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观众群体分析 为什么能够如此火爆
虽然尚未完结,虽然现在只是4月份,但要说反腐剧《人民的名义》是2017年的“爆款剧”、“现象级剧”,估计这并不好被反驳。开播前零宣发,开播后平地一声雷,有这样一组与这部剧名听起来如此不苟言笑的正剧相映成趣的数据:收视率节节攀升,4月18日,播到36集的该剧卫视单晚收视率成功破5,高达5.061%,市场份额16.7%,到20日更是突破5.465%,市场份额16.9%。还有统计分析,这是自《还珠格格》以来的历史最高收视。17日,网播量也早早突破了百亿大关。在豆瓣上,近10.7万网友给出最终评分是8.5分,其中52.1%的人给出了5星好评。在这个热度就是生产力的时代,打开微博等社交平台,《人民的名义》也在滚动式刷屏。
不是大IP,也没有流量型演员,即使有生活戏不给力拖慢节奏、剪辑太碎太乱之不掩瑜之瑕,《人民的名义》依然收获了爆表的好数据和高口碑,实现了对于主旋律正剧来说少有的跨屏传播。它的魅力究竟在哪儿,观众们到底喜欢它什么?喜欢它的又是哪些观众?以及标志着沉寂了13年后反腐剧这个特殊剧种一飞冲天的《人民的名义》的成功播出,又具有哪些意义呢?接着往下看吧。
在4月18日的剧集中,陆毅扮演的侯亮平单刀赴会鸿门宴,与祁同伟、高小琴几经周旋,于“龙潭虎穴”中刺探到敌方核心机密,后又虎口脱生。紧张的剧情,再加上三位演员的表演火花又着实精彩,这《沙家浜》一起,收视率就惊人地连续三天破5了,网播量也突破了百亿大关。再加上社交平台上爆表的讨论度,在各大平台上集体发力,实现跨屏传播与互动,大概是这部原本从题材到剧名都不算平易近人的主旋律反腐剧的超凡脱俗之处。
由此数据与这局面判断,《人民的名义》的观看人群相对来说年龄层分布较广。为了进一步定位到《人民的名义》的 “死忠粉”们,新浪娱乐独家发起在微博上提及《人民的名义》的观众人群属性调查,微博数据佐证了这一基本判断。微博数据显示,提及《人民的名义》的网友21-25岁的占据40.95%,16-20岁的占据22.08%,合计63.03%,此外26-30岁的占据21.8%。考虑到微博的用户年龄段,再加上这部剧所天然吸引的本来就不应该是对主旋律题材无情结的年轻人,这并不是一个悬殊或是压倒性的数据。毕竟,2016年的年度爆款剧《欢乐颂》的微博观众群,90后与95后合体占据了73.1%。
剧中案件取材于真实案例又辅以原创的戏剧冲突,密布着贪官现形之时哭喊着“我是农民的儿子”这样的浮世绘式场景,《人民的名义》自然吸引着年龄较长的传统电视端观众。另一方面,虽然对新浪娱乐坦言,自己对年轻观众们对这部剧的喜爱“始料未及”,但喜欢看美剧的导演李路在创作中又确实有意“抓年轻人来看”,比如下功夫去埋藏人物、要求演员中性表演、增强悬疑情节、为剧中的年轻人加戏等。再加上播出平台湖南卫视的原始年轻观众积累,以“达康书记”吴刚为首的老戏骨精湛表演与火花四溅的群戏,最终使得这部剧以“表情包与段子齐飞”的方式在年轻人中走红。如此一来,《人民的名义》实现了小荧幕到电脑屏、手机屏等的跨屏互动,实现了受众群年龄段上的跨越,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性别维度上来看,女性观众占据61.68%,男性观众占据38.32%。相对于去年的两部女性向爆款剧,《欢乐颂》女性观众占据84.2%,《太子妃升职记》女性观众占据76。%,《人民的名义》观众群的女性占比,似乎看起来均衡不少。导演李路曾告诉新浪娱乐,《人民》是一部男性向戏,由一群男人组成从官场、商界到底层百姓的众生相,也没有把更多的主线人物写成女性。与之相对应的是,尽管《人民的名义》已成为网红剧,但火的仅仅是“汉东老干部天团”,包括柯蓝、赵子琪、胡静在内女性角色很少有人谈论,其中原本天然吸引女性观众的感情线也遭到吐槽。由此看来,虽然在中国电视剧行业,向来有“得女者得天下”之说,但《人民的名义》也难得地扎扎实实地吸引了一大群男性观众。
相对于年龄纬度和性别纬度,在微博提及《人民的名义》的人群中,真正出现压倒性数据的是,大学学历及以上者占据了81.73%。导演李路曾告诉新浪娱乐,他原本就认定应该是中年以上、大学学历以上的人会对这部剧有更多的反响。
虽然在年龄层上的判断有误差,但涉及社会政治、远离狗血琐碎的《人民》对于高学历人群的吸引力,导演是有预见性的。从微博数据来看,基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喜欢看《人民的名义》的观众群从年龄到性别容纳度广,观众面比较普及,但偏向于学历高者。
由于题材特殊,《人民》在拉投资的过程经历重重磨难,洽谈过的包括国企、大型民企、上市公司、影视界领军公司在内的几十家公司都没谈拢,最终只有以高亚麟公司为首的五家第一次做电视剧的民营公司接下了盘子——《人民的名义》的这个《阿甘正传》式幕后故事已经被媒体们叙说得太多。而在播出之后,虽然也有生活戏无聊多余、中后期节奏拖沓,乃至于营销过度等质疑,但总体上仍是瑕不掩瑜的爆款。播出前悄无声息,播出后平地一声雷,《人民的名义》到底为何腾空而起,它吸引观众的到底是什么呢?
数据显示,31.1%的网友被《人民的名义》所吸引的是“揭露现实腐败/反腐败现象,尺度突破”。自进入公众视野以来,“史上最大尺度反腐剧”、“首次涉及副国级”,就一直是这部剧的醒目标签。不过,随着这部剧的深入播出,新浪娱乐认为,这部剧的确是突破尺度,但其突破之处并不仅仅在于相对于以往的反腐剧止于副省级,其涉及腐败的官员写到了副国级。更为深入与触目惊心的是,其中对现实中腐败、反腐败行为的写实性描摹。最近,全国各地的“丁义珍式窗口”被群众和媒体集中揭发,被导演李路称为“现实主义题材剧引发的连锁效应”。不得不说,编剧周梅森确实对中国社会政治有细致入微的观察。
根据媒体微博调查,截至4月18日,“达康书记”、“达康书记表情包”、“李达康”在微博上的话题阅读数分别是5551.2万、3394.6万和1992.7万。此外,“花式点钞”、“面币思过”、“沙李配”等话题阅读数也都是以百万计。毫无疑问,吴刚等老戏骨们在粉丝经济盛行的网络时代与流量接上了轨。而这其中,除了老戏骨们的精湛演,还在于剧本本身对于人物刻画的非脸谱化。在微博投票中,有6.8%的网友认为“李达康等人物打破套路,非脸谱化”。
为官清廉但没有人情味儿的李达康,将官场厚黑学发挥到极致的高育良,溜须拍马往上爬却只为挣回尊严的祁同伟,心底清明但绝不冒进的季检察长,虎胆龙威却也铁汉柔情的赵东来……就如导演李路所说,不同于以往同类题材剧中的官员只有生平而无背景,《人民的名义》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有完整的家庭背景和成长背景。有了背景描写,他们在官场中的选择便有了依托,人性也立体丰满了起来,而不是套路化的“好人”与“坏人”之分。
在微博调查中,因“群戏精彩,老戏骨们演技精湛”而被吸引的网友比例高达27.1%。的确,在IP、玄幻古装、流量鲜肉裹挟着资本席卷而来的当下,如此正经而“不入流”的《人民的名义》却能搅弄风云,离不开众多老戏骨们的集合效应。在快节奏的情节叙事中,吴刚、张志坚、许亚军、张丰毅、白志迪等演员们对人物把握的精准、对故事表现得到位、对主题理解的深入,也使得该剧成为一种对当下“无厘头”“后现代”影视作品当道风气的矫正。
如果能够在叙事节奏、年轻演员表演等方面再增色一些,会使得该剧的艺术表现更为丰满。但瑕不掩瑜,老戏骨们的表演大大提高了这部剧的艺术品质。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表演的层次性值得品咂,才有了社交平台上新晋“网红”们以表情包和段子为载体的走红。
如今,《人民的名义》的播出已经进入后期,虽然有节奏放缓之嫌,但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和人物命运归宿的揭晓,其热度不减。而业内早已有人开始讨论:这部剧的成功播出是否意味着反腐剧的火热回归呢?毕竟,之后《国家行动》、《大路朝东》等都处于待播或筹备中。无论如何,一部爆款剧播出之后,不应是雁过不留痕,《人民的名义》播出自有其意义。
a、社会意义:反腐是民心所向,全民关注
此前,导演李路曾对新浪娱乐谈起张丰毅发送给他的一则社会新闻:有网友反映郑州市社保局办事窗口“不高不低”,与《人民的名义》桥段相似,社保局现已恢复座椅。李路欣慰称这就是反腐剧的魅力,“我觉得这样的故事以后会屡见不鲜的,各个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机关院校,都会自查纠错的。包括上小学的小皮球,清廉的思想、正确的三观从孩子抓起,都会对学校有启发性作用。会有很多连锁效应发生,对干部们来讲,也会看到需要自查、自省的一些东西。”
李路的预判马上就有了佐证——全国各地几乎要掀起一股关于“丁义珍式窗口”的整治运动,电视行业新闻也便与社会新闻乃至时政新闻进行了一次对话。编剧周梅森曾告诉媒体,创作《人民的名义》的渊源是十八大以后国内反腐高涨,但影视题材对这一块的反映却没有跟上步伐。如今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人民的名义》的走红以及造成的民间讨论与连锁效应,也凸显了反腐的确为全民关注,是民心所向。
b、剧作艺术:观众对好看正剧有需求 对好演员有尊重
近年来大量涌入资本的影视市场无疑是逐利的“酒池肉林”, 相对于IP、鲜肉被热捧,玄幻古偶剧一片泛滥,不少正剧几乎要成为“叫好不叫座”的代名词,如此前的《大秦帝国之崛起》、复播的《大明王朝1566》都如沉沙之折戟。不过,《人民的名义》却在电视端、网络端的数据上实现了突破。
不止于此,它的成功,也将一大批精于演戏,但商业价值不高的成熟演员带到观众面前。这不,在最近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在国内外一众电影明星的夹击下,“达康书记”吴刚仍然狠狠地刷了一把存在感,登上各大自媒体公号的头条。
“观众不爱看正剧,轻松甚至无脑的才能卖座?”《人民的名义》对之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反证:观众对好看正剧有需求,对好演员有尊重,他们会为了好作品回归客厅看电视。当然,年轻观众对这部剧的二次创作加工,脱离正剧文本的网络狂欢,如表情包、段子、追星文化,也为苦于商业性与艺术性难平衡的正剧找到了互联网时代的新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