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十九中殷雄 解读株洲十九中蝶变现象

2017-06-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一所2006年下半年建校的初级中学,全校找不出一张像样的办公桌,一台386的台式电脑是学校最好的多媒体设备,老师分别来自其他五六所学

    一所2006年下半年建校的初级中学,全校找不出一张像样的办公桌,一台386的台式电脑是学校最好的多媒体设备,老师分别来自其他五六所学校,招的第一批学生是校长老师一家家说服的附近农民工、菜市场商贩子弟不足200人。6年,仅弹指一挥间,就成为全市第一所"城区优质初级中学"挂牌学校,尽管属于划片招生,报考人数仍超出预计招生数倍。

   "这是株洲十九中现象!"专家、学者、媒体如此定义。

现象之一:从破败到精致

    严格说来,株洲市十九中校园实在不算大气,校舍规模不大,却无处不精致。

    教学楼清洁干净,塑胶体育场设施齐备,各式亭台雕塑都玲珑韵致。校门口一尊仿青铜的孔子塑像似乎可以为十九中的校园文化定义,拾级而上之后,果然,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浸染着儒家文化的气质。

这几栋再朴素不过的建筑中,文化细节凸显。文化墙上的古典诗词,走廊里的水墨画轴和书法,图书角旁清雅的植物,无不匠心独运。一所学校,有序、宁静,而具文质彬彬的气质,师生也必然深受滋养,气韵不俗。

    几个同学迎面走来,微笑着朝我鞠一躬,道一声:"老师好!"他们显然不知道我是否真的是老师,但脸上的淡定、心上的恭敬,一览无余。

    我只是没想到,这样一所内蕴隽永的学校,仅有6年的办学历史。我在十九中教学管理处江平老师的电脑里看到了几张学校6年前的照片,陈旧而破败的校舍,对比眼前,迥然二致。

    "我刚到十九中时,见着那些只有在80、90年代才会有的课桌椅,心都是拔凉拔凉的,只觉得被发配了一样。"办公室另一位老师是从十三中调来的,我对照着照片,一下子完全理解了她的心情。

    最初,学校的前身是一所民营性质的学校,校舍还是沿用最初汽车齿轮厂子弟学校的老校舍,只有一台电脑,还是台式的386,除了能开机,什么也无法操作,连办公桌都找不出一张像样的。老师们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6年,十九中焕然一新。

现象之二:从"拼凑"的教师到"十九中人"

    十九中是2006年7月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调整中创办的公办初中,创办之初,学生不足三四百名,老师团队则是由好几所学校的老师"拼凑"而成。第二、第三年,又陆续有几所学校的老师加入这个"拼凑"团队。

    从四中、十三中等这样的市直学校下到区里,老师们原本的优越感瞬间落到谷底。突然来了这么多外校"入侵"者,原学校的老师也是一时难以接纳。

    "我们四中……。""我们十三中……。""我们……"那时候,老师们每一次自称时都有一个前缀,唯独没有"我们十九中"。

    1年后,"四中""十三中"在十九中消失了。"四中"老师请病假了,"融城"老师马上顶上,"十三中"老师的班级学生闹意见了,"四中"老师成了调解员。

    2年后,十九中融进了每位老师的心中,"我们十九中……"开始骄傲地从他们口中跑出来。

    可是,渐渐的,新一轮"竞争"又开始了。数学教研组"挑战金牌教练"的争端更是彻底掀起了高潮。

    十九中数学金牌教练一直是权威施联华老师,几年来,指导学生参加数学奥赛屡屡获奖。可是,有人不服了,年轻教师张国才、万德胜提出:"打破金牌教练蝉联制。"他们找到施老师,找到校长,申请担纲数学奥赛教练,"我们愿意立下军令状,奥赛不能获公办学校第一名,马上‘下岗’!"话语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