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再出神作,去博物馆前怎能不看这部片子
诸君是否还在为前日曝出的BBC纪录片造假新闻而耿耿于怀,立志与这些资本主义毒瘤势不两立?
但是,马克思同志曾说过:“年轻人呐,不要总想搞个大新闻,要辩证地看问题。”
对于纪录片创作来说,摆拍并不等同于造假。合理的摆拍不是意图扭曲真实,而是为了更好地还原真实。
为了更好地做例证,让我们回到1922年。
那时候电影才诞生没几十年,有声片还没出现呢,结果就有个美国大叔突发奇想,跑到北极去拍了部电影,记录爱斯基摩人的生活。
这部电影就是世界上第一部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而那位疯子大叔就是被称为“纪录片之父”的罗伯特·弗拉哈迪。
北方的纳努克&弗拉哈迪
弗拉哈迪在拍摄《北方的纳努克》时就采用了摆拍,为了更好地还原爱斯基摩人的传统生活方式,他让业已采用猎枪狩猎的爱斯基摩人又重新操起了弓箭,包括在著名的捕海豹的镜头中,也是事先就安排好了海豹尸体。
所以在橘子君看来,大部分针对BBC纪录片的口诛笔伐是有失偏颇的。
纪录片并不是现实100%的再现,而是会围绕一个主题对现实进行筛选和编排。
很多好的纪录片都是在讲故事,而BBC正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这不,前不久,BBC又推出了一档高质量纪录片——《文明》。
开播一个多月,官方仅推出了四集,豆瓣评分就已经冲到了9.3。
在座的各位恐怕都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回答。
那么《文明》又是怎么解释文明的呢?
在第一集中,《文明》先展示了文明的对立面:暴虐、野蛮、残忍...
2015年,ISIS攻入叙利亚著名的贸易古城巴尔米拉,在杀戮之余,暴徒们又对城中的古迹和文物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
数以千计的艺术珍宝毁于铁锤、电钻之下,古城变为一片断壁残垣,其中少数得以幸存的文物也不过是因为早期就遭到了劫掠。
但人类不只是会破坏,还有着一项对立的本能,它是文明产生的、也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的关键,那就是创造。
为了探求人类的创造力起源于何处,影片带我们领略了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物。
内有人造颜料痕迹的鲍鱼壳,距今已有十万年之久。
近四万年前的手印。
我们的祖先挑选场所,制造颜料,只为宣称自己来过。
数万年后,一名叫做凯撒的征服者抱着相似的目的,留下了那句脍炙人口的“我看,我来,我征服。”
关注橘子电影 微 信 公 众 号 :(juzimovie),发送“电影资源”,获取橘子君推荐电影资源,坐在家里看经典大片!
又过了数千年,八达岭长城的墙砖上也留下了无数的“XXX到此一游”;Emmm,当然,这一行为绝对称不上文明。
从大约5000年开始,人类历史迈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先后出现,雕塑、建筑等艺术也变得更加精美和繁复。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乌尔军标。
米诺斯文明的壁画。
文物界的“网红——图坦卡蒙金面具。
”
迈锡尼文明古城佩特拉。
而其中自然少不了的,还有神秘的奥特曼....不对,三星堆和玛雅文明。
艺术即历史,它见证了帝国兴衰、世界演变,即使一个文明消逝,它所留下的艺术遗迹也依然骄傲地宣布着它往昔的耀光。
《文明》的第一集以总论的方式提出了艺术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在接下来的二三四集中,片方分别从雕塑、绘画、宗教三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例如在第二集中,影片揭示了秦兵马俑的制作工程其实类似于流水线,头部、躯体等各部位都有相应的工匠专门负责,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使每个兵马俑的形象都有其独特的个性。
第三集绘画篇赞颂了人类渴望再现双眼所见的浪漫欲望,在摄影术发明之前,可以说绘画是能最准确还原现实的艺术形式。
宗教与艺术密不可分,在西方更是如此,第四集着重于分析宗教对于艺术的影响。
教会的赞助与支持一度大力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但归根结底,艺术之于宗教不过是用来强调信仰至高无上的手段,因此两者的矛盾最终不可协调,也就有了后来的文艺复兴。
圣维塔莱教堂壁画
印度教圣地——吴哥窟
《文明》除了展示大量难得一窥的文明珍宝之外,还通过专家的讲解提出了一些解读文明的另类视角。
此外,BBC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高水准的讲故事能力,大小历史事件的穿插有利于观众理清思绪,又增加了观赏性和趣味性。
回顾下《舌尖》第三季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在于制片方光想着利用食物,而不尊重食物,大肆地抒情却不得要点。
相反在《文明》中,剧组在感性和理性的取舍中就高明得多,一方面谆谆诱导地灌输知识干货,另一方面又能从心底激发观众对人类文明的敬畏之情。
姜还是老的辣,老油条BBC在纪录片创作上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很多。
最后,如果你下次跟朋友一起去逛博物馆时,想秀对方一脸的话,那就不妨看看这部《文明》吧。
关注橘子电影 微 信 公 众 号 :(juzimovie),发送“电影资源”,获取橘子君推荐电影资源,坐在家里看经典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