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恭绰的后人 蔡登山:民国风云人物叶恭绰的艺术才能(南方都市报 2012
卢冀野在《柴室小品》中谈到叶恭绰说:“对于文化事业非常热心,为着辑《清词钞》费了不少精力;那印行的《广箧中词》四本,完成在抗战初期,怕流传还不甚广,这是补谭复堂的书,并时作者的作品,收入了不少。战前,他常来南京,只是不到扫叶楼,疚斋翁(案:冒鹤亭)告诉我,为的是楼名扫‘叶’,他是不愿意被扫的。”
叶恭绰又名誉虎,一作裕甫,号遐庵,晚年别署矩园,广东番禺人。是我国现代著名词学家、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叶衍兰以金石、书、画名世。父亲佩玱通诗、书、文。
叶恭绰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书画。京师大学堂仕学馆毕业后,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邮传部路政司主事,继擢员外郎,又超擢郎中,旋转承政厅佥事,后兼总局总科长,一年之间,连升五次,实属罕见。
民国肇建,袁世凯就总统职,任梁士诒为总统府秘书长,叶恭绰亦在秘书厅任事。曹汝霖在回忆录中说:“余与誉虎,本不相识,民初项城设秘书厅,始见一人身矮而小,状类侏儒,不与人招呼,忽进忽出,状似很忙,询知为鼎鼎大名的叶恭绰,为梁士诒的红人,遂不敢小觑他。”叶恭绰是梁士诒一手提携的大将,历任交通部次长、总长,始终是北洋政府中,“交通系”的要角,直至梁财神铩羽下台,他才闲散下来。
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1931年12月,孙科出任行政院长,叶恭绰一度出任铁道部长,未久即去职。此后未再出任政府官职。何以故呢?论者认为是得罪了丁文江、翁文灏的原因。
因为在叶恭绰长交通部时,政府闹穷,丁、翁两人主持的地质调查所,经费积欠甚久,几致解体,一再呈请拨款,当时阁议中,有人以学术机关,非同一般衙门,而所需款项,又不甚巨,主张由交通部酌量拨给。叶恭绰坚持该所不属交通范围,深闭固拒,辞气甚傲。丁、翁两人因之衔恨,到了后来丁、翁以教授身份入阁,叶恭绰遂无起用之望矣。
郑逸梅曾称赞叶恭绰是政坛上的风云人物,也是艺林中的典范杰才。叶恭绰曾祖、祖父两世皆以词鸣,自其垂髫,濡染家学,即能为词。后随父寓居南昌,师事萍乡文廷式,又结交新建夏敬观,词风近似苏东坡之清丽。
而其退出政界后,与朱祖谋、黄公渚、冒鹤亭诸词老过从甚密,还与龙榆生创办《词学季刊》。叶恭绰云:“古今中外之文学,皆以表其心灵,故胸襟见识,情感兴趣,触景而发,遂成咏唱。
初无一定之矩矱也。”所以他主张写其胸臆,不太注重艺术形式的推敲和锻炼,以真性情为归,则文文山之《正气歌》、岳武穆之《满江红》词,令人感性触发,岂遽不若李、杜、韩、柳?他认为“盖词学滥觞于唐,滋衍五代,极于两宋,而剥于明。
至清,乃复兴。……二百八十年中,高才辈出,异曲同工,并轨扬芬,标新领异,迄于易代,犹猗余霞……斯不可不谓之极盛也已。”因之他倾毕生之精力于清词之搜集整理,完成《全清词钞》和《广箧中词》二书,为清代词学文献整理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叶恭绰五岁,祖父教其执笔作书,年十二,临魏碑,十五习晋唐人书,自幼至老,每日必亲笔砚,故其书法是震铄于时的。他主张“书法应根于篆隶,而取法则碑胜于帖”。他认为:每个字的结构,不应呆板规定。
字的结构解决之后,还要讲究骨力,字无骨力,就没有精神。有了骨力,还要有韵味,否则一味硬挺,就索然无味。最后还要有气势。气势不但从颜真卿那种雄健的用笔中看出来,并且也从赵佶那种柔中有刚的“瘦金体”中看出来。而归结于“书法须有修养,修养之道,第一为学问,第二为品格,否则虽对书法曾下苦功,然其字之表现,未免有卑卑不足之感。”
叶恭绰五十后始作画,能松、竹、梅、兰,而专精写竹。他说:“……南下居沪,与余君绍宋、吴君湖帆往来,始究心于绘竹,习之不懈,三数年间,积至二三百幅,自不惬意,则悉弃之废簏。
抗日战起,余由沪至香港,为日寇拘系,乃画竹自遣,始稍窥蕴奥。又由港至沪,资物荡尽,无以给朝夕,遂与梅畹华、张大千诸君卖字及画,所绘亦略有进,荏苒数年,兼习梅松花卉之属,然皆小景也。”然其画竹,亦为世所珍视。
叶恭绰又是书画收藏家、鉴赏家。他的收藏不亚于昔之项子京天籁阁,今之庞莱臣虚斋。然可惜的是,变乱频仍,所藏十之六七毁失于兵燹中。他著作宏富,编有《全清词钞》、《广箧中词》、《广东文物》、《清代学者像传》等,又自撰《遐庵汇稿》、《遐庵词甲稿》、《遐庵诗乙稿》、《遐庵谈艺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