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勿触碰月经的7个红灯区
健康的育龄妇女,卵巢发生周期性变化,不断有卵泡发育、成熟、排出,同时伴有性激素分泌的变化。由性激素调控的子宫内膜,也随之发生增生、脱落和修复的周期性改变。当子宫内膜脱落出血,自阴道流出,便称为月经。一般为28~30天行经一次,失血50毫升左右,持续3~7天。有规律的月经是生育的必要条件,说明生殖系统功能正常,是女性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志。
除了正常月经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月经。以下就是我们不容忽视的7个“信号期”。
女性经历了生育力旺盛的青壮年时期后,卵巢功能开始自然衰退,性激素分泌减少。到一定限度,子宫内膜即不再发生周期性脱落出血,也就没有了月经。最后一次月经称为绝经。我国妇女绝经的平均年龄为49。5岁,80%的人在44~54岁。绝经前,往往有一个过渡时期。此时月经不规则,并伴有一些生理和心理变化,如头痛、低烧、眼睑水肿、乳房胀痛、腰酸背痛、口渴、口腔黏膜溃疡,情绪不稳(表现为烦躁、固执或抑郁),称为“经前期综合征”。除了自己调整心理状态外,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进行治疗。中医认为本病与肾精枯竭、阴阳失调、气血失和有关,可试用麦斛地黄汤。为了避免这一过渡时期心理和生理的变化,一些西方国家的妇女也采取人为方法使月经停止,叫人工绝经。施行绝经术从理论上说这一做法对妇女对身体必有伤害,因此目前专家争论很大,应持慎重态度,不宜提倡。
人类的生殖系统,出生后长时间处于“休眠”状态。随着生长发育,女孩十三四岁左右,出现月经来潮。首次来月经,医学上称“初潮”。“初潮”是女性青春期到来的重要标志。部分少女初潮后一段时间,月经周期可能不太规则。其主要原因是,月经周期调节功能不够稳定,容易受到内外因素,如体质、情绪和环境改变等影响,要注意心理疏导和卫生保健。
怀孕以后卵巢停止排卵,不会再来月经。但有极少数妇女怀孕早期仍有少量月经一样的阴道流血,称为“激经”。传统医学认为这种现象是气血过盛引起。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这与体内激素水平高低有关。妇女怀孕初期,体内孕激素水平较低,子宫蜕膜的形成还不完善以致出血,以致误认为是“月经”。这种现象不会超过怀孕后4个月,对母亲及胎儿无不良影响。
个别育龄妇女,虽有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变化,但无经血流出,这种情况称“暗经”。暗经不影响生育。这种情况极为少见,经医院专科医生全面检查才能确定。
年满18岁尚未来月经者称原发性闭经;除怀孕、哺乳和经绝期,已来月经,后又停止,3个月以上者称继发性闭经。全身性疾病、环境改变、精神刺激都可影响卵巢功能而引起闭经。某些生殖器官病变或发育异常也会引起闭经。对于闭经应尽早检查,查清原因,及时治疗。耽误时间,影响治疗效果,可影响生育。青春期闭经首先要注意经期卫生,保暖,合理安排学习生活,消除紧张因素,改善营养状况,尤其是停止不适当减肥。可采用通经、调节内分泌,促进排卵等治疗措施。如不奏效,可用药物恢复人工周期。
有的妇女每当月经来潮时,就要出现口中咯血、鼻腔出血甚至外耳道流血、眼结膜出血或便血。这在医学上称之为“代偿性月经”,俗称“倒经”。其原因不全一样。如鼻腔出血,是由于鼻中隔前下方,毛细血管网特别丰富,表浅而脆弱,极易发生出血。有些人的鼻黏膜对卵巢雌激素水平变化十分敏感,受其刺激,发生充血、肿胀,甚至像子宫内膜一样,当雌激素水平骤然下降时便发生出血。
还有的“倒经”是由于创伤,或刮宫、剖腹产、子宫切除手术时,子宫内膜移位到肺部、胸膜、消化道和皮下组织等子宫以外的部位,与原位的子宫内膜一样受雌激素调节,发生增生、脱落,医学上称为“子宫内膜移位症”。月经来潮时,即出现痰中带血或咯血、周期性血尿、呕血、便血及皮下出血等,绝经后才不再出血。发生“倒经”,应及时去医院治疗。
医学上称为原发性痛经。大多发生在初潮后1~2年内。疼痛最早出现在月经来潮前12小时,行经第一天疼痛,持续2~3天缓解。疼痛程度不一,主要在下腹部,可放射到腰骶部和大腿内侧,有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体格检查和仪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可采用口服止痛药、避孕药治疗,心理治疗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