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军红周刊 对外经贸大学建校60周年 校长施建军发表讲话
在北京最美的金秋时节,我们怀着无比喜悦和激动的心情,欢聚惠园,隆重庆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建校60周年!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出席庆典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已经走过了一甲子的光辉历程。在非同寻常的60年里,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步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奋进在时代前列。一直沿着推动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这条道路进行不懈的探索,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经贸融入世界和科学发展。
60年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中国外经贸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中国开放型经济建设提供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重大科研成果,为中国政府及宏观决策部门提供了高水平的智力服务,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和提升中国软实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谱写了隽永华章。
新中国诞生之初,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急需外贸外语人才。1951年,高级商业干部学校成立,招收在职青年干部入校进行外贸和外语的专业学习,担负起了培养我国第一批涉外经贸工作者的重任。1954年,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全国外贸教育集中设置,以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为基础,从全国调集一批大多具有国外名校背景的、最优秀的外贸和外语学科骨干教师,成立北京对外贸易学院。
同年,学校研究生和来华留学生教育也开始起步。1960年,学校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在“外贸干部是祖国最优秀儿女”口号的感召下,大批经过特殊选拔的优秀学子入校学习,他们后来大多成为了中国外经贸事业的领航人。1972年,在中断三年之后, 学校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率先在全国高校中恢复招生,这在当时,在我国高等教育界犹如一声春雷,学校从河南固始迁至现址惠新东街,继续为国家建设培养急需的外经贸人才。
在这一时期,学校从双语种发展成为多语种,从以外贸外语专业为主发展成为“外语 外贸”,从培养专门人才发展成为培养多规格人才,从专门性学校发展成为全国重点高校,实现了办学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从封闭经济进入开放经济,国家急需新型外经贸人才和高级金融人才。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战略方针指引下,从1978年开始,学校在办学体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新增了一批与外贸相关的专业,拓宽了专业领域。
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引进国际先进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并与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相结合、融会贯通,将“外语 外贸”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延伸为“外语 专业”、“法律 经济”、“管理 信息技术”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1984年,学校更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986年,中国金融学院成立,邓小平亲笔题写校名,开创了培养新一代金融家的大学。
1988年,学校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获得专业国际认证。1989年,学校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成立校董会,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岚清、吴仪先后担任校董会主席,多方汇集力量,全力支持学校发展。
1996年,学校首批跨入国家高等教育“211工程”建设行列。在这一时期,学校覆盖经、管、法、文四大门类的学科布局基本形成,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和国际化办学特色彰显,在国际化经济开始发展的一段时期内,各地高考状元云集贸大,UIBE在国内外声名鹊起,学校实现了办学史上的第二次飞跃。
进入新世纪,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赋予大学更高的使命。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调整的大背景下,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原中国金融学院优势互补、并校融合,成立新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并划归教育部直属,汇入教育发展的主流。
学校从全球视角审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大力推进学科建设,不断完善精英人才、创新拔尖人才和通用人才“三位一体”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瞄准服务国家战略持续提升科研实力,深入实施国际化工程,并将其明确为“立校之本、特色之源、发展之路”,积极开展绿色大学建设。
学校办学支撑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特色学科群形成,现在拥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科学研究跻身同类高校前列;名列中国最难考的十所大学和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被誉为国际化特色最鲜明的大学,学校的留学生相对数居于全国高校的前列;被教育部、财政部评为节约型校园建设示范性高校。
学校在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10年底,教育部与商务部携手共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为国家战略目标服务的重大使命。目前,学校正沿着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目标奋进,力争早日建成“国际知名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这是我校办学史上的又一次腾飞。
回顾60年的发展历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艰苦岁月中诞生,在时代风雨里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蓬勃发展。60年的沧桑,积淀了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60年的风雨,炼就了贸大人坚毅的大学精神。在此,我们要特别向长期以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我校发展的亲切关怀,向教育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北京市等相关部门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重温60年的建设历程,我们深知,正是因为有了一代代贸大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定与坚持,才成就了贸大今日的辉煌。我们永远铭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建和发展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李秋野、解学恭、刘征、赵长春、王文波、田光涛、郭敬夫、韩元佐、刘鸿儒等老一辈校领导,永远铭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的史道源、李志伟、吴永珣、余绍光、沈达明、张素我、张雄武、张玉珊、陈涛、武堉干、胡敦元、饶毓苏、姚念庆、姚曾荫、袁贤能、曹康伯、康有枢、廖馥君等老一辈著名教授和学者。
在这里,我要代表学校向历任校领导和已经离退休的教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同时一并向潜心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工作和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奉献在管理工作岗位上的全校教职员工们表示亲切的慰问!
找寻60年中的成长记忆,作为人民共和国外经贸人才的摇篮,从东四、前马厂、车道沟、固始到惠新东街,10余万贸大毕业生从这里起步,怀揣经国济世雄心,恪守“博学、诚信、求索、笃行”校训,投身于外经贸、外交、金融、法律、文化等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校友。
他们当中既有共和国的部长、中国复关入世谈判首席代表、中国驻外大使、中国海关关长等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又有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掌门人、跨国公司高管、著名商业银行的行长、纵横资本市场的投资家、外贸企业的董事长等商界领袖,更有一大批企、事业管理精英人才,还有很多职守于三尺讲台、探索科学新知的知名教授、专家学者,他们在世界经济贸易的大舞台上承担着重要使命,在各自的事业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和中国有经济往来的地方,都有贸大的毕业生。杰出校友是母校的成功和收获!杰出校友是母校的光荣与骄傲!在这里,我还要代表学校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海内外校友们,表示由衷的祝福和崇高的敬意!
60周年校庆,恰逢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之际、“十二五”开篇之年,是学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是凝心聚智、再创辉煌的新起点。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新的伟大征程中:
我们一定要努力创建国际竞争力、影响力显著增强的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大学。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现代化发展之路,把提高质量贯穿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中,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积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探索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路径。
我们一定要继续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我们一定要全面提升服务国家开放型经济战略的能力。要抓住新形势下,中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契机,以国家建设“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为导向,以两部共建为契机,紧紧围绕对外经贸事业的发展,致力于推动建设开放自由的贸易体系和公正公平、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增强在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战略和解决发展瓶颈问题的创新能力,加强行业精英人才的培养能力和国际合作的竞争力,成为研究与探素中国对外经济贸易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知识创新基地。
我们一定要全面加强为北京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在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中,在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进程中,承担应有的责任,做出积极的贡献,并努力拓展更多校地、校企合作。
我们一定要发挥大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先导作用。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举旗帜,紧贴时代主题,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要进一步强化跨文化交流窗口的功能,倡导全球视野、开放精神、交流意识和国际氛围,努力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做中外学术文化交流的使者,与世界同行一道,共同分享发展的机遇,共同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共同推动和谐世界的繁荣与发展。
回顾历史,60年风雨兼程,我们无愧于祖国和人民;展望未来,一甲子弦歌不辍,我们继续奋进在时代前列。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教育部、商务部、北京市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的鼎力支持下,全体贸大人秉承“特色立校,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弘扬“勇于担当,开拓创新”的求是精神,团结拼搏,创优争先,共谋发展,我们相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更加辉煌!
(对外经贸大学校长施建军在建校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