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美国的早教方式 “我会永远做你的靠山”
如何改进中式教育的不足之处,早教专家觉得美国人的一些家庭教育理念可以拿来借鉴下。
1.“I care.” (我在乎)
家庭成员之间说“我不在乎”(I don’t care.)可能是很危险的事。爱的对立面不是恨,而是冷漠和无所谓。父母和孩子之间,理应相互关心对方,看有什么事情让对方开心,尽量避免让对方难过、让对方摔跟头。
早教专家说:
如果一切都不在乎,家庭成员之间也是各顾各,不免会让人觉得太孤单了些。而在乎就如同纽带可以让家庭成为一个紧密的集体。特别是对孩子而言,I don't care真的会伤害到孩子幼小心理,让他有被抛弃的错觉。
2.“You can have your space. ”(你可以拥有自己的空间)
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空间,孩子不需要你的24小时环绕立体声包围。孩子非常珍惜自己的生活空间,有时候需要和父母保持适当距离。有些话,没有必要一再唠叨。给他人一点空间的同时,也给我们自己一点空间。
早教专家说:
听过一句话: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树一圈篱笆,反而能让邻里相处更和谐)其实,有“安全的距离”反而会让关系更亲密。作为父母,我们该学会适当给孩子留些自我空间,这样才不会让孩子有厌烦的感觉。
3.“Let’s talk.” (我们聊聊)
孩子和父母发生矛盾,不如找个双方都很放松的场合,比如咖啡馆,茶楼,用“我们来谈谈”开始,推心置腹谈谈。话闷在心里,误会了他人看不见,委屈了他人也看不见。有问题就要解决,问题不会长脚跑。
早教专家说:
父母总是高孩子一等的错觉在现代家长身上并不少见,妈妈说什么你就要听,不听就是不乖,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其实,你又能确定孩子的思想是错的吗?可能他们不同的思维模式反而更能解决问题呢?所以,学会和孩子谈话真的很重要。
4.“Let’s forget and forgive. ”(尽量忘记并原谅)
宽宏大量的大道理谁都懂,但落实到具体人身上就难了。家庭内部,相互之间有所得罪,要是计较下去,一环套一环,错误和冒犯相互纠结,没有理得清的时候。外人往往都明白“清官难断家务事”,不多插手,可是自己怎么办呢?快刀斩乱麻的办法,只能是忘却和原谅。
早教专家说:
如果你是一个记性有点不好的妈妈,这点可能已经被孩子看穿,所以他知道妈妈并不会一直记得自己的错误。其实,一家人又能有多了不起的大矛盾要一直记得呢,当下的错误指出来教育了孩子,他能记住就行了,作为父母我们又何必耿耿于怀的一直记在心上。
5.“You’ve got an anger issue.”(你好像总是容易动怒)
当今社会戾气很重,人人都一肚子愤怒。有时候,表现出义愤,使得我们显得富有正义感。美国人往往把愤怒看成是一个不好的品质。常发怒的人,被视作有怒气问题(anger issue),严重的被视作心理疾病。
早教专家说:
其实真的不止是孩子,我们大人也常常发怒,并且容易将怒气撒到孩子身上。可是,愤怒真的是一把双刃剑,伤人又伤己。所以,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多培养孩子自身的修养。(当然,前提是大人自己先要控制住愤怒,因为孩子最会模仿大人的行为。)
6.“We are all dysfunctional.”(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不正常)
在视野狭隘的时候,我们担心自己的家庭和别人的不一样,并因此难为情。“跟人一样”是不少家长鼓励、鞭策自己和孩子的一个说法。问题是没有一个家庭是正常的,家家都有自己的问题。
让孩子接纳家庭的不完美非常重要,这会让他们学着接纳以后势必也不完美的单位、婚姻和他们自己的孩子,以在此基础上寻求改进。我们也不能过早给孩子们灌输宿命感,让孩子认为自己生在某样的家庭里,结果就一定先天决定。
早教专家说:
常会听到身边朋友跟孩子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你是我生的自然就是这样。对此,早教专家觉得不太合适,毕竟人是可以改变的,需要通过日后学习去不管提升。所以,如果从小就让孩子拥有“天注定”这样的感觉,反而会让孩子走上不思进取的道路。
7.“My kids are probably just average. ”(对自己说的:我的孩子或许很普通)
我们常听美国小孩夸孩子特别、出色等。为了这样的出色,美国一些中产家庭对孩子推得很厉害,不亚于虎妈,只不过可能他们是在体育方面推,而不像我们在文化课和音乐方面。
据说美国那些儿童棒球联赛能激发出孩子身上最优秀的东西,比如团队协作和队友之间的关爱,同样也能激发出家长身上最坏的东西。因为家长求成心切,会催逼自己的孩子,甚至对其他孩子或者对方球队话语粗鲁。但是大部分美国家长在孩子失落的时候,对他们的平凡是非常包容的。
早教专家说:
“望子成龙”这个成语应该最能代表中国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了,我们总希望孩子能是全面发展到最好的佼佼者。但是,真有那么多“天才儿童”吗?我们大多数孩子都不过是平凡人啊!父母对孩子有期望这无可厚非,但同时也要能接受孩子的平凡,才不至于给他们过多压力。
8. “I’ll be there for you.”(我会永远做你靠山)
当小孩有所需要的时候,没有什么比父母亲都不在、不管更无助的事了。父母不必任何时候都得在孩子身边围绕着转,有时候他们只需要没油的时候,你像一加油站一样,等在他们的下一个出口。
幼子在,不远游,能守护在孩子身边,非常有必要。不要把自己的离开,说成是生活所逼的“无奈”。这样的无奈其实比我们想像地要少得多,很多是个人选择,我们归结给外部原因,以求内心安宁而已。你真有心,总是有办法。
早教专家说:
这点在外出打工的父母身上很常见,由于经济问题,有不少父母需要离开孩子外出打工。但是当他们再回家时,孩子对自己的亲生父母却露出了陌生神情,难道这不可悲吗?可能你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但孩子心里的匮乏又如何来弥补呢?
9.“Let’s create some memories.” (我们制造一些回忆吧)
美国家长非常重视给孩子创造一些未来能回忆的事件。这包括打破生活的常规,去别的地方度假。但也未必都要花钱,一些蓄意制造的亲子机会,作用不比花钱度假小。中国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比较“顺其自然”,但美国人强调一些有结构的活动。
有些活动还是颇有必要的,有时候父母一方可能会和孩子疏远,比如青春期的女儿,有时候会跟爸爸疏远。这些刻意安排的活动,有助于让这些关系更亲密,也能创造留给未来的记忆。
早教专家说:
有时把和孩子的点滴记录下来,整理成册。等孩子长大一些,等他开始想要回忆和爸爸妈妈到底经历过些什么的时候,这些回忆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