建的装机容量有3,000万千瓦,到2020年预计将有7,000万至8,0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投运。大规模的建设之下,行业人士可能会产生麻痹松懈的心理,认为技术有保障,就可能不按规范运作,从而造成危险。
温鸿钧强调,另一个隐患是当前中国核电建设的急躁情绪。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可能造成核电站建设中的施工质量不达标,从而造成安全隐患。以此次日本地震中受损最大的福岛核电站为例,核电站在地震受损后,应当用应急柴油发电机发电,来启动安全系统。
应急柴油发电机平时的确很少用到,但出现紧急事故时却需马上启动,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平时注意维护和保障。因此福岛核电站在严格、全面的安全管理方面是存在缺陷的,安全运营不能光靠核电站的设计。
此次日本地震引发的核设施爆炸,使许多人高度紧张,不禁让人想到2008年5月的四川汶川地震。据了解,四川是中国主要设计、制造和贮存核设施的中心,当年地震之后,中国军方宣布,四川地区的核设施均安全。
事实上,在当年四川地震之后,震中核设施是否受损而导致辐射外泄问题备受关注,外国媒体纷引述法国辐射防护与核能安全研究所(IRSN)专家的话说,由于震级强大,无法排除核设施受损的可能性。外电同时广泛报道,IRSN透露中国在四川省有一个供研究用的核反应堆,两个核燃料生产场所和两个原子武器设施,而这些设施都离震中60公里至145公里。
对此,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马健空军少将在四川地震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有关部门在地震发生后即检查所有部队战备执勤的状况,发现“一切处于良好状态”。他还特地强调:“我在这儿可以负责地说,这些设施都是安全的。我们在地震灾害发生后,派了武警部队和军队加以严格保护,没有任何问题。”
国家核安全局表示,地震后中方迅速启动危机行动措施,而且环境测试结果显示一切正常。同时,灾区及附近较旧的核子设施由于过去的建筑防震条例不够严格,而出现轻微的损毁,不过新的核设施及器材丝毫无损。
国家发改委官员17日在北京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地发展核电。
日本核泄漏危机持续升级,引发各国反思核能利用的安全性。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副司长田锦尘当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总体而言,“核能还是比较安全的”。但日本核电站事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发展核电的时候,“要安全,安全,再安全”,将安全措施做到万无一失。
田锦尘称,发展核电是“基于改善中国能源结构、缓解环境压力所做的选择”。在中国的能源消费中,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费占到70%左右。目前,中国面临较大的资源环境压力,煤炭资源虽然储量很大,但也面临短缺。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2011年1月公布的最新数据,目前全球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共442个,累计安全运行了约13,000堆年。正在建设的核电机组65个。核电发电量约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6%。
全球重大核安全事故共发生三次: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尔核电站事故和此次福岛核电站事故。
当前,拥有核电机组最多的国家依次为:美国104个、法国58个、日本54个、俄罗斯32个、韩国21个、印度20个、英国19个、加拿大18个、德国17个、乌克兰15个、中国13个。
国际原子能机构预计,到2030年,全球运行核电站将可能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约300座。世界核能协会预计,“到2015年,全世界可能平均每5天就会开工一个装机容量约1,000兆瓦的核电站”。
中国专家17日表示,核电仍然是安全、清洁、经济的能源方式,不必因日本福岛核事故放弃发展核电。
中国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研究员柴国旱认为,此次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主要原因是地震及海啸的强度和破坏力超过了当前人们的认知水准。他说,9级地震是世界迄今为止第5大地震,在日本从未发生过,地震引起的海啸也是日本前所未见的。正因为两个巨大灾难的接踵而至,导致核电站断电,各种安全系统设备失效。
柴国旱说,福岛核电站初始设计标准为能够承受水准向峰值加速度为0.18g(1.74米∕平方秒)的地震,实际抗震能力为能承受水准向峰值加速度为0.6g的地震。而本次地震的水准向峰值加速度为0.4g,并未对核电站造成致命破坏。因此,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泄漏的说法并不准确,对核电站造成致命打击的应当是地震引发的海啸。
柴国旱又表示,中国核电站的设计抗震能力为能承受水准向峰值加速度为0.2g的地震,高于福岛核电站,由于设计的保守性,实际的抗震能力更高。同时,中国沿海大陆架较宽,又有许多海岛礁石环绕,客观上会减少海啸危险,加之中国核电站设计建造时也已考虑到海啸发生的情况,因此即使遇到海啸,也不会造成明显影响。
中国核工业集团研究员陈竹舟说,中国已建和在建的核电技术更加成熟,安全性能更高。据了解,此次日本发生爆炸的核电站,都是沸水堆型,属于第二代核电技术。而中国沿海建设的核电站为二代半和第三代核电技术,不存在启用备用电源带动冷却水循环散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