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清中国一流作家 夏志清评张爱玲: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著名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教授于2013年12月29日(北美时间)在美国纽约去世,享年92岁。
夏志清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1961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代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作者发掘并论证了张爱玲、张天翼、钱钟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学史地位,使此书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经典之作,影响深远。《中国现代小说史》也是内地上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史"运动的最重要动力。
《中国现代小说史》对张爱玲、沈从文和钱钟书等人极力推崇。夏志清在小说史中给予张爱玲的篇幅比鲁迅的还要多上一倍,夏甚至认为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而钱钟书的《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这样的评价在上世纪60年代是石破天惊的,对当时的港台文学界乃至之后的内地文学界都震动很大。
评钱钟书:《围城》是中国最有趣的小说
钱钟书刚"出土"的时候,孺慕者都想一睹其风采。钱先生一一谢绝并幽了大家一默:知道那个鸡蛋好吃就行了,何必要见那只下蛋的老母鸡。如把钱钟书、张爱玲比作那好吃的鸡蛋的话,那么,"发现"或曰率先拣出中国现代小说史这个窝中埋着的这几枚鸡蛋的人是谁?
夏志清先生也。
夏志清毕生研究中国现代小说,钱钟书是他的研究对象之一。钱氏是学者,他的小说本为世人所疏漠。夏志清品评他的《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写得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或许是最伟大的小说。"经他这么一评,众人刮目,再度审视,果真精彩绝伦,获得认同;加之改编成电视剧一播,钱钟书变得家喻户晓。
正因夏志清对钱钟书的关注,方才闹出一则笑话,让健在的钱钟书看到了挚友夏志清撰写的悼文——1975年,友人误传钱钟书过世的消息,夏志清悲哀难抑,写了篇《追悼钱钟书先生》,交台北《中国时报》发表。
两人都是大名人,此事以讹传讹如迅雷。风从西方来,直刮得钱家声震屋瓦,"悼"得家人坐立难安。若干年后,钱钟书访问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只好双手揖拱谢罪。亦正因夏志清把钱钟书奉为至尊,当钱真的离世时,他的"悼文"不再追怀友人的懿德风范,而聚焦《钱氏未完稿〈百合心〉遗落何方?》。他不信钱钟书所言在1949年迁居时将稿子扔掉了。
其实,钱夏之间没有什么私交,毕生只面晤三次。一是1943年秋在上海夏志清的老友宋淇先生家,那时夏刚由沪江大学毕业不久,钱此时亦尚伏草莽;二是1979年钱访哥伦比亚大学;三是1983年夏的寻根之旅。他们的互敬,纯是"义气相投,文气相通,同气相逑"。
夏志清还对"沈从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予以充分肯定,在评点沈的《静》时他说,"(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作家,再没有别人能在相同的篇幅内,写出一篇如此有象征意味如此感情丰富的小说来。"
与张爱玲:不可多得的真正知音
钱、沈两位在夏志清评点前已享誉文坛了。如果说他俩是被半埋的珠贝的话,那么张爱玲则是"全埋","埋"到其人其作品几乎无人提及的程度。夏志清另具慧眼,认为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夏志清在他的"小说史"中浓墨重彩,竟给张爱玲42页篇幅,足见他对张的关注和推崇。
经夏志清椽笔"点石成金",这个现代小说史中类如《红楼梦》中的无名丫头的张爱玲,一下子被提升到林妹妹的地位。后经柯灵先生的一纸《遥寄张爱玲》,复把张推到了极致,刻下她的各类作品集、"张看""看张"之类的相关读物大小书店一片琳琅,连胡兰成的作品也随之"俏"了起来。事实证明,夏志清的观点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同。
夏志清先生是张爱玲不可多得的真正知音,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既体现在夏志清对张爱玲的文学评述上,体现在他对张氏著作的出版关切上,也体现在他对张爱玲去美之后的工作安排、生活关照以及很多方面的鼓励和友情上。
夏志清对张爱玲文学地位最重要的断语有三: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秧歌》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不朽之作"。这些断语下于1957年、1961年。振聋发聩的见解,改变了张爱玲作品的命运,改变了现代文学史的作家构成,改变了文学史研究的方向。
张爱玲晚年处境堪怜,特别是赖雅去世后,身心的孤独和经济的困窘,几乎把她逼到绝境。夏志清一方面评说、推介她的作品,音问不断。同时帮她找工作,帮她同皇冠出版社签订有利于作者利益的合同,并在生活和精神上尽力予以援手和慰藉。
人际关系中最耐人寻味的是与胡适
夏志清在北大教书时校长是胡适先生。夏那时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助教。抗战胜利后,美国华侨李国钦先生捐助给北大文、法、理各一个留美名额。历经战火劫掠的教师都很在意这一留学的机会,无奈僧多粥少。北大本是藏龙卧虎之地,人事关系又盘根错节。因此,学校决定公开公平竞争,资浅的教员亦可报名考试。作文考题是《出洋留学两回事》,很有八股味,并规定必须用英文写,另外还需有一篇用英文写的论文近作。
夏志清凭他的真才实学,过五关斩六将,以88分夺魁。他没有任何背景,榜示后有人不服,纷传文科的名额被"洋场恶少"窃据,舆论沸沸扬扬。事情闹到胡适那儿,尽管胡适对夏志清毕业于教会学校的背景很不满意,但他还是主持公道,力排众议,把名额给了夏志清。
当夏志清请胡适为他写推荐信时,胡适写是写了,但不大热心。缘于"听说我是沪江大学毕业生,他脸就一沉,透露很大的失望……好像全国最优秀的学生,都该进北大、清华、南开才是正路。
"(夏志清《我保存的两件胡适手迹》,台湾《传记文学》1987年8月号)这件往事夏志清一直耿耿于怀。但他在评价早期文学革命时,对胡适的贡献仍作了肯切的评价,并没有因个人的恩怨而影响学术公论。
夏志清也有凡人平常心的一面,当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引起轰动,他本人已成为大学者大名人时,他仍未能释怀"推荐信"那个疙瘩,没有把自己的书送给老校长。夏志清在评论胡适的建树时称他是神,而不是人;在面对胡适这个人时,他是人,不再是神,说他偏执、小气或小孩子气皆无不可。从这一角度审视,夏志清倒也有一份可爱的常人心。
人物
从耶鲁博士到哥大教授
夏志清,江苏吴县人,生于上海浦东,中国文学评论家。1947年赴美,1951年在耶鲁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61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任中文教授,1991年退休。1961年,夏志清在美国用英文出版了使他一举成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