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将周志坚 周志坚的老婆 解放军最善于打仗的将军周志坚身上有50个弹痕
周志坚的老婆:第一任妻子:杨新(肖杨)1918-1986,北京人,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河南竹沟 地委组织部干事,信阳地委秘书,新四军五师某团政治处宣传股长,洪山公学校务主任、孝感县委宣传部部长,五师政治部宣传部文教科科长、十三旅政治干事。中 原突围后双方解除婚姻关系。育有一子一女分别为:周普成,杨小兰。
第二任妻子: 矫明 1929-2003,山东牟平人,1945年参加革命,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卫生员、军医,双方1947年在山东结婚。解放后矫明同志历任江苏 冶金厅机关党委副书记。育有二子二女 分别为 周江海、周厦海、周红海、周学海。
1942年2月,13纵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军,隶属三野第10兵团建制,周志坚为军长,陈华堂为政委,姚运良为副军长,黎有章为参谋长,方中铎为政治部主任,37师、38师、39师分别改为91师、92师、93师,师长分别为高锐、徐体三、傅绍甫,师政委分别为张英勃、张英和余明,全军共3.2万人。
周志坚是这支老虎部队的群雄之首。他是一名杰出的战将,早在鄂豫边时,战士们称他为“中国的夏伯阳”,在新四军时,中原老百姓叫他“周铁将”。若干年后,31军的老兵都讲“没有周志坚就没有31军”,了解他的老兵老乡提到他,都会说一句“能打呀!”。他确实难得的一员将才。其实,周志坚也是寒门出身,像我军许多将军一样,是地地道道从放牛娃成长起来的苦大仇深式的战将。
他1916年出生于湖北大悟县夏店镇周家湾,在家排行老五。因家境贫寒,只上了半年私塾就辍学,为地主放牛。1929年3月,14岁的他由乡苏维埃政府介绍到汉孝皮指挥部教导营当战士,参加了红军,从此走向了革命道路。几年后,周志坚随红军离开了大别山,国民党抓壮丁,保长把周家老二抓去了,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老二不愿意去当炮灰,说:“你这是吃柿子单拣软的捏。”
保长说:“你家老五能给红军当兵,你咋的就不能给白军当兵?” 老二被抓去当了白军。后来国民党军得知他是红军团长周志坚的二哥,一定要他交出周志坚,老二一声不吭,最后说:“你们抓不到人,我到哪里去找?”结果,被敌人杀害。
1934年,胡宗南部张灵甫(后为蒋介石王牌74师师长)在湖北黄陂一带追击红四方面军,听说周家湾是周志坚的老家,带着还乡团一把火把周家的烂茅草屋都烧了。
参加革命后,1930年2月,周志坚转到红军独立1师3团3营7连当战士,然后随红四方面军西征。在战斗中,他从战士起,当过通信员,后为师交通队班长、排长,红9军军部交通队副队长、政治指导员,再去红9军25师74团当营政委、副团长、团政委,红9军27师81团团长。
他作战勇敢,多次参加敢死队,冲锋陷阵,先后参加了鄂豫皖根据地一至四次反“围剿”和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以及二万五千里长征,三过草地。
在南征北战中,他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渐渐由放牛娃成长为红军高级指挥员。1935年到达陕北后,他被选调到红军大学高级科学习,毕业后,年仅18岁的他成为红4军10师师长,是红军中最年轻的师长之一,也是红军中是屈指可数的猛将。
周志坚作战勇敢,不怕死,善打恶仗,一次红4军军长陈再道在会上说:“周志坚能打仗,是个打铁的。”由此传开,他得了个绰号:“周铁匠”。他听说这个浑名后说:“我没打过铁。”于是,有人把“周铁匠”悄悄改为“周铁将”。1937年抗战爆发时,周志坚还在延安抗大学习。
毕业后,被派往河南省委办的徐州工委砀山干训大队当教员,但没多久,红四方面军时的老军政委、省委省委军事部部长李先念发现他在这里当教员,说:“你当过红军师长,窝在这里,不划算。”
于是任命他为豫东工委军事部长兼豫东8区保安司令部参谋长,组建豫鄂挺进纵队时,又派他为参谋长。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重建新四军,豫鄂纵队改为新四军第5师,李先念任师长兼政委,下辖4个正规旅,周志坚任13旅旅长。
周志坚上任13旅旅长后,第一仗便上演了一部“兵贵神速”的好戏。他的第一个打击目标是敌一个支队。为拿下敌军,他用了个“长途奔袭”战术,全旅一晚跑上几百里路,然后,突然出现在狮子山。
这时,敌兵在起床,三三两两,拖拖拉拉地走出房门,有的伸懒腰打哈欠,有的洗漱。周志坚一声令下,枪就响了,敌兵做梦也没想到,两天前还在数百里之外的13旅一夜之间竟从天而降,乱作一团,想抵抗也来不及摸武器,仅半小时战斗,便全部缴械,敌兵副大队长被俘获时,还没起床。
周志坚所带的13旅屡战屡胜,没出两年就成为大别山一带让人胆寒的部队。一次,敌军的一个团与13旅发生遭遇战,敌方指挥官大声问道:“你们是哪一部分的?”13旅一战士回答:“老子是13旅的,难道怕你不成!”
敌军官一听是13旅的,连忙大叫:“别打了,别打了,我们缴枪投降还不成嘛!”周志坚打仗,一狠,二猛,三用智,少有鲁莽仗。在新四军5师时,他独创了一个著名“战术”,叫“点名术”。据说敌兵被这点名术一“点”到了,魂儿都可以摄去。
这神奇的点名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它起源于周志坚打保4旅一战。 1942年8月下旬,国民党39军开进鄂东,企图配合保4旅进攻大悟山根据地。
8月30日晚,周志坚率39团先歼灭了保4旅一个营,次日又率38团向金鸡岭、王家店的敌旅部攻击。战前,周志坚交待38团团长曹玉清说:“攻击保4旅旅部只是诱饵,要活打不要死打。”“咋活打?”曹团长问。
“先包围,后点名。”周志坚说。“如何点名呀?”如此如此。周志坚面授了“秘籍”。38团打响战斗后,攻势极其猛烈,保4旅旅长蒋少瑗吓得急忙出逃,但当他们急急逃进一个偏僻的湾子,正惊魂未定时,尾追而来的38团战士突然堵住了房门,开始了“点名”,结果,跟随蒋旅长刚刚逃出生死阵的官兵们乖乖地从窗子、门口把枪扔了出来,缴了枪后,一个个举着手出来了。
战士们追问:“谁是当官的?”两个小兵眼瞅着蒋少瑗,吞吞吐吐不敢回答。此时,累得口吐白沫的蒋少瑗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我就是蒋少瑗。”蒋少瑗被活捉后,新四军5师《挺进报》记者曾言问他:“作为败军之将,你有何感觉?你们部队为何垮得这么快?”蒋少瑗回答说:“当然是你们厉害啦,特别是点名术呀!这一点名,谁扛得住呀!”“点名术?”
“是呀,你们的政治工作做得好,政工干部也冲锋在前。我们不行,部队里虽有‘训导’部门,但都是卖狗皮膏药的,那一套没人听。唉,我算是知道了,跟你们打仗,我们总是打不赢。”说着,蒋丧气地低下了头。
几仗下来,周志坚这神奇的“点名术”就出名了,加上《挺进报》一宣传,一传再传,传到老乡耳朵里时,人们纷纷说:“厉害啊!13旅有个摄魂儿的点名术,点着谁的名,就能把他们魂儿摄去,点着谁,谁就死。”有谁不相信?保4旅有毁灭之例在先。结果,先是地方保安部队获知了这点名术的“厉害”,接着正规军39军也得知了13旅的“秘密”:有妖术——点名术。
于是,在战场上一被点着名,就慌忙扔枪,生怕自己的魂儿被摄去。投降之后,他们还恐惧万分,直找战士们要“解药”吃,战士们哪有“解药”?说:“这宝贝儿,我们可没有,只有周旅长独个儿有。”
怕死的敌兵于是又缠着战士们去找周旅长,周志坚哈哈大笑说:“解药玩意儿早就给你们吃了,在你们当俘虏的第一餐饭里就放了。” 这下俘虏们才放心。可不久“点名术”之事让师长李先念知道了,把周志坚叫去,问:“怎么回事儿?我们共产党可不能搞封建迷信啊!”
“这是什么封建迷信呀!”原来,周志坚这“点名术”就是向敌兵喊话,即搞心理攻势:战士们把碉堡包围起来后,喊话要敌兵投降,敌兵不投降,就一个一个点着他的名字喊。
战士们点名,能从团长一直点到排长、班长,一字都不差。它第一次使用时,就对被点到名的人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个个心想连名字都被“八路”知道,哪还有什么秘密可说的?自己在这里和“八路”死抗下去,家里老少怎么办?于是点着名就“心理脆弱”,再一喊,魂魄儿就丢了,乖乖地出来投降了。
这点名术被蒋少瑗和《挺进报》一渲染,又没详细说明是怎么回事儿,因此就以讹传讹,变成了能摄人魂魄的“战术”了。
周志坚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一说,李先念也哈哈大笑,说:“就这啊,还点名术!神经兮兮的,瞎扯。”周志坚笑着说:“这点名术也不是我们起的,是保4旅旅长蒋少瑗的功劳呢。”13旅政委方正平说:“他这番话也不是瞎说,是对自身经历反省后说出来的。他前后跟我们打了十多年的仗,可以说是屡战屡败,越打越没信心,名字被一点着,就带头泄气啦。”
周志坚打仗很勇猛,带兵也有术。
他的手下深受他打仗狠的“影响”,13旅是5师最强悍的劲旅。
一次,在大悟山保卫战中,周志坚率领的13旅遭遇敌军反扑,刚夺回来的大包子阵地又陷落敌人手中,敌军得意忘形地又向七里岗、大山寺进攻,5师全师的防线都在敌兵巨大的压力之下。
周志坚打得火冒三丈,决定在黄昏前组织一次反击,夺回丢失的阵地,于是他对外号叫“钱侉子”的旅部侦察参谋说:“去38团传我的命令,反击时要他们坚决夺回大包子,不然别回来见我。”
小钱应声而去。当“钱侉子”把命令传达给38团团长曹玉清、政委周庆鸣时,周政委来回踱着步子,低头思索。
一会儿,只见他猛地解掉上衣纽扣,又甩掉了头上的帽子,高声喊道:“是共产党员的站过来!”周围的战士们一下愣住了。
稍顷,“呼啦”一下,足有四五十人站到了周政委的面前。周庆鸣以严肃的目光慢慢扫视着他们。多数人已经负伤,伤势严重的,缠着的绷带正不断渗着血水,所有的人都一天没吃一口饭、没喝一滴水,激烈的战斗把他们的脸弄黑了,衣服划破了。
他用低沉而有力的声音说道:“大家都尽了力,打得很勇敢,很好。刚才,旅长命令我们团反击,夺回大包子。团长已向旅部保证,在我们手上丢失的阵地,一定要由我们亲手夺回来。现在,我们要组织一支敢死队,去执行这一任务。”38团要把全团最后的精华投上去作最后一搏了。“敢死队队长由曹团长担任,我当指导员,康念祥参谋长负责火力掩护。队员由曹团长挑选,条件只有一个:必须是共产党员!”
然后,周庆鸣政委转过身来对“钱侉子”叮嘱了一句:“你回去告诉旅长,就说我们38团一定夺回阵地,请旅长放心!”
随后,38团组织了一支30多人的敢死队,调整了枪支,补充了弹药。
反击前,曹团长对整装待发的全体队员发问:“都是共产党员吗?”“是!”大家异口同声。“你们怕不怕死?”“不怕!”又是雷鸣般的回答。“好!不怕死的脱光膀子跟我冲。”刹那间,队员们都脱掉上衣,袒胸露背,准备以死相拼,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气势。
结果,他们冲上去后,经过苦苦厮杀,终于把阵地夺回来了。战后,周志坚听说这件事后,很受感动,也来了个较真,说:“把每个人的身份都核实好!”结果查明,敢死队员中竟有6人还不是共产党员。
周志坚说:“在这种以死相拼的场合,这6个人主动‘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需要多么高尚的品格和献身精神。告诉政委,就说我说了,这6个人全部入党了!”当晚,剩存的4名敢死队员全部在一盏油灯下举起了右手。
周志坚带兵打仗有一套,用人也很有一套。 到山东后当师长没多久,周志坚就听到一个巧事儿。1944年11月,胶东军区司令部作战参谋程涛被军区派到13团任作战参谋。
他去13团报到时,司令部的战友们难分难舍,竟结伴为他送行。在途中,正当他们有说有笑、嬉戏打闹时,突然,几个鬼子扛着大枪迎面闯来,双方都毫无准备。他和送行的战友们操起步枪,几颗手榴弹、土雷,就把这伙日伪军击毙击伤打跑了,还活捉了两名日本兵。
周志坚听了这个故事后,问道:“老13团走后,这程涛现在哪里?”“他没走,留在军区任特务团参谋长。”周志坚立即说:“把他调到战斗部队,担任专门负责打仗的副团长。
廖海光政委有些不解,说:“程涛一直是做参谋的,当参谋长更合适吧。”“你不知道,这样的人打仗更合适。”“为什么?”周志坚笑而不答。
周志坚虽然打仗勇猛,但他的手下文才儒将多。他因为会打狠仗,得了个“铁将”绰号,但这“铁将”却不是他独有的,山东军区老1师师长梁兴初也有此殊荣。
因此,有人说:“周志坚读书不多,小时候放过牛,因为打仗勇猛,因此得此浑名,其实是个冒牌铁匠。而梁大牙呢,则是实实在在的铁匠出身,在打仗之余,还到后方兵工厂抡大锤呢!另外,他还会缝纫,会理发。周志坚却没这能耐,除了打仗外,什么手艺都不会。”
对于什么铁将、铁匠的,周志坚不在乎,但他不喜欢人家说他“冒牌”,于是说:“我也有骄傲的资本呢,我大字识不了几个,在红军大学才扫了盲,但手下有两位大文才。他梁大牙有吗?”
周志坚所说的两位大文才还确有其事。其中一位文才,叫周志刚,原是周志坚在中原军区2纵时的13旅政委。因为这二“周”二“志”,周志坚在2纵时常被人认为周志刚的老哥,人们在周志坚前提起周志刚时,就往往说:“你那哥如何如何……”这时周志刚就会声明:“我是江西用心人,与周志坚的湖北大悟县相距几百里。我比周志坚还大整整7岁,只是比周志坚迟一年参加红军而已。”
这周志刚与周志坚还真有许多不同。周志坚是猛将,他则儒将,只在中央苏区时在红1军团3军9师27团做过连长,以后不是当指导员就是做政委,先后当过连指导员、团副政委、师教导队政委、团卫生部政委、军团政治部巡视团主任、陕甘宁独立师政治部主任。
抗战爆发后仍是老本行,先在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7团当政委,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改任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3团政委兼襄西工委书记、5师15旅政委,后与方正平对调任13旅政委,与周志坚做搭档。
他与周志坚相比是位典型的儒将,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在中原军区就很有名,但这一文一武,做搭档多年,一直是周志坚打仗之外的“老师”,因此也是他最骄傲的人。
周志坚所说的第二位文才,就是在莱芜战役中打出名的37师师长高锐。他是山东莱阳人,高高大大的,却也是位儒将。1935年,16岁的他考入公费助学的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1937年以转学为名,与姜林东等人骑自行车投奔延安,然后,入党、进入抗大学习。
毕业后,被分配回山东,在八路军胶东军政干校任教育长,以后一直主要是“教书”,先后历任抗大一分校第三支校营长、军事主任教员、军教股长、山东军区教导2团营长、副教育长,后调任胶东军区14团当参谋长,又做过胶东军区司令部作战科长、参谋主任。
在这么多的任职中,他多是政治干部,军事上只做过短暂的营长,还是教导团的。在5师成立时,军事将领都到主力去了,许世友喜欢他,说:“高锐这个知识分子,没知识分子的毛病,打起仗来和工农干部一样不要命。”
于是,把他从参谋主任这个半军事半政工的位置派到了5师任参谋长。到了战斗前沿,每次作战前,他都要亲自率团长、营长到前沿观察敌情和地形,作战时他习惯抵近指挥,结果又周志坚发现,说:“我看,高锐是个将才。”组建13纵时,把他从师参谋长派到37师任副师长,专搞军事,“锻炼”不久,就干脆提拔为师长。
高锐是个“很特殊”的师长。打仗有一套,却看书成痴,走路看,吃饭看,到个地方首先就是找书,什么书都要,包包里经常装着《孙子兵法》,说:“打仗没有知识不行,光靠勇敢硬拼,一次两次三次可以,最后总是要吃亏的。”他因为爱看书,因此也很有见识和思想。1947年,部队实行“三查三整”,有的部队搞得很“左”,提出“贫雇农当家”、“不是贫雇农的要向贫雇农投降”,甚至不许知识分子干部戴眼镜。
他却不同意,说:“贫雇农当家,还要共产党干什么?”并且还有意识地将一批知识分子干部保存起来,这使得91师的战斗力没因这次极“左”思潮受到损失。在山东的干部中,高锐是个知识分子,资历也浅,却上升得很快。
271团的老政委张志勇评价说:“老高这样的指挥员不多见,有文化,有头脑,治军严,训练到兵,作战以及做任何事都能抓住中心环节;作为指挥员,他的最大的特点是领会上级作战意图快、准确,部署作战方案细致。”而下面的战士则给师长起了个外号:“潘菲诺夫”。
这是根据地流行的苏联小说《恐惧与无畏》里的红军师长的名字。而高锐也有这本书,他不仅喜欢看,还时常给战士们讲潘菲诺夫的故事,讲着讲着,战士们就发现师长真有些像潘菲诺夫。
济南战役发起前,高锐为271团选择突破口,一直跟进到棚栏门,连警卫员也“跟丢”了。当作战参谋李再林和田世民找到他时,只见他手上卡着左轮手枪,腰上缠着一圈子弹,完全是一副孤胆英雄的模样儿。
打魁顺城门时,他站在城门楼上看敌我双方拼刃,炮火连天,他动都不动。甘石桥战斗,部队刚一突破,他就带人“跟进”,在一个地堡里设置前进指挥所。济南城刚打开,他仅带着警卫员和作战参谋进去了,被残余的敌火力封在一个破烂的地堡里,结果,没办法,他只好给272团长王林德打电话:“老王,我只有5个人,你马上给我派兵来。”
他无畏的战斗作风让战士们给他起了这么个“潘菲诺夫”绰号。 这个高锐打仗有一套,但骨子里还是脱不了这个学生气,军旅之余,常常挥笔舞墨的,又画画,又写诗填词什么的,在华东野战军中都很有名气。
一个周志刚,一个高锐,是周志坚一生的好友。
周志坚征战一生,完全是从枪林弹雨中拼杀过来的。有一次,周志坚与友人一起游泳,他脱掉衣服,友人见他满身伤疤,数了数他身上的弹痕,说:“49个。”周志坚一笑,指着较为隐秘的一个说:“不对呢,还有一个没有注意到,应该是50个。”50个伤疤,就是一位将军九死一生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