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印将军善后办 兰州军区善后办解除改革后顾之忧助力兴军强军纪实
勇于担当尽责,啃下攻坚破难的“硬骨头”
“人员物资要核对清楚,各类数据要核对准确……”新年前夕,兰州军区善后办组织18名现地核查人员进行培训,帮助大家掌握核查的内容、标准和方法。类似培训,善后办已组织10多次1000多人次参加,对大家尽责善后发挥了重要作用。
“善后办干部来自原军区机关,多数同志从来没有干过善后工作。”善后办副主任李建印说,组建之初,他们面临工程建设、经费拖欠等15类180多项遗留问题,个个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处理起来棘手复杂。
“新使命、新岗位迫切需要新能力。”在善后办第一次专题教育中,政委刘健告诫大家,善后工作是一个全新领域。做好善后工作,解决各类遗留问题,既要有担当勇气,更要有担当能力和创新意识,还要加强特点规律研究,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善后工作取得新突破。
着眼提高担当能力,他们狠抓学习培训:党委中心组带机关理论学习、师团职领导干部理论轮训、干休所领导培训等长年不断,交替进行。他们还创造性地推行月办公会、周交大班、日交小班制度,建立每周二、四晚上学习制度,帮助大家增智强能。
善后工作动态多变,墨守成规难有作为。针对善后工作实际,他们大胆创新:推行保障组与联勤机关合署办公新模式,开全军先河;吸纳团以上单位主官参加善后办党委扩大会,减少大量会议;调整干休所公勤人员先训后补,确保下去就能用……
翻看兰州军区善后办2016年成绩单,可圈可点的不少:圆满完成110多个单位转隶接收、70多个单位转隶移交、停止400多个房地产租赁项目……这一个个数据的后面,是许多善后人“撸起袖子”苦干实干的结果。
新年前夕,阿里高原传来喜讯:经兰州军区善后办、西藏有关部门和边防部队联合现地验收,通往且坎、什布奇等4个边防连的高原边防公路全部合格,正式投入使用。
“这些公路的顺利建成和投入使用,多亏了兰州军区善后办。”阿里军分区领导说。组建以来,善后办针对阿里高原边防公路建设新的军地协调关系尚未建立的实际,主动派人接续军地协调关系,共同做好高原边防公路完工项目验收和新上项目启动,为聚焦中心、服务边防和战斗力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大事难事看担当。”张建胜告诉记者,面对棘手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善后办党委以“揽旧账是党性,解难题是责任”的政治自觉,发扬舍我其谁、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按照一事一办法、一事一节点的思路,依法依规解决了多年久拖未决的工程建设、房地产租赁纠纷等10个历史遗留问题和35个坐落的产权遗留问题。
甘当铁流后卫,奏响敬业奉献的“善后歌”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一场体系重塑、浴火重生的“突围之战”,既需要攻必克的“开路先锋”,也离不开守必固的“铁流后卫”。各级领导以甘当“铁流后卫”的实际行动,给部属做出了榜样。
俞江,原军区司令部军务部组编处处长。改革启动后,他被分流到善后办,成为作战训练处一名副处长。起初,面对巨大的心理落差,俞江一时难以适应。
“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由于胸怀改革强军大局,俞江很快调整心态投入工作,先后参与完成110多个单位转隶移交、42个单位核查清理等大项任务,展示了一名善后人的风采。
比俞江落差更大的人还有许多。谢大智是原军区政治部纪检部巡视监察处处长,到善后办后成了组干处一名正团职干事。
“官”当没了,但他依然激情干工作,同样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2次参加军委巡视组专项巡视,接续办理113件原军区纪委未查结的问题线索。年终总结时,处里为他报请三等功。
“苦点累点没啥,下一步的去向才是大家最揪心的。”在前不久对善后办人员思想情况调研中,政工组干事王运启发现,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启动后,眼下善后办机关干部最关心的是今后的进退走留和出路问题。
尽管前途不明、后路不清,但大家的工作劲头没减。作为编余干部,桑文清如今在军事组办公室帮助工作。虽是“编余”,但他从不认为自己“多余”,主动担当尽责,在完成好战备值班、文件收发、保密工作的同时,回收原军区机关和有关部队的印章1800多枚,且无一损坏和丢失。
“无论今后怎么办,现在都要好好干。”桑文清说,只有把善后工作干好了,改革才能后顾无忧。
普通干部如此,领导干部更不含糊。2016年8月,保障组组长陈敬万已达到最高服役年限,按说该好好休息了。然而,由于工作需要,他至今仍奋战在善后工作一线,把解决遗留问题、停止有偿服务等工作抓得有声有色,用实际行动奏响了一曲敬业奉献的“善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