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光军书法 梁光先生书法艺术
梁光,字郁子,汉族,1951年生,广西玉林人。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梁先生早年师承张鑫先生、蔡纶先生,书法诸体精研,尤擅行草,对“二王”书风、古典笔法有较深研究。
亦擅字画、碑帖鉴赏。作品参加第二、三、四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第一、二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1987年在《书法》杂志举办的"书苑撷英"评比中获单种书体(行书)奖。1997年5月,受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聘请,在庐山进行面授书法教学活动。
作品在多种报刊发表,被收入《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当代楹联墨迹选》、《江西书法名家作品集》等。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多家单位收藏,亦被海内外书法友人惠存。多年来诲人不倦,指导和培养了一大批书法人才,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尊重。
梁先生游弋于历代书法经典中精耕细作,几十年如一日,甘于淡泊,不类时俗,寂寂求道,深刻理解并发扬了几千年传统中最为纯粹的笔墨精神。他主张,投身一个领域必须就走近、走进这个领域,做到知行合一。优秀的文化传统好比是一棵参天大树,任何一个想真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如果不扎根于传统,从传统中汲取养分是都绕不过去的,书法艺术尤其如此。
梁先生对书法的理解并非仅仅是“纸上得来”,而是从他多年的刻苦学习、埋头探索中来。他眷注于传统技法并身体力行,积累了丰厚的心得。
山谷老人曾云:“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一语道破天机,梁先生书法的最大特点就是笔法精妙,与古人契合。无论字大小,梁先生皆以悬腕书之,并时时动用大臂、前臂,必要时辅以手腕,以增强点画的质感,直达古人用笔奥妙。
他主张用笔以动锋为上,无论下笔的起落转换,铺毫展锋,皆赋其阴阳,以类天地万物之通变。通过长期苦心造诣,他发现晋唐古法之精妙在于绞转、裹束、衄挫的往复掺揉,线条无论起收行进,处处挣扎而又通透。
正如清代书家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所言:“学书要识古人用笔,不可徒求形似……法不得,则虚积岁月,用功徒然。工夫浅,则笔画荒疏,终难成就……”多年来苦行僧般的锤炼,梁先生先生不仅深识古人笔法,尤能再现古人的用笔之法。
他的字形结构,顺笔势而生,生动自然,风度潇洒,不肆意造作。作书时,根据不同的毛笔,选择合适的内容。如以紫毫作书,其线条清丽而遒劲;以猪鬃毫作书,则于端庄中见婉转之姿;以竹丝笔作书,则于粗犷中见豪逸之气……
书法是关于线(徒手线)的艺术。梁先生的书法与当下风靡的种种书法现象不同,线条是他书法的第一要义,线条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梁先生的书法实践大量倾注于“线条的质量”,提倡研究书法从最本质的线条和实现线条质感的技法出发。
他认为,科学的技法才是产生质感和力度的最主要因素。书写过程中,速度能产生力度,但力度未必依赖于速度,速度慢同样能写出线条的力度与质感。梁先生对晋唐优秀书法作品的探索、研究和实践领悟出的笔法,应该就是历代书家在书法技法层面的追求。
书法抒发性情,传统的技法并没有束缚梁先生创作的激情,而是为他的创作插上了“双翅”,他的创作因时因地因情因景而表现出不同的面目。时而优雅,时而苍茫;时而闲亭漫步,时而情绪激昂。从他的随意书写中可以看出他驾驭技法的娴熟和性情淋漓尽致的表现。
梁先生是“三宝弟子”,虔心向佛二十余年,崇尚佛教文化,不嗜烟酒,尤其对佛教中的重要宗派“禅宗”领悟最深。他注重在生活和实践中去感悟大自然的一切,剖释人生的意义,从而达到一种心灵的超脱。学佛使他更加心理平衡,更加善良,更加勤奋,更加热爱人生,更加超然物外,洞达世情;同时,也大大滋补了他为之酷爱的书法艺术,使得他下笔免俗,恬静不燥,宁静致远。
梁先生兼擅装裱、刻字、美术字,工艺性的技能更加锤炼了他的细致。
他的笔触温和中正而蕴涵内在张力,严谨灵动兼得,经营细节像元人赵孟頫。他又从细致中深得益处,用深邃的眼睛看待历史上的书法墨迹,对杰作真伪的质疑让人听得心惊肉跳,谓之“不知真假就不知好坏,不知好坏就不知真假”。
他不把作品当商品,从不张口开价,不端大牌,待人接物大有淳朴民风。佛说“众生平等”,虽然艺术见解不同,但他却很少与人争辩,而是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那份执着,追逐着古人的足迹,以阐释和弘扬中国传统书法技法为己任。他对书法的理解,不仅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内涵,也为书法百花园探索出一条可供后人学习和借鉴的道路。
生命不止,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不止。梁先生传统功力深厚,虽然已近耳顺,却正是艺术的青壮年,愿梁先生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迈步前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