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欧丽娟老师《红楼梦》的笔记性发挥

2017-11-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人们总乐于采用简单的有失偏颇的思维方式去批判或赞扬已经逝去的时代.显然这是一种偏见,然而庸众总习惯如此.即便哲人先贤奋声疾呼,也无法祛除他

 人们总乐于采用简单的有失偏颇的思维方式去批判或赞扬已经逝去的时代。显然这是一种偏见,然而庸众总习惯如此。即便哲人先贤奋声疾呼,也无法祛除他们采用二分法的恶习!他们随意给别人贴标签,急于分辨好坏,又固执于窠臼握牢舒适的观念不肯转变。

 这种思维从哲学上讲是有其合理性的,甚至保证了人类的生命延续。哲学说:“物种是以‘求存’为繁衍准则的,而非‘求真’。”所谓求存便是建立在经济生物能法则之上的最优效能。比如吃苹果的人不会去研究牙齿的咬合力有多大、果皮的颜色在食道内有无变化、以及每一次咬合会把多少细菌带入体内这些有趣或者有用的问题。我们只要苹果供给营养就够了。原始人甚至只需通过实践本能的认知,即摄取苹果等同于繁衍就足够了。

 所以我们用二分法看事件看问题的同时也暴露了我们的片面性。这是从求存的物种起源上衍变出的人性,无可厚非。但如果真要了解这个世界,简单的二分法简单的感官判断是不会有什么助益的。往小处说,比如你想深入了解一个人,则必须超越感官等生理限制所规定的边界。

更应该从这个人所生活的时代脉络里体认,以理性的角度解析。去指责他的行为除了巩固你个人的价值判断以外别无良益,去理解他关键处的决定对你倒很有帮助。因为一个坏蛋对于他孩子的爱跟一个好人对于孩子的爱同样值得被颂扬。而颂扬的更深一层则是自私与博爱的范畴了!

 诚然,这个世界庸众何其多哉!甘于平庸的人何其多哉!讨厌被别人指责平庸的人又何其多哉!大多数庸人都乐于悠闲人性的条框内,享受着无知导致的快乐。这是人类赓续的使然,也是人类自身的悲哀。而从这上面解脱出的无数先贤,他们给庸众开了一扇窗,使缤纷的智慧遍布人间,只要你愿意转变。因此,不才或许能从《红楼梦》这部滔天巨著略窥一二。

一:《红楼梦》是写什么的?

 罗永浩说过,文革时期由于时势使然,《红楼梦》甚至被当做黄色小说拿来泻欲。这当然是对曹老的亵渎,这且不管。以往对于《红楼梦》的主流观念是一部反封建反理教的鸿篇巨著。他们总习惯用宝玉厌恶科举不喜金殿对策的少年叛逆心性作为凭证,也习惯用黛玉的病哭之态来披露贾母等封建理教的维护者对于妙龄少女的百般蹂躏,并以此佐证。

而对于小说中贾宝玉的重像甄宝玉被抄家后的幡然悔悟,从而科举入世置若罔闻自动屏蔽。这些有识见的知识分子依据形势的需要断章取义,并借此寓教大众的卑劣行径与流氓何异。

倘若但凡为我所用的我便随意歪曲,以庸众的知识窄敝体察不清为缺口随意灌汤使药,其结果对于《红楼梦》而言不过是欲加之罪而已!对于文化却是一个毒瘤!对其本人则只有正人君子嗤之以鼻,当然这类人也不在意这些啦!而没有识见的知识分子则摘句录辞,逐条逐句的鞭辟入证,如此断章取义,在我之口也不过认他作一个妄人而已!徒然贻笑大方!

 如果我们以这种思维逻辑再去看传统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则更值得玩味了!这里不做申辩,大凡历史洪流中能留下的人物,或褒或贬,都有其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他们限于当时的环境所能做的最好选择往往被后世诟病。

这就好比我们看电视剧一样,我们总是替蒙在鼓内的角色着急,恨不得冲入剧中告密。嘿嘿!入戏太深不是什么好事!哲学上谈到科学时说科学是具有演动性的。我们不能说托勒密的地心说是错误的,同样也不能妄评哥白尼的日心说。

开普勒定义的宇宙法则、牛顿给出的万有引力、爱因斯坦交代的质能方程都不过是随着外界环境限制的逐步剥离因循演动罢了!这种态势放之历史放之个人都有其合理性!任何事任何情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愤怒与贪爱都有其起因。

 以此来观《红楼梦》,根据欧老师从小说文本内通篇体察,《红楼梦》是一部半自传性的描写贵族生活和精神世界以及幽微人性的写实性小说。它主要是针对元稹《莺莺传》这类描写贵族世家的严重失真的批判。他们特别热衷幻想落魄书生动不动就取个皇帝、宰相的女儿。

跟残疾书生一摇折扇就撂倒五六个彪形大汉这样的武侠小说如出一辙。这用脂砚斋的批文“庄农进京”去嘲笑他们是再合适不过了。我并不否认《莺莺传》的文学成就,这里是基于《红楼梦》的写实性来作对比的。

当然,这也是起于唐朝五大姓李崔(崔莺莺)卢郑王的豪门望族的影响。所谓贵族,其严守礼制、繁文缛节的特点亦不可随意褒贬,倒或可臆测为其文化底蕴。贵族有其诗书礼仪世家的独特气质,颇有点欧洲绅士风度的韵味。

绝非仗势欺人、弄权祸国的乱臣贼子,这类人在贵族看来是爆发户的行径。所谓“侯门一入深似海。”亦不过是酸葡萄心理罢了!统览晋朝至唐朝的贵族,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如谢安、谢道韫(女)、王羲之、王勃、卢照邻、李白、王昌龄、王维、崔颢、等不一而足。

他们的精神世界在我们所谓的森严的封建礼制下如此之耀眼,是否值得我们反思于自身的误解?对这里是从听课笔记阐发的个人观点,迫于精力不做赘述!

二:《红楼梦》为什么伟大?

 起初,我并不觉得《红楼梦》伟大,年轻时也断断续续看过几章,便觉无非是言情的小书,也只认得《葬花吟》中几句诗。很多研究红学的喜欢用诗中的联句去揣测作者的意图。有些固然是合理的,比如太虚幻境内金陵十二钗的判词。

而有些却谬以千里了,比如《葬花吟》中“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句。以我个人写诗的经验来看,这句是以夸张拟人的手法写花的命运,并非人家要说自己被贾家欺凌的不像样子。林黛玉有诗鬼李贺之遗风,李贺写诗,总是备一诗囊,偶得佳句奇联便收入囊中。

跟我现在偶得诗句便写入便签如出一辙。可等到构筑诗篇时迫于主题总是难于取舍。由于个人才力有限和基于锻炼的意图往往不舍丢弃,但以此为思考用智的点往往能作出更妙的诗。

以此反观黛玉的诗,或反观任何人的诗,都绝非一气呵成,腹内早已经运墨使纸了。亦如我现在所写的这篇,若不是五十二节课八十多小时的积累,也不可能如此的蓄墨于笔端,涛涛之势已成。这点从上述的逻辑演动也可以佐证。

 《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引述欧老师话:“它是以写实的风格描述了平常人所触及不到的贵族生活的兴衰变迁。”曹雪芹出身贵族,少年受过诗书礼仪的熏陶,成年以后家道衰落,但这不能说成曹雪芹反封建礼制。如果从他个人的生活境遇中去体认,也能看出他是对家族没落的反思,而非反抗。

这就如同你不会在这个时代反抗自由恋爱一样。《红楼梦》亦非单一的价值观一贯到底,这显然也是无用的废话。我们既然承认曹雪芹是伟大的小说家,那么多的饱学之士甘愿殚精竭虑地去研究,也绝非是我们认为黛玉就是受欺负的,宝钗就是抢夫婿的,宝玉就是深卧花巷的浪荡公子这么简单。

他们每个人都有血有肉个性鲜明,就连袭人、晴雯都被刻画的鲜明饱满。作者绝非单以主角的价值观去否定或肯定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受于环境、见识、学识的影响而发展出不同的性格品性,组成了书中纷呈的世界。

 某些研究者普遍以文本中的只言片语去过分的断章取义,从而以歪曲事实的卑劣行径为论据满足当下他们的价值观。这是不可取的。引述米兰昆德拉的话:“一个小说家不应该迎合未来,若然,对于未来是很低劣的因循媚俗,是对最强者做出的懦弱奉承。

”我想,一个伟大的作家不能刻意的奉承任何人、事、社会、政党、价值观。他只能是在已定的小说架构内以事实、理性、人性为法则去铺叙故事情节。至于如何有意识的自圆其说全靠作家的宽宏的想象力以及运筹全局的聪明才智。

有时甚至作者自己也不能掌握角色的命运,他只能一边写一边哭。这是小说的最高境界!比如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而曹雪芹一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亦是批阅十载,呕心沥血之大作!

三:《红楼梦》人物粗略比对

 《红楼梦》中有经世干才的两个人是王熙凤和贾探春。王熙凤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的,嬉笑怒骂皆入我眼。她精明强干、计谋狠决、言语俏快从协理宁国府、毒设相思局、趣言兴贾母的文本里分别能看出来。唯一可惜的是她不识字,不识字在封建社会里对女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王熙凤却很重要。

这是她和探春唯一的不同之处。凤姐的判词内首句“凡鸟偏从末世来。”只这一句便交代了凤姐用智徒劳。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习极差为人处世极其圆滑世故的人进入社会以后很快获得物质上的成功,这些人无论从胆略还是计谋上都有独到之处。

这点我自问不及,也很佩服。但佩服归佩服,他们也仅限于此罢了!为什么呢?以他们的过人聪明本可以做的更好,然而受限制于学识修养,仅凭一点或浅薄或深刻的见识取得一些成就便志得意满。

以为天下之事不过如此!岂不可笑?学习的本意是通过认识先人积累的智慧而融入自己的生命进程,从而超越先人,演进人类的福祉。纵观整个人类史,莫不如此!所谓站在巨人肩膀上看世界是有其深刻内涵的。早年听到一些读书无用的论调,也曾垂头哀叹!那是我见识不深,今时颇感羞愧。

 举一个例子吧!清朝后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为官需学曾国藩,为商要学胡雪岩。”可见胡雪岩在商人心目中的地位。我曾一度崇拜胡老,高阳先生的大作《红顶商人胡雪岩》也读过五六遍,直到有人点醒我说胡老发的是国难财,才豁然明白。

胡老的用智机谋不亚于凤姐,可归到底他也是谋私欲者多公欲者少。没读过书,也并不觉得读书的重要性。最后落得个机关算尽一蹶不振,连继承家业的后人都不曾谋得。这正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朋,眼看他楼塌了!

”短短十数载,顷刻荣华富贵享尽,顷刻家业败落无遗。岂不可悲吗?秦可卿托梦凤姐时告诉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让她趁着家财丰沃,于祖上祠堂附近多置些田产,将来就算抄家也不会抄祠堂的祖业(这是封建社会的法规)籍此耕读诗书,重振家业也是败而不亡的智慧。”而凤姐却无警醒之状,最终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探春我个人非常敬爱,凤姐病时让她管理贾家,言辞便给,有为有守!正是君子的风度。她是读过书的,读书的人能做到有为有守的寥寥无几,探春为我们树立一个榜样。我很愿意拿他跟民国时的杜月笙比较。杜月笙发家时只用到聪明绝顶这一项,可他非常热爱学习,敏而好学,是他发家后的真实写照。

这一代伟人能够统领三教九流、饱学之士、达官显要可不仅仅是他人脉广财源足就可以办到的。最后杜老的学生子布满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后代也是经世致用的人才。

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在这里我特别要强调,我们不应该仅凭一时的得失去判定一个人,这样仅仅流于月旦之评,并不能够充分认识到一个在历史上留名的人对于历史推动的作用。聪明是一个人秉性中带来的,如果不通过读书学习去打磨成智慧。那么这个人也不会有什么大作为的,无非是求田问舍之辈,有什么值得推崇呢?

  最后感谢欧老师的课,感谢四姐相赠的《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