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上的毛泽东 看领袖的四位扮演者

2017-12-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推出了"银幕上的毛泽东故事"主题影展,影展以"纪念与缅怀"为主题,囊括了<风雨下钟山>.<

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推出了“银幕上的毛泽东故事”主题影展,影展以“纪念与缅怀”为主题,囊括了《风雨下钟山》、《长征》、《巍巍昆伦》、《毛泽东与斯诺》等多部影片。在此,我们将在这些影片中扮演毛泽东的几位演员为您作一介绍,看看他们是如何在银幕上重现一代伟人的风采的。

神与音的张扬:张克瑶

毛泽东的形象在银幕上初见端倪时,电影工作者们在追求相貌和声音的相似上下了不少功夫,有着深厚舞台功底的张克瑶便成了当时饰演毛泽东最合适的人选。

张克瑶是原西安话剧院的演员,曾在《雷雨》、《蔡文姬》、《高山下的花环》等80多部舞台戏中担任重要角色。1976年,张克瑶首次在话剧《西安事变》中出演了毛泽东,之后为了更好地诠释毛泽东的形象,他先后数十次到延安采风、体验生活,还曾经背着行囊,沿着毛泽东当年转战陕北的路线,走遍了整个陕北。由他主演的话剧《毛泽东的故事》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第二届中国话剧金狮奖。但在成功地扮演了毛泽东的形象后,他却出人意想地走到幕后,开始通过声音塑造毛泽东的形象。

主要作品:电影《风雨下钟山》、《巍巍昆仑》、话剧《西安事变》、《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和他的乡亲》。

神形兼备:古月

与张克瑶相比,古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形似”。确切地说,早在发掘张克瑶之前,《西安事变》的导演就大胆启用了与毛泽东酷似的非职业演员古月。1981年出品的《西安事变》成为古月的电影处女作,尽管片中毛泽东的戏份并不多,但古月一出场就让所有的观众为之惊叹,因为太像了。

《西安事变》之后,古月清晰地意识到,仅仅依靠形象上的酷似吸引观众的眼球是不够的。因此,他开始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也接触了许多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人。演员长期扮演一个特定的角色,必然会对角色产生感情。一说起毛泽东,古月就滔滔不绝,在他心目中,毛泽东不仅是一代伟人,还是个重感情、懂幽默的人。截止到电影《走出西柏坡》,古月已经在影视剧中扮演了83次毛泽东,成为了扮演次数最多的演员。

主要作品:《西安事变》、《四渡赤水》、《开国大典》、《重庆谈判》、《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与斯诺》等。

青春激荡:王鍴

当观众的思维惯式中已经把古月等老一代演员与毛泽东的扮演者画等号时,电影人开始了新的思考,他们渴望在银幕前呈现出更加鲜活、人性化的毛泽东,于是就有了激情澎湃、热血张扬的青年演员王鍴的出现,他的崭露头角为多年来相对模式化的银幕毛泽东形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原本是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的王?能够有机会扮演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是连他自己都没想到的事。从22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出演了电影《开天辟地》中的毛泽东后,王?从话剧舞台改行进入了电影圈,成为了一个专演青年毛泽东的“特型演员”。

在饰演毛泽东的演员队伍中,王鍴可以称得上是最年轻的,同时也是近年来颇受专家和观众好评的。但他并没有就此停歇创作的脚步,而是一直履行着自己的诺言----“用心去塑造毛泽东的形象”。

主要作品:《毛泽东在一九二五》、《开天辟地》、《秋收起义》、《杨开慧》、《毛泽东与斯诺》、《日出东方》等。

超越形神:唐国强

有了古月的形似、张克瑶的神似,以及王鍴演绎的青年毛泽东,在常人看来,银幕上的毛泽东形象的塑造似乎已经达到了颠峰,但对更高境界有着深厚渴望的电影工作者们来说,却是又一次艺术探险的开始,他们出其不意地摒弃了传统的“形似与神似”的理念,有着冒险精神的导演翟俊杰在电影《长征》中置多种异议于不顾,出人意料地启用了观众熟知的演员唐国强加入到扮演毛泽东的行列,让银幕上的毛泽东形象又一次实现了飞跃。

唐国强当初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时,就是作为扮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招收的,没想到,却阴错阳差地因为扮演《孔雀公主》、《小花》等影片获得了“奶油小生”的称号。直到1996年的电影《长征》才让他终于圆了演领袖的梦想。业内有很多人评价,唐国强扮演的毛泽东形象超越了简单模仿和单纯形神相似的境界,实现了“演员从塑造出发,通过表演来把握角色”的高度。

主要作品:电影《长征》;电视剧《长征》、《开国领袖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