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贸大学施建军 对外经贸大学校长施建军 中学与大学教育

2017-07-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对外经贸大学校长施建军:中学教育要强调发散性思维各位同行,非常感谢来到这里发表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想.我人生的经历在大学教了二十五年书,在中学

对外经贸大学校长施建军:中学教育要强调发散性思维

各位同行,非常感谢来到这里发表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想。我人生的经历在大学教了二十五年书,在中学教过五年书,所以有中学和大学教书的经验。我的题目是培养创新人才,大学和中学教育教学衔接的问题,在中学教过五年书,对中学有一定的理解,我那个时候教高中和初中。

中学和大学在我个人理解上,本来是一个渐进式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是不能中断的,不能把一个小瓶子装在一个大瓶子里,这中间是不衔接的,不衔接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提出很多,但是差异性是明显的,中学教育一般我们认为是他律教育,大学教育是自律教育。

他律,就是老师和家长的管理下被动的学习,因为学习的知识和内容带有一定的灌输性,带有一定的成熟性,而大学教育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有人说到了大学就轻松了,有的中学生到了大学后时间都不知道怎么支配,因为一周就上十几节课,最多二十节课,晚上做什么,白天做什么,中学是规定好的。

以前的工作量老师都协调,题目做多少,花多少时间,老师心里是有数的,是在一定的管理下学习的,所以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创新是有影响的。

我们把中学的学习,个人认为是物化知识的传输,我把大学知识看作物化的传输,中学的知识体系相对的比较成熟,记忆性,背诵性,大学是应用型,拓展性,无常性。

国外学习知识的时候,上一门课,可能只讲了30分钟,但是阅读的资料,让一天都阅读不完,有大量的阅读,是在大量的知识体系学习。所以说知识体系的范畴是不一样的,一是个自化的,一个是宽化的指示体系,一个是相对基础,一个是相对应用。

这样的教育下,中学教育从教育方式来讲,记忆比较多,死记硬背高考通常都是高分,对知识的创造学习,创新学习相对比较弱。这个体系中学是以升学率和考上大学为目标,现在叫社会评价准则,大学是以成才率和就业率为目标,目标培养也是有差异的。

但是总体来讲,中学应该是走在一个应试教育的道路上,大学走在素质和创新教育的道路上。两者的目标产生了分歧,这就使我们对接中学和大学教育教学方法对接有很大的空间,有很多可以对接的地方。无论是人才的招聘,还是教学的内容,还是创新的方式,应该说我们有共性的东西,大学和中学在我们理解有共性的东西,思维培养的共性是存在的,我们共同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接班人。

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客观的讲,这个目标在过程当中又被分解,要从创造性的教育角度讲,我们学生的很多思维,比如说我们讲创造性思维里面,讲到兴趣,这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很多是存在于求异性思维里面的。

客观的讲学习就是兴趣,兴趣是创新最初的心态和最理想的环境资源条件,这种形态下。

我在国外看到教育的事例,让小学生画苹果,结果一个学生画了方苹果,按照中国的教育文化,是要提起来批评,世界上有方苹果吗?这样就掐断了求异性思维,结果外国教师把画方苹果的孩子叫上台来,小朋友讲了三个条件,老师说你想得很好,有创造的特色。

我们的小学教育里面,如果告诉你1 1=3,肯定是受责骂的,也许他有独到的成分,爸爸加妈妈多了一个我,就是1 1=3。为什么中学和大学的教育联系不起来,发现学生到了大学已经没有兴趣,没有求异的思维,没有提问的能力。

中国的文化是不能出风头的,是不能冒进的,然后就没有提问。提问是创新最重要的基础素质,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他说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奖,每次回家的时候妈妈从来不问学习的成绩,就问向老师提问了没有,一说提问了就会有奖赏。

每天三个提问最后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奖。我们现在领导经常讲,很多人长期没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脱开稿子不能讲话,没有自己独立的思维,不能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一个完整的过程,我们存在大量这样的学者,还有很多思想家,没有自己的独立的思想,只是一个小小的发明,没有独立的思考,没有完整的表达,这都不是创造性的人才。

在中学教育里面还要强调发散性思维,我们创造思维里面要求应该最多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就是从一个点出发,有不同的结果。艺术家,作家,他们是发散性思维的典型

代表,通常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很差,人家说他们考数理化不行的,他们写作品行。有一些人考数理化很强,我们考企业家发散性的思维,发一个曲别针,三分钟以内写20种用途,提得越多,思维就越发散,我们从一个点出发要有不同的结果,这个人发散性思维越强,可能创新的能力就越大。

所以我们特别反对企业家专门学理工,他们必须学工商管理和艺术,甚至是作家。艺术家他们做企业家,那个思维就广泛了。这些思维我觉得在我们中学和大学就要培养,中学的时候思维训练的过程没有了,发散性思维,兴趣性思维,这种兴趣方式没有对接的话,我们的教育方法过程不能跟大学比。

我在南大的时候,有一个眼球鼠标的发明者,高考分数不够重点分数线,不能进南京大学,但是他是圈内小有名气的精英,后来特批进了南京大学学计算机专业。我们有很多的奇才,怪才,偏才,高考统一性一量上不了大学,对于怪才偏才应该有通道,我们的中学大学要坚持学生分类培养,我们不能同一个标准,我一直坚持学生不同一个标准,我认为中国的大学不能都办成北大清华。

从我们的体制,文化,理念,管理方法,教学内容,都要全面对接,这些思想要对接,要把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思想和中学的办学思想,他们最终目标都是一样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创新性人才,这个目标是一样的,不能在中间的时候搞一个瓶颈,培养的是应试教育的,把这个提供给大学,前道工序和后道工序产生了冲突,我们拿到的都是标准品,这些标准品对培养创新性高素质的人才产生冲突,两者不衔接。

所以我们的理念,思想,管理体制上一大对方面要从创新性人才培养出发。我所以认为高素质创新人才,中国怎样培养未来的创新人才,能够得诺贝尔奖的人才,我觉得应该从小学,甚至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大学共同努力探索的过程,任何一个过程中止了,或者出问题了都培养不出创新型的大师,把整个思想一体化。

主持人:谢谢施校长,他当过中学教师,也当过大学教师,讨论的学和中学的教育如何衔接施校长有独到的视觉,大学和高中有怎样的不同,我们听了很受启发,大学和中学有什么样的共同之处,培养的创新人才应该都具有问题意识,求异思维,创新精神和提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