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荒诞的生孩子大赛
“我将把我的遗产交给生孩子最多的母亲。”
1926年万圣夜,73岁的加拿大律师Charles Vance Millar突发心脏病,死在了多伦多。老爷子去世的消息开始在各大报纸疯传,因为他的遗嘱实在有些特别。
阔绰的Millar不仅是远近闻名的律师,还是个眼光不错的投资家。投资产业众多,比较大的有酿酒厂、赛马场和快递公司。各类资产加一块差不多有上千万加币吧(约合人民币五千多万)。
虽然和动辄上亿小目标的顶级富豪们没法比,但Millar也算个钻石王老五——没老婆、更没孩子。
老爷子死后,他的律师公布了他的遗嘱,里面赫然写着,“由于我没有后代和近亲,我意识到了死前不把财产花光的愚蠢。这份遗嘱非常任性,因为我剩下的所有财产都将在我死后的第九年兑换为现金,并在第十年交给多伦多这十年来生孩子最多的母亲。”
Millar的这一奇招让很多人不解,不仅有报纸说遗嘱是伪造的,就连他的朋友也怀疑这是个笑话:“Millar就是想让全城的人都围着遗嘱团团转。”
斯人已逝,没人知道老爷子这么干的真实意图。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是老爷子干的最后一件“恶作剧”,但不是第一个。
据说老爷子生前经常在街头扔钱,然后躲在角落里暗中观察,兴致勃勃的观察什么人捡以及捡钱人的状态。
而除了这笔奖励生育的遗产,老爷子把赛马俱乐部的股份则遗赠给了三个人,包括前总检察长在内的两个强烈反对赌博赛马的人。并且只有这三个人都接受了,这笔钱才生效;但如果其中一人不干,那他们什么也得不到(最后那两个老哥把获得的遗产捐了)。
他把酒厂的股份分给了加拿大全境99名牧师,每人收到了38—56加元不等的现金(北美清教徒禁酒)。
这老爷子还有个在牙买加的度假别墅,他把这别墅赠给了三个互相不待见的律师,条件是他们必须住一块。
总之,这老头就是个爱搞事的主儿。
“不管孩子的死活、抚养的成本代价,让人卯足劲多生,有点良知的人都不会这么干。”当时很多人都在讨论这样做是否违反公共政策。节育倡导者Margaret Sanger批评道,“让女性沦为动物,真是令人发指。”
但当时所有人都没预测到接下来发生了什么:1929年,大萧条发生,多伦多有1/3的人失业,大批人靠着救济活着。
一时间,老爷子这笔遗产就变得相当亮眼了,很多家庭眼红到不顾一切的,开始了挑战生物和数学极限的生孩子比赛。
我们算算,如果一个多伦多妇女,在老爷子死的那天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并遵循10个月一胎的周期,那么10年后,她将得到10个以上的孩子。
但人不是机器,不可能不停生育,研究认为,哺乳会阻止排卵,因此女性在生完一胎之后一般半年以上不会再怀孕。专家认为,哺乳的母亲10年大概能有5个孩子,而不哺乳的则能达到7个。
但不停生育也就意味着流产率增高,而在医疗手段不发达的一百年前,诞生多胞胎的几率也不大。
可为了这笔遗产,参赛者都有对策。有人跳过哺乳期不停怀孕、有人记录生理周期并养精蓄锐等待。
媒体也不会错过这个“大新闻”,他们给此时事起名“生育大赛”,并指派专访记者就这一事件进行大篇幅报道,甚至还和一些热门选手签了合约。
这事看似热闹,实际相当荒唐,要知道参赛者都是穷疯了的。而随着越多的孩子诞生,这些家庭就会越穷,这使得他们更迫切的需要这笔奖金......不难看出,这些家庭都是冒着生命危险试图赢得头奖,为了那笔巨资都孤注一掷。
眼瞅着事态不对,1932年,司法部长提出法令,认为这笔钱谁也不要抢了,都应该归政府。
这下所有人都不乐意了,从“选手”到看客再到媒体与公众人物,所有人都提出了抗议,媒体上充斥着反对声,政府邮箱更是被14000封反对信塞爆了,“上交国家”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
与此同时,加拿大本地和美国不断有人冒出来声称是老爷子的亲戚,但都被法院驳回了,因为他们都不是近亲。
现在没人知道有多少家庭参加了这场生育大赛,我们唯一知道的是,10年之期到了之后,有超过20个生育八个孩子以上的家庭来到了法庭,32名律师经过8天的马拉松式争吵才有了最终结果。
最终,共有6人都以9个娃处于榜首,分别是:Lucy Timleck、Kathleen Nagle、Annie Smith、Isobel MacLean、Lillian Kenny和 Pauline Mae Clarke。
六人中的三人
其中:
Pauline Mae Clarkey因为有三个孩子夭折(她给小儿子取了老爷子同名都没用)啥也没获得;
Lillian Kenny因为有5个孩子是离婚之后和男友生的(而不是前夫),而被认为不具有冠军资格,获得了20万加元的安慰奖(Lillian Kenny后来给老爷子建了个纪念碑)。
剩下的4个家庭,每家都抱走了200万。这些人搬进新家,此后很少公开露面。
而在那些连安慰奖也没得到的家庭里,有人因为生育过头而破产、大量的孩子因为得不到照料而夭折......
直到比赛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多伦多的幼儿园等公共设施依旧吃紧。
(完)
资料来源:torontoist、fivethirtyeight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转载及稿件合作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