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敏学术造假 王正敏院士否认学术造假 复旦大学表示将复查

2018-03-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年伊始,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师王宇澄举报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学术抄袭.院士申报材料造假等问题,经媒体报道和网络传播受到

新年伊始,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师王宇澄举报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学术抄袭、院士申报材料造假等问题,经媒体报道和网络传播受到广泛关注。报道还涉及王正敏克隆国外的“人工耳蜗”用来申报国内的专利,成功获得巨额专利经费数千万元的问题。1月3日下午,复旦大学和医院方面组织情况通报会,作出回应。

一问:有没有学术造假?

在中国听觉医学领域,王正敏院士可谓大名鼎鼎。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科研成果和医院文化宣传栏里,与“耳”有关的每一项成果、活动,几乎都能看到他的名字和身影。

这位78岁的院士从2012年起,成了自己的学生、在同一家医院担任医生的王宇澄的举报对象。

2005年,王正敏被增选为中科院院士,王宇澄是他的秘书。王宇澄在举报中称,为了申报院士,王正敏把发表在自己主持的《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上的非研究性文章,包括“发刊词”、“专家笔谈”、“我如何做”等栏目的小品文,也列入了“论著”。

王正敏辩解说,申报院士时需要有三项成果:首先需要提交10篇高质量的代表性论文,第二是有专利技术,第三是有别人的评价意见,院士资格评审主要是详细审查这些成果。此外还有一个只列论著目录而不必提供论文的附件,王正敏承认,在“目录”里提供了一些“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主要是学生在写论文时把他作为作者之一:“当时的理解是,只有我名字的都要填写。

但整个目录内容都不是作为成果的,写多写少,对院士评选没有影响。”

王正敏表示,他提供的200多篇论著目录中,四分之三是规范的论文成果,四分之一是杂志转载他写在书中的一些手术案例,发表时已注明转载自哪本书,还有一些是培养研究生的理念、发刊词和交流心得的学术观点之类,出于教学目的,在目录中看得出来,“不是为了当院士故意作假”。

王宇澄的另一项举报是,王正敏第一本专著《耳显微外科》有100多幅耳部手术的手绘图,和他的导师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乌果?费绪专著中的图片相同,但并未注明图片来源,书中参考文献里也没有提到费绪教授的专著。其另外两部专著《颅底外科学》和《王正敏耳显微外科学》也存在类似的抄袭行为。

王正敏回应说,他的两本书引用了一些导师著作中的手术图解,虽然在图解旁未做标注,但在文字中有13处都提到了图片来源,提及老师的名字。乌果?费绪教授对此知情,给了这两本书很好的评价,为书做序,提到“引用他的图时很小心谨慎,这些图能够使得读者理解对手术有很好的理解”。他否认所有图片均直接拷贝自费绪教授的著作,虽然有借鉴,但也有自己改动,按照出版社的规定重新绘制,只是解剖图都差不多,变化不会太大。

王正敏的三本专著,分别于1989年、1996年和2004年出版。“这方面我们做得不够。但在2004年以前出版的很多医学书其实都没有在图旁标注图片来源。不能拿跟国际学术接轨的2013年标准来要求我们当年。”

据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主任周鲁卫介绍,该委员会在2012年2月收到王宇澄的举报材料后进行了调查,经过校内外专家四道审查程序,在2013年8月19日形成了《关于举报我校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院士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报告》。

这份可在该委员会网站上可查到的报告认定,王正敏提供的医学博士学位证书已获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定,学历造假问题不存在;王正敏作为合作者之一发表的几篇中文论文中,有些论文内容高度重复,属重复发表,“在学术态度上是不实事求是的”;使用大量插图且未注明出处的做法,“尽管不属于学术剽窃,但是不符合国际公认的学术规范”,相应的文字内容为“解剖学描述,不属于抄袭”。

中国科学院方面并未对此事做出公开回应。但王正敏表示,他们已了解此事并有结论。

复旦大学方面表示,校学术委员会将启动对这一举报事件的复查程序,并会尽快拿出结论。

二问:国产人工耳蜗,自主研发还是克隆?

据媒体报道中,对王正敏院士的另一项更为严重的“举报”,是他主持研发的人工耳蜗并非自主研发,而是模仿了澳大利亚科利尔公司的产品。

澳大利亚科利尔公司是世界上最早研发出多通道耳蜗装置者。王正敏是中国最早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医生之一,也是研制国产人工耳蜗的最早提议者。王正敏回忆说,在他的建议下,国产人工耳蜗研究工作始于1989年,但受国内芯片技术水平限制迟迟难有进展。

他们的确请工程师对澳大利亚公司赠送的一只教学用耳蜗做过分析,但其中数据信息一旦打开即消失,只在外形等方面受到启示——“如果真能克隆的话,我们就不必从1989年摸索到2004年,才形成了实验室里的第一个数字人工耳蜗。”

王正敏说,实验室里的国产人工耳蜗,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是“百里挑一”——做100件,只有六七件合格成品,其余都报废。在芯片、电极、封装三大核心技术和高分子材料等方面,共有20多家单位与他们合作,大家慢慢摸索。研制成功后,澳大利亚科利尔公司并未对中国人工耳蜗提出过任何的异议。“因为我们有自己的专利和技术。原理是公开的,但技术是靠自己做的。”

眼耳鼻喉医院方面介绍说,2003年,王正敏主持的人工耳蜗技术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目前获得8项国家专利,还有7项已完成申报。澳大利亚科利尔公司曾提出购买该研究成果和专利。2004年,该成果被转让给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并最终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审查批准上市。

由于国外人工耳蜗技术不断更新,王正敏和他的团队继续从事国产人工耳蜗优化研究,希望研究出四声调符合汉语特征的、清晰识别的人工耳蜗。目前,全国一共有8家单位参与此项目。

据央视报道,为了争取国家、省市科研经费,王正敏研发团队和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以各种名义申报项目,仅在2012年,他们就获得国家级项目两个,获得专项经费4000多万元。通过互联网进行的调查显示,在临床试验中,力声特公司招募的49名免费植入人工耳蜗临床试验志愿者中,有7人工耳蜗仅用两年已坏掉。

王正敏院士强调,人工耳蜗是职务发明,自己并未拿到过力声特公司股份,也严格遵守中科院对院士不在外兼职做盈利性工作的规定,除了单位奖励外,没有向公司拿过钱。因为年事已高,他并未担任“优化人工耳蜗”项目负责人,说他如何乱用项目经费,并无事实根据。

从力声特公司方面获得的消息是,经过两年,49例志愿者中有2例失效,其它植入乾效果有好有坏。王正敏说,临床验证选择的都是极重聋病人,病人个体情况不同,人工耳蜗植入后的效果也不一样,总体已达到预计效果。

王院士所在医院在为此发出的声明中表示,国产人工耳蜗研究实现了多个零的突破,逼使国外公司让利于国人,并为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企业产业化后的产品获得了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耳蜗产品生产许可证。

目前的“优化人工耳蜗”卫生部课题由该院戴春富教授牵头申请,工信部课题由相关企业申请,其经费等项与该院无关。据了解,目前,人工耳蜗手术技能和应用规范已在全国得到推广。自2011年获得注册认证以来,全国已有26例病患接收了该项手术治疗。王院士表示,希望未来会有更多耳聋患者通过该项手术回归正常人的生活。

三问:师徒关系如何变异?

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在1月3日下午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门诊大楼6楼会议室——校方和医院临时决定就王正敏院士“学术造假”事件召开情况通报会。没想到,举报人王宇澄戴着口罩,拿着水,悄悄出现在了通报会现场。通报会迟迟不开,半小时后,所有记者接到更换开会地点的短信通知。举报人王宇澄则告诉与他一同下楼的部分媒体记者,希望能和自己的老师现场“对质”。

“我到现在都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恨我!”

谈到王宇澄举报导师的动机时,王正敏接连用了两个“出乎意料”。他说,自己培养了40多名研究生和博士后,大都成为眼耳鼻喉领域的骨干。 王宇澄业务水平一般,此前在南京鼓楼医院做了7年住院医生未获晋升,2004年研究生毕业时未通过本院评审,是自己坚持将他留在了眼耳鼻喉科医院,并推荐他到苏黎士大学进修学习三个月。

王正敏说,在他申报院士时,王宇澄帮助整理了一些材料,还通过其在中科院工作的亲戚,介绍王正敏与两三位院士见面,请他们做推荐人。

出于师生情或对王宇澄帮助的感谢,王正敏认为,他对王宇澄“比人家都照顾得多”,如答应其要求,亲自带他过几例难度比较高的手术,而按惯例,年轻医生通常都是仅由上一等级医生带教的。申请科研项目时,也为其挂名,给予科研奖励和津贴等。

复旦大学新闻中心主任方明现场展示了一份标题为“我的爱徒王宇澄培养计划”的打印件。其中有这样的内容:

“从现在起我向他(王宇澄)作出如下保证:

一、将王宇澄同志列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及上海市听觉医学临床中心重点人才培养计划:由现在的科秘书升任主任助理,考察半年以后升为耳鼻喉科副主任,并尽快成为上海医学会耳鼻喉科分会青年委员;

二、王宇澄和陈兵、戴春富、吴海涛等是同龄人,无论做人、做事、作学问毫不逊色,而论及对大学、对医院、对学科的贡献,其余人等与他相比则根本不可同日而语。故从现在起担任上海市听觉医学中心临床及语训部负责人(国产及今后人工耳蜗、中耳植入装置):现在急需学习深造不辱使命,去IOWA大学学习,并从今后每年代表王正敏教授参加美国年会和欧洲耳鼻喉科大会以获得最新进展;予以留美资助;

八、参照院士终身制为王宇澄设立秘书终身制(领特别秘书津贴,行秘书长之职,总负责一切管理、协调、调度、安排院士对外联络、会诊、访问、临床及学术活动安排及饮食起居,配办公室钥匙。……当王宇澄外出或有他事不能脱身时由王宇澄指定其暂时代理人,王宇澄回来后继续复职任秘书);

九、王宇澄担任Fisch耳显微外科译著第一主译,下一本译著仍然是第一主译,委托王宇澄挑选翻译人员(国内);

十、以后所有机会首先考虑给予王宇澄,亲贤臣,远小人,充分听取王宇澄的意见。”

王正敏回忆说,大约在2009年前后,王宇澄用他的口气拟写了这一“培养计划”,希望王正敏教授在文稿上签字画押。王宇澄还告诉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因为王院士太忙,要将留在中国科学院的家庭通讯地址、电子邮件、电话都换成自己的,由他来代收所有信件信息。

王正敏觉得荒唐:“我只是一个普通院士,院士也只是个荣誉,我这个年龄也已不担任科主任等行政职务,哪有那么多力量帮他实现这些要求?”王宇澄的反应是:“你这个院士怎么当得这么窝囊!你是院士,你说话,党委书记、院长谁敢不听!”

“矛盾大概就由此产生。我没有对他做什么对不起的事情。他对我恨得那么厉害,我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王正敏说。

眼耳鼻喉科医院方面也指,王宇澄2012年以来在门诊工作“无故脱岗或旷工现象频繁发生”,两年内普通门诊数仅143人次(相当该院普通医生2天的工作量)。院领导多次找其谈话,但他常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上班和参加临床科研任务,甚至在出门诊时数次无故按动报警装置。

“这不是学术违规、造假,是师道沦丧、师徒关系变异的结果。”方明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