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儿童电影《走路上学》
电视剧走路上学演员剧照(21张)不每天命悬一线、溜索过江。弟弟向往上学却因溜索的危险而被呆在家里。后来姐姐因弟弟的新鞋而坠落江中,弟弟从此沉默寡言,直到政府修建了一座新桥,他才得以“走路上学”。瓦娃是一个7岁的傈僳族孩子,他对于姐姐娜香每天能和小伙伴一起溜索过江读书好生羡慕。妈妈坚持要瓦娃等爸爸回来带着才可以溜索。可是,在外打工的爸爸总也不回。终于,没能抵抗住来自对岸的诱惑,瓦娃独自偷偷溜索过江了,看到了心仪已久的学校。没想到,瓦娃溜索过江的秘密居然被第一次来家访的聂老师戳破了。是聂老师送来的那双红雨鞋把瓦娃留在了家里。他答应妈妈和姐姐:有了这双鞋,他就不再偷着溜索。第二天一早,懂事的瓦娃又把这双漂亮雨鞋还给了姐姐。
日子平静地过着。谁也想不到,因为赶着给弟弟送一双新鞋回来,姐姐娜香失手从溜索上坠落江中……从此,瓦娃对于溜索有了一种深深的恐惧,并再不敢上溜索一步。
春暖花开的季节,马吉乡第一座“爱心桥”在社会各界的爱心捐助下,顺利建成,瓦娃终于得以第一次走路上学。在初春的阳光里,瓦娃似乎又看到了姐姐,姐弟俩手牵手,小鸟一般从桥上飞过……
演员特色《走路上学》大胆采用非职业演员进行拍摄,整部影片中只有曹曦文一位职业演员,其余都是云南当地的业余演员。但他们质朴而灵动的表演,令影片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是扮演姐弟的两个小演员丁嘉力和阿娜木龄,丁嘉力扮演弟弟瓦娃,阿娜木龄扮演姐姐娜香,片中姐弟俩真情流露的感人细节充斥在整部电影之中,温暖而隽永。
该片大胆启用非专业演员,真实呈现了导演想要追求的现实主义风格。令人惊喜的是,小演员们的表演镇定而质朴,自然利落却也不乏温情。娜香的扮演者木龄在长时间吊铁锁拍摄时,虽然又怕又累却依旧坚持了下来,敬业精神丝毫不输职业演员。弟弟瓦娃的扮演者丁嘉力还要求自己亲身拍摄溜索飞跃怒江的镜头,成为了片中年纪最小胆量最大的孩子。
编辑本段获得奖项
第13届华表奖优秀少儿影片
第13届华表奖优秀少儿男演员
第13届华表奖优秀少儿影片奖、新人编剧奖、优秀少儿男演员、女演员提名
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提名
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少儿影片提名奖、最佳处女作导演奖提名
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
2010年平壤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编辑本段影片评价
“全片的基调阳光而温暖。贫穷、教育、希望、梦想。如此宏大的主题,借助一对傈僳族姐弟的故事缓缓铺陈,不动声色——就像那个平实的片名一样,《走路上学》几乎找不到太多‘做戏’的痕迹,人物感情大都自然呈现,矛盾冲突也设计得水到渠成。
一切刚刚好:煽情适可而止,忧伤慢慢浮现,感动如斯悠长。”
青少年的“心灵鸡汤”
作为一部温情励志电影,该片不仅备受年轻人和学生的青睐,也契合了当今的教育问题,成为教育界人士极力推荐的励志故事片,亦被称为最人性的让网瘾孩子摆脱网瘾的方法。对此,导演彭家兄弟表示:网瘾是需要疏导沟通的,相信这部影片所传达的温情,能够让迷途的童心从网梦中醒来。据了解,在影片小范围试映会上,不少校长看完影片后当即表示,影片上映后将会组织和安排学生观看。而一些商家看后,也激动地对主创人员表示,这是一部公益性的电影,日后将考虑包场给学校的学生们。
催泪”之外不忘“励志”
尽管该片催泪效果惊人,全国上映后势必赚取观众不少眼泪,然而导演彭家兄弟却表示:“感人并不是影片的唯一目的,励志才是最终目标”。
正如导演所言,该片并非纯粹为了感人而感人,而是别有寓意的传递了一种励志信息,这是诸多同类型电影中所欠缺并逊色的,那些关于青春、叛逆、倔强、无畏,以及为梦想争取和拼搏的精神,无不令人振奋鼓舞。据了解,该片在表现手法上注入了浓厚的人文关怀与理性光辉,赋予了这一离奇故事更多的励志与温情气息,并结合生动的故事、平实的手法,再现了一个有关求学、困难、关爱和梦想的故事,堪称2009年最强励志影片。
成龙演唱片尾曲感人
除了感动,影片里,孩子们在汹涌湍急的怒江上溜索上学的视觉效果,也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强烈的画面颇具悲情之美。片中840个镜头,都是由中国第一剪辑师周影精心剪辑出来并细心修复的,中国台湾摄影师李以须担任摄影,有了两位大腕的参与,影片可谓情节流畅紧凑,画面优美。成龙演唱的片尾曲《一路》也十分感人。
立志闯出中国新浪潮之路
导演彭臣始终铭记着这样一句话:“与今天发生的新闻保持距离的电影是最好的。伟大的电影很少把报纸的头条撕下来,而是更朦胧地、下意识地折射它们的时代。”《走路上学》致力于走出中国的新浪潮之路,因为新浪潮是一个社会现象,而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现象,新浪潮是一种精神,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风格。《走路上学》传达出的不仅是面向希望的“阳光下的苦难”,还有更为深刻的蕴含在民族精神内部的力量。
人性的坚忍壮阔打动曹曦文
曹曦文表示,这部电影是为纪念希望工程20周年的而创作的一份虔诚的献礼:“《走路上学》不是一部商业片,它不具备常规意义上的商业元素。但它一定是真诚的,不猎奇,不矫情,向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呈现一种原始的生活方式的存在。它的价值或许在于,它可以提醒身处二十一世纪的我们,高科技固然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类似‘嫦娥一号’的飞天梦想,但在面对与生俱来的苦难时,真正能帮到自己的,或许只有一样:人的精神。”
编辑本段幕后制作
在创作初期,《走路上学》本来也可以有另一种走向,然而在听取了电影节副局长张宏森“中国人生活中的苦难已经够多,没钱上学,没钱看病……所以电影反而要更加阳光一些”的意见之后,彭臣最终采取的角度还是“阳光下的苦难”。
彭臣说,这样做是想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更为博大的力量,苦难永远不会是生活的全部主题。《走路上学》着力渲染的是一种在艰难生存环境下人们仍然保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贫苦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向往。
以往中国电影中很少能见到励志类型的影片,苦难总是容易使影片的风格偏向悲情与沉重,而《走路上学》却出人意料地清新自然,一如甘冽清泉。不见过分煽情的情节与镜头,不见过分说教的对白,不见呼天抢地的悲恸。一开始只以一个7岁孩童的视角,对姐弟俩生活化的细节徐徐展开,予人以唯美感人的触动。
随着剧情的推进,观影者却处处感受得到弥漫全片的不动声色的悲伤。没有悲情、苦难的噱头,《走路上学》以平实而真实的故事、动人的情感及精美的画面打动观众,令人们透过镜头,洞见幕后两位导演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诚恳而不失惊喜的创作智慧。
和影片的整体风格一脉相承的是,主演曹曦文恰好是以清新纯净的特点而著称。她的形象时尚清新,演技自然,气质清纯,自出道以来,塑造的一系列善良动人的荧屏形象给她带来了大批粉丝。有观众甚至表示,曹曦文身上具有中国女子温婉如水的纯美气质,演起戏来楚楚动人,比韩剧中一些以清纯著称的女主角更有内涵和魅力。
题材来源
《走路上学》题材来自《南方周末》的一篇封面文章“飞索求学”。
作者采写了家住云南怒江边上的孩子们每天命悬一线、溜索过江上学的真实故事。深圳的彭家煌和彭臣兄弟俩看过报道后深受震撼,“就像一声春雷把我深埋已久的电影梦激发出来了。”弟弟彭臣说。于是彭氏兄弟到怒江福贡县马吉乡实地考察后,决定将孩子们的故事拍成电影。事实上,这个故事之前也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拍过专题片。彭氏兄弟重新编写剧本,花费1000万元资金,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这部电影的拍摄。
动人细节
在怒江的对面,散落着几户人家。一直以来,云南福贡县马吉乡400名7到13岁的小学生每天都靠一根尼龙绳、一个自制的滑轮,从200米的钢索上滑过日夜奔腾的怒江,去对面的学校开始一天的学习。
其中瓦娃的爸爸外出打工,奶奶病在床上,妈妈要照顾一家老小和田里的农活,姐弟俩没有玩伴,陪伴他们的只有一条叫明明的狗。姐姐每天溜索过江上学,弟弟望眼欲穿等待姐姐归来。因为常有人掉落湍急江中,或溜索受伤,所以妈妈坚决不让瓦娃过江,买盐打酱油的事情,也都由姐姐承担。但调皮的弟弟暗中学习溜索,几次过江爬在墙外看其他小伙伴念书,玩游戏。
影片虽然只有一位职业演员,即在电视剧《五星饭店》中有出色表现的曹曦文,她扮演一位深圳支教女教师,其余都是云南当地的业余演员,但他们质朴而灵动的表演,令影片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是影片的男、女主角,由两个小演员丁嘉力和阿娜木龄演绎,丁嘉力扮演弟弟瓦娃,阿娜木龄扮演姐姐娜香,片中姐弟俩感人的故事来源于多处细节,令观众泪流不断。
催泪之 1: 所有的孩子们,不管冬夏,都穿塑料拖鞋。在1月的寒冷季节里,他们依然快活地玩游戏,深圳支教女教师看到这一幕,心痛如割,所有观众也被震惊。感人的一幕出现在深圳支教女教师将孩子们安排在泥墙上坐下,一个一个用尺子量他们的泥脚板的大小……姐姐娜香漂亮的红雨鞋,令弟弟瓦娃爱不释手,一双鞋子的归属问题,感染了很多观众,尤其是弟弟在姐姐过江之前,用衣袖给姐姐擦脚穿鞋的一幕,极为感人。
催泪之 2 :全剧最震撼一幕,彰显了首次执导电影的彭氏兄弟的艺术表现力。观众虽然可以猜得到姐姐肯定要出事,但电影没有表现母亲和老师在出事后的呼天抢地。
湍急的怒江依然在流淌,只是母亲彻底呆傻了……随后配上的电影音乐,极富云南民族特色,一咏三叹,像在招魂,又像在送行,令全场观众泣不成声。
催泪之 3: 弟弟瓦娃,受姐姐事情的打击彻底变成了呆人。终于能过江上学了,却在不经意看到姐姐掉落在江里的红雨鞋被冲到了岩石上,他再一次发疯,玩命地冲向了那双红雨鞋,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催泪之 4 :茅草屋的院廊上,弟弟瓦娃几个月没说一句话,用粉笔画下了一座漂亮的桥梁。桥梁上,姐姐领着弟弟欢快地走在上学的路上……
催泪之 5 :片尾,导演彭臣写下了一首歌曲,让成龙再次把观众唱哭:“孩子你要记住,我们其实一直和你同路,此岸彼岸,生命旅途,谁又不是在命运的长河里泅渡,哭一路笑一路走一路唱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