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天津著名画家张锡武和他的年画

2017-11-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中国书画界,一提到著名画家张锡武,都叫他"牡丹张",顾名思义,他是中国画牡丹的大家.画牡丹是张家的祖传,父亲张毓枚(又名张玉梅)就是画牡丹

在中国书画界,一提到著名画家张锡武,都叫他“牡丹张”,顾名思义,他是中国画牡丹的大家。画牡丹是张家的祖传,父亲张毓枚(又名张玉梅)就是画牡丹画的,他从小跟父亲学画,抻纸、研色。抗日战争爆发时,张锡武17岁,秘密参加了地下党,组织要求他画人物画,创作宣传抗日思想的题材,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他开始画人物画了。

从抗日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再到建国初期,张锡武一直画人物画,为日后从事专业绘画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础。

1949年天津解放后,张锡武来到天津,在天津文联美术工作者协会工作,1952年调入天津美术工作室主办的《天津画报》工作,之后又调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张锡武又做编辑又画画,一直从事连环画和年画的创作。

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像一部反映民间生活的百科全书,既内涵丰富又多姿多彩。年画有天津***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河北武强年画、山西临汾年画、湖南滩头年画、福建漳州年画、陕西凤翔年画、山东潍县年画、四川绵竹年画等。在众多年画中,尤以“南桃北柳”的年画最为珍贵。

***青年画为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有着悠久历史的***青镇,位于天津市西20公里。***青民间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擅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

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青镇,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很大的发展。***青年画从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最为风行。***青年画的画样(粉本)有几千种。

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时期,***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多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达百万幅。当时,***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

***青年画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的精髓,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染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既有版味的工艺性,又有手绘的精美,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在中国年画史上,***青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两地是清代年画重镇,存世不少精品,其中一部分为中国美术馆所珍藏。

新中国成立后,由文化部发起了全国性的新年画运动,许多专业画家在此领域倾尽精力投入到创作之中,促成新年画的丰收。1958年,张锡武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社长郭钧是从延安来的老干部,他调到天津以后号召编辑要把天津古老的***青年画恢复发展起来,所以在1958年成立了***青画店,隶属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领导。

郭钧号召张锡武等年轻的美术工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一批反映现实题材的新***青年画。于是他们一方面到白洋淀、蓟县等地深入生活,一方面到***青镇去向画***青年画的老师傅们学习。

由张锡武带队的***青年画创作组,背着铺盖卷骑着自行车去***青镇,被分配到画***青年画的潘忠义老师傅那儿学习。张锡武这才知道,***青的师傅们用的颜色跟国画颜色不一样,化学颜料比较多,名字也不一样,他学习了很长时间,掌握了***青年画构图、用色的精髓,为创作新的***青年画奠定了基础。

张锡武靠着他多年画人物的绘画基础,在传统画法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美学观,创作了一大批新年画。1978年,他组织全市和各个郊区县的美术工作者集中到***青画社,创作了80多张新的***青年画,其中新***青年画《淀上渔歌》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79年春节,***青年画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三楼展出,(***青年画一下子登上了大雅之堂,)吸引了80多个国家的大使和文化参赞,非常之隆重,前所未有。有一位文化参赞对张锡武说:“你们国家了不起,你们除了重视民族的东西还重视民间的东西,这次展览的***青年画很少见。

”展览期间《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等各大刊物作了大量报道,震动很大,各地博物馆要求这批***青年画到当地展览,民间年画产地的领导和美术工作者也纷纷到***青画社参观学习。

张锡武创作的现实题材的***青年画《淀上渔歌》、《木兰从军》、《李时珍问药图》等8幅作品入选,中央电视台和天津电影制片厂摄制了专题片。画展先后被邀请赴英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展出,张锡武的名字也随着他的作品驰誉中外。

当时在社会上有的美术工作者重视油画、国画、版画,轻视年画、连环画、宣传画,尤其对***青年画更加轻视。针对这一现象,张锡武介绍说:国内著名老画家以及延安来的一批艺术家也创作了不少的年画,连李可染和张仃都画过年画。

为什么要画年画?是为了老百姓服务,扎根到民间,因为老百姓喜欢这些年画,我们老百姓说过新年不贴年画不算过年,这就是年俗。艺术要来源于生活,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色彩鲜艳质地淳朴的***青年画就是最好的体现。

鲜艳的色彩与通俗的内容不仅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且其中的绘画手法、表现形式、色彩运用都可以为其它画种所借鉴和引用。***青年画比其他年画更好,除了印以外还要画,既印又画。

先印,印完了再添颜色。娃娃画工艺化、流程化了。比如脸部,黑线印出来以后上一道***,然后用一种扁笔,一支笔一转,脸颊就成了,再去画眼、头发,非常漂亮,细腻,从而区别于其他年画,其他都只是(光)印,咱们的是木版套印加彩绘,这是***青年画的特点。

***青年画根据这个设计出各种适合家里不同地方贴的年画,比如水缸,把鱼的年画贴在水缸侧面,一舀水反射到缸里,水在动,能看出鱼也在动,栩栩如生。也有贴在大门上的门神画,传统的门神是驱妖辟邪之用,而我在八十年代创作的一批门神,吸收了***青年画门神的特点,在原有的门神的基础上拓宽了门神的题材,赋予了新的意义,如《万象更新》《龙腾虎跃》《虎年吉祥》等……另外还融入了月份牌和***青年画仕女娃娃脸的画法,使人物的脸型更加立体细腻,在底色上用了红色,这样整个画面更加鲜艳,贴在门上就更加夺目,漂亮。

2008年1月,线装中国美术馆藏年画精品《天地同辉》出版了,在前言上,有这样一句话:时代生活推动了“新年画”的问世,许多专业画家在此领域投入创作,促成新年画的丰收。我们精选了著名画家李可染、金梅生、李慕白、力群、江丰、古元、张仃、任率英、张锡武、金浪等60件新年画作品。

这些作品既是他们个人创作的题材,也具有浓烈的时代特色。由传统木版年画和新年画构成的景象,是祈福纳祥的中国文化观念的体现。文中提到的张锡武的作品,就是他1961年创作的《淀上渔歌》。

《淀上渔歌》是张锡武深入到河北省白洋淀,跟当地渔民一起生活,一起劳作后创作出来的作品。与渔民共同生活的经历为创作提供了真实的素材和创作源泉。这幅画描绘了白洋淀的渔民收网后在船上(搞)的一场庆祝活动,两位渔民姑娘唱起了欢快的民歌,另一位渔民青年为她们伴奏。后面船上渔民大娘为大家做好了香喷喷的饭菜,前面船上的男童无心听唱,自顾自地与鱼鹰嬉戏,女童一边听唱一边戏水,整个画面栩栩如生。

2010年2月9日—2月27日,“中国年画大展再次在国家最高美术殿堂隆重展出, 300余张传统年画和新年画精品组成的大型展览,分为“佳节逢春”、“百子闹春”、“好戏迎春”、“新风沐春”4个部分,向广大观众献上新春的祝福。本展将精选著名画家李可染、李琦、张仃、刘文西、任率英、力群、古元、彦涵、张锡武等人的新年画作品,这些作品将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体现浓烈的时代特色。

从1962年张锡武创作《淀上渔歌》,到《木兰从军》、《李时珍问药图》等作品至今,48年过去了,老画家站在自己年轻时创作的《淀上渔歌》面前,感慨万千地说:年画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年画的题材多少年来它一直融入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盼,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鼓励人们奋发图强,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尊老爱幼,年画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我们怎样好好保护和发扬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将年画发扬光大是新一代年画人的任务和责任。希望他们能做的更好。 (作者王富杰 国家一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