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囚下场悲惨 女囚死刑后的惊人举动 古代女囚死刑前的酷刑
汉字书法是一种中华文化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古代书法家灿若星辰,秦代的李斯称得上是很亮的一颗,他也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书法家。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被腰斩于咸阳市。临刑谓其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子学习,当了廷尉。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
秦始皇死前一年,他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俯瞰东海涌潮后,命李斯手书《会稽铭文》。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又采岭石镌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会稽刻石》。
李斯书写的《泰山封山刻石》,书体是小篆。其结构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之感。
唐人张怀瑾称颂李斯的小篆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作为《泰山封山刻石》、《会稽刻石》的书写者,李斯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书法家。李斯的书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被称为书法鼻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
“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全国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在此之前,中国的文字从新石器时代彩陶刻画文字的萌芽,经过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金文,成长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战国时代由于群雄割据,因而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使这一时期的汉字形体产生了地域性的差异。秦始皇一直期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统一各国的文字,见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了他。李斯奉秦始皇之命制作了一种标准字样,这便是小篆。而关于小篆的由来,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李斯等人在制作标准文字时,“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紧接着,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一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不久,李斯又采用一个叫程邈的小官吏创造的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结构,形成新的书体——隶书。从此,隶书便作为官方正式书体,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楷书流行才渐被取而代之。但作为书法艺术,篆书、隶书因其独具一格,深受后人喜爱。中国书法四大书体真、草、隶、篆,隶、篆占其半壁江山,李斯之功,功及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