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世纪的四大帝国】公元2世纪的四大帝国(2)安息、贵霜

2017-09-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古代史书上所说的安息,即外国史书上的帕提亚.它位于伊朗高原东北.里海东南一带.这里先后经历了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亚历山大帝国瓦

中国古代史书上所说的安息,即外国史书上的帕提亚。它位于伊朗高原东北、里海东南一带。这里先后经历了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亚历山大帝国瓦解以后,又成为塞琉古王国的属土。

公元前3世纪中叶,一支语言也属于伊朗语族的帕奈人游牧部落从北方的中亚草原来到这里,和当地人民一同发动了反对塞琉古王朝统治的斗争。公元前247年,正当塞琉古王国与托勒密王国发生争纷之际,帕提亚乘机独立。

帕奈人部落首领阿尔萨息成了国王,建立了阿尔萨息王朝(公元前247—公元226年)。中国史书因其王朝名称而简称之为安息。公元前238年,塞琉古王朝出兵东侵,企图恢复其统治。安息一度战败,但是塞琉古王国内部纠纷又起,退兵而去,安息国家的独立得以维持。

公元前3世纪末叶,塞琉古王国统治者再次大举东侵。安息一度被迫称臣纳贡,但实际仍保持了国家的独立。到公元前2世纪初,西方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罗马人的势力迅速地向东地中海地区推进。公元前192—189年间,塞琉古王国一再受挫于罗马,从此罗马东侵之势已不可挡,塞琉古王国从此在东部也不可能再有所作为。于是伊朗西部各地区纷纷拖离塞琉古王朝的统治,建立起一些小的国家。

安息王密特里达特一世(公元前170—138年)乘此时机向西推进,约于公元前155年占领了米底,打开了通往两河流域的道路。塞琉古王国竭力抵抗,已经无效。密特里达特一世于公元前141年攻占了塞琉古王国在两河流域的最主要的城市——底格里斯河上的塞琉西亚。

接着塞琉古王朝的势力被赶到幼发拉底河以西,巴比伦尼亚归入安息版图。在东方,密特里达特一世还从大夏人手中夺取了木鹿(今为麦尔夫)等重要城市。在密特里达特一世晚年,安息已经形成为一个东起中亚西南部(中间包括伊朗)西至两河流域的帝国。

公元前130年,塞琉古国王安条克七世集中全力进攻安息,开始比较顺利,占领了两河流域,进而攻入米底。可是次年他在米底人的起义中被杀,所率军队也被全歼。安息又重新占领了米底和两河流域。

在密特里达特二世(公元前123—88年)统治初期,东方的塞种人又在移动。他阻挡了塞种人的西进,使他们南下到现在的锡斯坦(原意是塞种居住的地方)。相传他约于公元前115年占领了木鹿绿洲,使安息帝国东界达到阿姆河一线。到公元前1世纪初,密特里达特二世又向西北方面扩展影响,直至亚美尼亚。塞琉古王国只剩下叙利亚一带地方,苟延残喘。可是西进中的安息与东进中的罗马之间的争衡已不可避免。

公元前1世纪初,塞琉古国家急剧衰落,北方许多领土为亚美尼亚所占,南部的犹太也独立了。公元前64—63年间,罗马灭了塞琉古王国和犹太,建立了叙利亚省和犹太省,这样就与安息直接地接壤了。

公元前53年,罗马的克拉苏率领大军渡过幼发拉底河,并越过两河流域北部的草原追逐安息军队。两军相遇之后,安息骑兵猛攻一阵以后就撤退了。罗马军的一支乘势穷追,拖离了主力部队,结果全被歼灭。克拉苏想率军北撤至亚美尼亚,结果也未成功,他自己战死,大部军队被歼,只有少数残兵逃回了叙利亚。这一次战争使罗马东进受挫,奠定了以后双方基本以幼发拉底河为界的格局。

公元前1世纪,罗马将军安东尼作为“后三头”之一统治罗马东方行省,安息就联合前来投kao的罗马共和派分子一同攻占了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安东尼反击得胜,公元前38年双方国界又恢复到幼发拉底河一线。可是当公元前36年安东尼转而侵入安息的时候,他又被打败了。

公元1世纪时,安息与罗马基本上处于相持状态。在三四十年代,罗马曾经支持安息内部的亲罗马派在两河流域争夺政权,结果没有成功。在五六十年代,双方又为争夺对亚美尼亚的控制权而发生过冲突,结果双方妥协,都保持了对亚美尼亚的一定影响。

公元1世纪末、2世纪初,安息不断发生内乱,国势衰落。罗马皇帝图拉真于公元114—116年间大败安息人,占领了亚美尼亚和两河流域,在那里分别设立行省。公元117年,图拉真死。他的继位者哈德良就放弃了这些新的行省。

公元161年,安息王又越过幼发拉底河侵入罗马统治下的叙利亚,形势一度有利。随后罗马人展开反击,夺取了亚美尼亚,并在公元164—165年间占领了两河流域。但是这一次罗马人仍然没有能守住这些新占领区。

安息与罗马的长期斗争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没有一方可以算是胜利者。

安息帝国领土基本都在过去的波斯帝国范围之内。虽然版图比波斯小得多,但从领土的核心部分和居统治地位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来说,安息帝国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说是波斯帝国的后继者。安息帝国内部也有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已相当发达的两河流域地区与伊朗的山区和里海沿岸的草原的狩猎或游牧的部落相比,差别是悬殊的。

不过安息帝国与波斯帝国也有不同之处。马其顿—希腊人入侵时期在里海东南和木鹿地区建立了一些城市。这本是为巩固他们自身统治地位的措施。可是当公元前2世纪中国汉代的张骞通西域以后,“丝绸之路”开始打通。于是处于这条路上的那些城市,都变成了在商业上有重要意义的城市,那里的手工业也有所发展。所以,“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减轻了安息帝国东西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而且也使安息增加了一条联系东西部的经济纽带。

从帝国内部的政治结构情况来看,安息帝国的统一程度大概还不如波斯帝国。波斯在帝国内部普遍设立行省,派总督统治,虽然地方上仍然基本维持传统的自治,但不是作为属国形式存在的。安息帝国内则没有完全设立行省,有些小国只要称臣纳贡就可以继续作为属国存在。安息帝国内部还有一些大贵族,他们势力强大,对国王实际上也保有某些独立性。

例如在公元前53年打败罗马侵略并杀死克拉苏的大将苏勒那,就是安息几家大贵族之一。据普鲁塔克说:“他出门办私事,也总要一千头骆驼运行李,二百辆车载妻妾,重装骑士一千人和更多的轻装骑士作护卫;他的骑士扈从和奴隶,总共不下一万人。”这样的有兵有钱的大贵族,在地方上也就是一个具有相当独立性的诸侯了。

安息帝国的政治结构比较波斯松散,可是在抵御西方入侵势力时却比波斯坚强有力。这是因为,波斯帝国征服的地区比安息大,其内部民族矛盾也比安息多。在安息帝国中,只有两河流域在民族上与安息比较疏远,可是两河流域人民对于罗马人的反抗也更甚于其反对安息。

所以,只要在罗马入侵的情况下,安息帝国内部的各部落和民族总是要团结起来共御外侮的。从国力的情况看,罗马强于安息,而双方斗争中罗马并不能大占优势,其主要原因即在于此。

安息帝国的盛世在公元前2至1世纪。约自公元前1世纪末开始,一支安息贵族在伊朗东部建立了一个半独立的公国。它的势力在东方扩展到印度西部,而它对安息帝国的独立性却越来越大了。公元1世纪时,贵霜国家形成,迫使安息的东北国境退出了阿姆河一线地带。

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初,安息内乱频繁,国力削弱,两河流域地区一度为罗马人所占。此后安息内部稳定了半个世纪,国力稍有恢复,可是在2世纪60年代又与罗马发生了新的战争。安息帝国在与罗马的长期斗争中严重地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公元3世纪初,安息统治者内部又起纠纷,国势越发不振。公元226年,安息王朝终于为萨珊朝波斯所取代。

——————————————————————————————————————————

中国古代史书上的大夏,即巴克特里亚,位于兴都库什山北麓及阿姆河上游一带。这里先后曾经历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及塞琉古王国的统治。公元前3世纪中叶,塞琉古王国在大夏的总督狄奥多特实行独立。

独立后的大夏统治者们仍然是希腊移民出身的人,所以史书上又称之为希腊-大夏王国。在狄奥多特之子狄奥多特二世时,大夏北部地区的一个总督欧提德摩斯夺取了狄奥多特家族的政权,自立为王。公元前208年,塞琉古国王安条克三世向东进军,打败大夏军队,围攻大夏都城,但不能攻下。公元前206年,双方取得协议:欧提德摩斯仍保留大夏王号,但必须和安息王一样对塞琉古王国纳贡称臣。

欧提德摩斯的儿子地米特留斯(约公元前190—167年)继位后,大举向南扩张,将大约相当于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所在的地区纳入大夏版图。这是大夏王国的极盛时代。地米特留斯又将都城迁至■叉始罗,使国家的重心移入古印度的西北部,并重视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融。

但是大夏的希腊人对他的这种政策颇有不赞成者。约公元前168年,一个希腊人贵族欧克拉提德占据大夏,自立为王。于是希腊人统治的大夏国家一分为二:一在大夏本土,一在印度。以后两国各分为若干小国。希腊-大夏王国作为统一国家存在的时间,总共还不到一个世纪。

大体与大夏王国分解的同时,又发生了从东北方来的游牧部落的迁徙。原来居住于中国河西走廊的月氏人,这时为匈奴打败,逐渐迁徙到葱岭以西、锡尔河一带。原来居住在这里的塞种人被迫迁入分裂了的大夏,希腊人在大夏的统治结束。

约公元前140年,月氏人又南下到大夏,迫使住在这里的塞种人向南迁入塞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希腊大夏人在这一地区的统治地位又为塞种人所取代。张骞出使月氏,来到大夏。那时月氏人刚占领大夏不久。据张骞说:“大夏本无大君长,城邑往往置小长。民弱畏战,故月氏徙来,皆臣畜之。”大夏是农业地区,月氏人到这里后逐渐由游牧部落变为农业部落。

当时月氏人共有五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一个酋长,称为“翕侯”。约在公元1世纪初,五翕侯中的贵霜翁侯丘就却(约公元16—65年)消灭其他翕侯,统一五部落,建立起贵霜国家。丘就却还向南攻击喀布尔河流域和今克什米尔地区,初步奠定了帝国的基础。

丘就却死,其子阎膏珍(约公元65—75年)继位。他又南向进兵印度,占领了恒河上游地区,任命一个将军进行统治。帝国都城则仍在中亚(《汉书》说是监氏城,《后汉书》说是蓝氏城,具体地点不详)。阎膏珍铸造了金币。从货币上的人像看,他是印度的湿婆神的信奉者。

迦腻色迦(约公元78—102年)是贵霜帝国最著名的君主。关于他的年代,学者有多种不同说法,而他与阎膏珍的关系也没有任何历史记载。大概他原来是贵霜帝国在印度的一个将领,在阎膏珍死后的王位继承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由此而登上了王位。

迦腻色迦在西方打败了开始衰落的安息,向南又在印度进行征服。于是贵霜帝国的版图西起伊朗东境,东至恒河中游,北起锡尔河、葱岭,南至纳巴达河,国势臻于极盛。迦腻色迦又将都城迁至犍陀罗地区的富楼沙(即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使这一地区成为帝国的统治中心。

在迦腻色迦时期,贵霜曾经与东汉发生过一次战争。据《后汉书※#183;;班超传》记载,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贵霜派遣其副王谢率兵7万人进攻班超。汉军人少,一时甚为惊恐。班超告谕部下说:“月氏兵虽多,然数千里逾葱岭来,非有运输,何足忧耶?但当收谷坚守,彼饥穷自降,不过数十日决矣”。

谢攻超不下,四处抄掠又无所得。班超估量贵霜军粮将尽,会向龟兹求援,就派兵埋伏在要道上。谢果然派人向龟兹求援,结果全部被汉伏兵所杀。班超将这一消息告知了谢。谢自知已无出路,就派使者向班超请罪,要求汉军放他们生还。

班超同意谢的请求,放贵霜军退去。两国关系又归于好。有些学者认为,这次被班超打败的就是迦腻色迦本人。但是《后汉书》中并没有提到迦腻色迦的名字。现在所能确知的只是,经过此次战争,贵霜军退回葱岭以南,东汉与贵霜两个帝国保持了和平相处的关系。

贵霜帝国的前三位国王中,丘就却信佛教,阎膏珍信婆罗门教,迦腻色迦又信佛教。其中以迦腻色迦对佛教的支持和宣扬尤为有力。

迦腻色迦与阿育王颇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通过战争的暴力使各自的帝国达到极盛时期的君主,又都是热心宗教、弘扬佛法的佛教徒。为了巩固帝国的统治,需要缓和社会上的种种矛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强调种姓差别的婆罗门教不如不承认种姓差别的佛教更为有效。

这是迦腻色迦和阿育王崇信佛教的共同原因。另一方面,自从孔雀帝国瓦解以后,几乎所有从西北方侵入印度的外族统治者都信奉佛教而不信奉婆罗门教,因为在婆罗门教所强调的种姓制度中,他们不能占有适当的地位。迦腻色迦不是印度贵族出身,自然他会和其他侵入印度的异族君主一样,宁可崇信佛教。从这一点说,迦腻色迦比阿育王对佛教的崇信又多了一重原因。

迦腻色迦下令修建了富楼沙的大讲经堂,还雕刻了许多佛像。他把一批出色的佛教学者招致到自己身边。他们是胁尊者、世友、众护、马鸣等。相传马鸣原是中天竺的一位僧人,迦腻色迦出兵征伐中天竺,迫使那里的君主把一个佛缽和马鸣作为两件珍宝献给了他。马鸣是被他作为国宝看待的。

迦腻色迦还在胁尊者的提议下,召开了一次佛教高僧大会。因为当时佛教内部已分为许多学派,对教义的解释各有不同。这次会议由世友主持(还有传说认为马鸣是副主持人),经过讨论,对佛教经、律、论三藏都重新作了解释。

相传释迦牟尼去世后不久就开过一次类似的会,搜集整理佛陀的遗教成为经典,并作解释。以后一二百年时开了第二次会,阿育王时开了第三次会。迦腻色迦时召开的是第四次会,也是最盛大的一次会。贵霜帝国一时成为佛教的中心。由于贵霜帝国扼丝绸之路的要冲,与东方的汉代中国有密切的商业往来,佛教也就经由这条商道而传入了中国。

贵霜帝国时期也是佛教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印度早期佛教在发展中分裂为许多部派,到公元1世纪时,佛教中又开始出现一个新的学派。这一学派自称其教义为“大乘”(Mahayana,意为大道),而贬称以前各派教义为“小乘”(Hinayana,意为小道)。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早期佛教只以佛陀为导师,不以他为神,不崇拜他的偶像;大乘佛教则以佛为神并有不同的化身和无边的法力,崇拜佛的偶像。

这一变化是佛教受了其他宗教影响的结果。第二,早期佛教认为,要超拖生死轮回,就必须自己切实修行,甚至要出家过乞讨度日的生活;大乘佛教则认为,信徒可以作为居士,照常过家庭生活,照常经营生业,只要乐于布施,就算修了功德;甚至只要诚心念佛,也可以超拖轮回。这是因为当时佛教寺院早已有产化,它既要依kao富有的居士布施,又要用廉价的许诺在广大群众中扩大信徒队伍。

第三,早期佛教认为,人们通过修行,可以超拖生死轮回,达到自救的目的;大乘佛教则认为,只要悟彻教理,人人可以成佛,不仅自救,而且要度人。这样,大乘就把佛教的宗教目的提高了一个层次,使它成为更为积极的传道的宗教。

第四,早期佛教大体主张“我空法有”,只否认主观的我的真实性,而不完全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大乘佛教则主张“法我皆空”,把整个客观世界都认为是虚幻的。这一变化是佛教在哲学上彻底唯心主义理论化的结果。

迦腻色迦对佛教采取大小乘兼容的政策。在他召开的宗教大会上有两个重要人物,世友是小乘佛学家,马鸣则是大乘佛学的一个先驱。佛教从贵霜传入中国时也是大小乘一同传来的。不过,从总的趋势来看,以后大乘佛教主要从北方传到中国,再进而传到朝鲜和日本;而小乘佛教则向南传入斯里兰卡,再进而传入东南亚诸国。

贵霜帝国内部有着许多社会结构不同的地区(有商业发达的城市,有灌溉农业地区,也有游牧部落生活的草原)和许多文化传统各异的民族,它们之间并没有内在的统一的基础。面对不同地区的复杂情况,贵霜统治者也不得不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

对于中亚的一些小邦(如花拉子模等),只要其纳贡称臣,就允许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对于印度河、恒河流域各邦,在征服后则往往杀其君长,任命副王进行统治。所以贵霜帝国本身并不是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整体,它要kao经常的反复征服来维持。

迦腻色迦征战一生,扩大了帝国的版图,也使人民受尽了战争之苦。他晚年时还想向北方进军,因为过去他在这一方面没有成功。可是,国内人民对于他的战争政策已经无法容忍。相传当他卧病在床时,人们用被蒙住了他,使他窒息而死。迦腻色迦一死,贵霜的极盛时期随之结束。公元2世纪时,帝国还基本上维持其统一。3世纪时,帝国分裂为若干小邦,从而失去了在历史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