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体质雨水节气养生方法

2017-10-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雨水节气介绍 雨水节气从太阳到达黄经330°时开始.历书云:"斗指壬为雨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时节虽然草木萌动,天气回暖,生机盎然,但寒流也是一年中最多的,常有"倒春寒".要及时加减衣物,防受凉感冒:增加户外运动,令气血通畅,筋骨柔软.顺升发之机,养怡然之情. <黄帝内经>说,"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但肝木易克脾土,稍有不慎容易伤脾胃.所以,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适当多吃些红薯

雨水节气介绍

雨水节气从太阳到达黄经330°时开始。历书云:“斗指壬为雨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时节虽然草木萌动,天气回暖,生机盎然,但寒流也是一年中最多的,常有“倒春寒”。要及时加减衣物,防受凉感冒;增加户外运动,令气血通畅,筋骨柔软。顺升发之机,养怡然之情。

《黄帝内经》说,“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但肝木易克脾土,稍有不慎容易伤脾胃。所以,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适当多吃些红薯、土豆、燕麦、茼蒿、板栗、红枣、山药等。同时饮食还将由冬季的膏粱厚味转变为清淡,时鲜蔬菜不能少,如小白菜、青椒、塔菜、芥蓝、西兰花、芹菜、菠菜、胡萝卜、冬笋等,既可去除体内的积热,又可补充各种维生素,以增强抗病菌能力。

江南、西南地区雨水逐渐增多,华南地区的“回南天”也大举杀到,很多人感觉浑身有黏腻感,往往还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黄帝内经》中说“湿气通于脾”,这是由于人的脾胃受到湿气困扰所引起的。所以,这一时期要多吃薏苡仁党参粥,它可是祛湿健脾之极品,而且还能补气补血。除此之外,能健脾祛湿的食物还有很多,如茯苓、红豆、小米、莴笋、扁豆、鲫鱼等。

经过一冬暖气干热的烘烤及常吃味道厚重、性质温热的饮食,到春季容易因积食而造成泄泻,所以春季不可饱食、暴饮暴食、过食大热之品,如八角、肉桂、鲅鱼等。还应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因为油腻的食物容易产生饱腹感,加重春困的疲劳现象。同时要少吃柠檬、山楂、话梅、醋等酸性食物,以防肝气过旺克脾。另外,在湿气较大的“回南天”,要少吃些助湿之物,如虾蟹、芒果、榴莲、菠萝蜜等。

春三月,食辛,以发陈。但气味凛冽的,夺精泄气的之类则要避免。故不宜食生葱、大蒜、辣椒等。《金匮要略》云:“春不可食肝。”为肝旺时,以死气入肝伤魂也。勿食蛰藏不时之物(冬眠动物如蛙、蛇、龟、甲鱼等)。

雨水时节,阳气生发正当时,积累了一个冬天的火热之气开始散发,此时正是排毒的好时机。此时我们的身体还有些僵硬,要多做一些肌肉、骨骼、韧带的拉伸运动,如立位体前屈、踮脚尖行走、扭腰等,有利于肝胆疏泄。同时多做户外锻炼,只是不能忽视保暖,等身体微热后再逐渐减衣,运动结束时,要擦净身上的汗液,立即穿上衣服,以防着凉。一定要避开雾天、大风天气。

“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王安石在这首詩中把早春天气描写得维妙维肖。天气就像孩儿脸,一天三变,倒春寒随时可至。此时,老祖宗传下的“春捂”着实有用。不要急于脱去冬衣,同时还要保证五暖:室暖——室内温度保持在16℃以上;身暖——天晴时,到室外接受阳光的沐浴;脚暖——睡前用热水泡脚;头暖——头部最易散热,外出戴帽子;背暖——常穿背心,因背与胸是心肺所藏,不可受寒。

此时节南方大部分地区有湿邪,要么是湿寒,要么是湿热,如果不加以防护,易患风湿性关节炎、挟湿感冒等。所以,外出要准备防雨器具;居处或工作场所,要常开窗通风,如果湿度太大,可用空调或除湿设备除湿;汗湿的衣服宜勤换勤洗。有太阳时不妨抓紧时间晒晒自己,晒晒毛巾、被褥,利用紫外线让心情、身体、环境都不发霉。

《老老恒言·戒怒》中这样说:“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春季更是要避免发怒,这样会伤肝,也不利于春季阳气生发。所以要慢慢磨练自己的度量,为人处事宽容、谅解、谦让,做一个能容人、容才、容事的大度之人。

白菊茶:白菊花5-10克,冰糖适量。将白菊花、冰糖同时放入杯中,用200毫升开水冲泡,加盖5-10分钟后即可饮用,可冲服2-3次。菊花茶是春季最好的保肝佳饮。而白菊性凉,不像野菊花那样性寒,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之功效,上班时喝上一杯,对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有很好的调理作用,而且利气轻身,宅男宅女们更应常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