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著于 叶嘉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
陈寅恪先生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载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编者按:叶嘉莹是当代国学代表性学者之一,诗词创作堪称独步当代,2013年获"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她讲述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深入浅出却又典雅细腻,堪称名课。此课程现已汇集成文字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经出版方同意,《北京晨报》特撷取书中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王国维之所以伟大,因为他追求的跟当前一些所谓"学者"不同。现在很多人读书是出于功利目的,不是真正的学问。
陈寅恪在给王国维写的碑文里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载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什么是士?士就是读书人。士的理想是什么?他的理想是追求一个真正的道理、一个做人的基本原则。所以,士之读书治学的最高目的,不是一个学位,也不是以学问当工具来求得私利。
王国维读书治学的目的,是"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俗,就是世俗;谛,就是道理;桎梏,是枷锁。陈寅恪先生说,我们真正的读书人读书治学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所以"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如果不能够自由地追求真理,那么生活就成为一种痛苦。这就是陈寅恪先生认为王国维为什么自杀的原因了。
王国维生于1877年,死于1927年,去世时只有50岁。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逢清王朝衰亡,列强正急于瓜分中国。
王国维18岁时,就是1894年,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海军完全失败,以后签订了《马关条约》。而1898年戊戌变法,是王国维22岁时发生的。当时维新派在上海办了《时务报》,王国维从偏僻的海宁来到上海,进入报馆做校对。
这时罗振玉在上海立了东文学社,王国维每天下午用两个小时到那里去研习西方近代文化。当时东文学社有两个日本教师,一个叫藤田丰八,一个叫田冈佐代治。田冈佐代治是研究德国的康德、叔本华哲学的,王国维因此对西方哲学发生了兴趣。
哲学要解决的是人生问题。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几十年,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发财享乐难道就是活着的目的和意义了吗?王国维一下子被哲学给吸引了,开始对康德、叔本华产生兴趣。
王国维对学术并没有中外古今之区分的狭隘成见,他认为,无论你所做的事情是大是小,是远是近,只要你真是追求真理,就一定要忠实于你所追求的真理。正如陈寅恪所说:"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王国维的说法有时也不见得完全正确,但很诚实,没有想要欺世盗名,说谎话去骗人。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但写的完全是他自己的见解,所以陈寅恪先生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载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他认为王国维先生这种追求真理的、忠实于自己也忠实于学问的这种精神,可以与天地同期长久,可以和日月星三光永远地共明。
(本文内容引自叶嘉莹先生的《人间词话七讲》,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