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孔辉和管欣 郭孔辉等五位嘉宾谈高校的人才和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等五位嘉宾谈高校的人才和创新
主持人:各大院校是人才的摇篮,就让我们从摇篮说起吧。谈谈汽车的现状和培养的模式。 下面有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孔辉先生 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欧阳明高先生 湖南大学副校长、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院长生钟志华先生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管欣先生 同济大学汽车学员副院长李理光博士。
关于人才和创新主题,请谈一谈。
郭孔辉: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这几年汽车行业的讨论,我们集中起来,是汽车行业首先是培养和开发人。我们很多人从汽车人才的发展,从纵向来说,人才不少。但是从横向来说跟日本和韩国来说,我是读MBA。我觉得主要的差距在哪里?主要的差距是创新。
怎么样才能够够赶上这种差距呢?关键是要培养自己。现在很多人都觉得我们不是不想搞而是我们能不能搞。有的人觉得我们现在就挺好。合作起来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大家越来越看得清楚,好我也好的日子可能不是自然事情,到有一听会走到尽头。
我一直在呼吁培养自主开发,要做自己的品牌。为什么呢?如果我们自己不来干,不可能有自己品牌。如果不下决心,不下地走,或者是早一点下决心走,我们就不会走了。不干永远做不出东西,只有干才能干出来了。
主持人:郭先生说了,鼓励我们要有自己品牌,有创新的机制。从实践工作来讲,您从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机制上来讲,您有什么感想?
欧阳明高:关于这个问题谈谈我们清华汽车系的个人体会。简单来讲,我们清华大学培养人的方式可以分为研究性、实践性,国际化。所谓研究性,是清华大学是研究型的,主要的毕业生是研究生。从知识上到 具体研究上的转变。
我们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国家重点学科,还有国家的重点项目,营造氛围和环境。另外我们把研究的做法贯穿到每一个环节,新生一来 ,就有研讨课,不是传统型的,是研讨型的。我们把所有研究的成果贯穿到所有培养的课程中去,所以人才要通过研究来培养出来的。
研究一个手段,没有这个手段是不行的。我们博士生的培养有所提高。我们获得了国内唯一的研究生的论文,还有工科是实践性很强的科目。我们有很好的基地和条件,让我们学生第一天来就到实验室去上班,有工厂实习等等。
通过这个实践真正是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工程师。 还有国际性,我们每年派10个学生去德国学习。主要的课程都是用英语讲课。另外我们鼓励学生参加国际的会议和大赛。说我们的汽车设计大赛在国外获奖了,通过这样的活动扩大我们学生在国际上的数目。
主持人:您是汽车工程学院的,从更多的程序去讨论问题,刚才一致在讲用什么方式去培养创新的人才?您有什么新的观点?
钟志华:由于时间的关系不仔细的去讲,从三个方面,一个是汽车的人才,是强调多学门的知识,汽车是高级的技术载体。它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协调,还有更多的知识面去很好的拓宽。还有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我们强调创新的体系的改革。
我们各个专业都来报我们的汽车专业。我们有搞材料的,有搞电的等等,各方面的人才都进来,进行汽车方面的研究。还有一点是重要的。就是要实践。不管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讲都是从实践上来锻炼。尽管作为产品来讲是有很大的距离,但是从概念涉及到控制到各个环节,我们来做,不管是本科生也好,研究生也好,能够了解各个环节需要具备的知识的能力等等。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刚才讲的团队的精神,我们汽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每一个人做一方位的工作。但是你必须考虑其它工作的协调。还有一个是性能方面,从品质的方面都要很好的进行协调。比如说制造业的设计的一体化。不管是好肯,还要考虑材料的功能。
主持人:谢谢.管教授,您谈谈怎么培养创新的人才?
管欣:接到这个邀请的时候,是看到了主题,这个主题我考虑了一下,这次是参加这个论坛,能不能通过人才的创新机制,对我们汽车专业的教学的改革是我们主要院校考虑的问题。我想到几点。首先第一方面大家知道在国外是没有汽车专业的,是机械工程和汽车工程为特色,偏重研究。
从这方面来说汽车专业是书院的模式,这么长的时间,吉林大学是50年的汽车专业,为行业输送了15000人的人才。我特别赞同几位谈的,我上任是5个月,我们吉大汽车教学型中一点,我们获得经费的支持是1.
5个亿,怎么以研究为主,我们是教学的模式的改变。但是在这方面几位老总说了,汽车人才是多专业多学科的。所以我们汽车行业的学生到底是怎么样来培养业务的模式。我们几年的分配当中,有很多企业要学生,哪怕要制造为主的,或者是制造方面为主的都是到我们来要,还有是到器械制造方面的,我刚才是了加工是重要的。
到底汽车专业定位在什么地方。我的体会是汽车专业以汽车为资本,也要学习其他的专业。
我们老总很多,主要的厂家以系统为轴承。怎么来组成零部件等等匹配起落,我们多年也是从这方面来培养人才的。但是最近的一段时间,很多媒体,很多报刊杂志上都说汽车行业是包括汽车设计、汽车实验学等等教材,我需要是的是汽车还是本。
很多同学一提到学编程,一学到做电路板。大家非常高兴,因为企业就业这方面偏重。我在这方面说一下,电专业本行的比我们做得更好,汽车专业的同学,我们应该全力以赴怎么学习汽车创造史,汽车的文化等等。
你怎么样有沟通的语言,怎么更好的做成汽车的集成。我想说一下,请汽车的老总,汽车专业的发展汽车企业的支持,把成功的设计师进入大学的课堂,进行成功的培养。必须懂得汽车设计的流程。在一汽呆了几十年,去培养学生去整体的教学,为了我们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做出更大的贡献。
主持人:我们还是谈创新人士的培养。
李理光:我介绍一下创新人才几点的体会。我发言的主题是创新在动手和实践中体验和培育。为什么这么讲呢?刚才管院士提出要学会自己走路。我们中国的大学生,再教育以前有几项弱项,第一个是实践能力比较差,在文化上、在差异上都有冲击,最大的冲击是动手的能力,自主的能力是弱项。
工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离不开实践,所以同济大学在过去几年当受于上海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对汽车学科的支持,在人才的培养上,对动手创新和实践上作为平台。
我们的学生总结有一句话,创新在于人才,人才在于教育。教育的主体有两部分,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学生,我们要创新的人才,首先要有创新的教师队伍,创新的团队,同济沿着这条路走的。第二条线沿着学生这条路走的。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把兴趣变成专业理想的形成。同济特别注重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基地。学生拨了2000万专款用于大学生的创新。我们的学生把科创新的基地成为梦想成真的地方,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动手实践的平台。
主持人:你们把动手和创新带到了校园。
李理光:对,我们带动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和企业紧密的结合,还有一条线是国际和作这条线,我们和国际上大企业和学校合资,把我们的研究生送到国外去培养,去实践。这几年下来看,实践非常大。我们推出了四加一的模式。在最后一年通过企业的实践,对就业就无线的接轨了。
主持人:连线华南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请华南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丁康教授,发表观点。 谢谢我们五位嘉宾的精彩发言,谢谢!我们看到了分会场和主会场,什么叫机会?机会就是在每一点每一分钟自己把握的,像今天的场合有多少汽车工业的带头人,有多少我们政府机关的领导在这儿,机会非常的难得。如果我们学这个专业的,如果不好好把握这个机会,真是说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