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综述 新世纪苏曼殊研究综述

2017-07-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这两篇文章, [1]王永福.苏曼殊研究述评[J].广东社会科学,1990, (2)l 156-159.他们分别从审美活动和意识形态这两个全

》这两篇文章, 〔1〕王永福.苏曼殊研究述评〔J〕.广东社会科学,1990, (2)l 156—159.他们分别从审美活动和意识形态这两个全新的角 〔2〕高珊.论苏曼殊小说的悲剧性〔J〕.青海师专学报.

度,对苏曼殊在翻译活动方面进行了探索研 2004,(2):64-67.究‘35~38〕。      〔3〕丁富生.悲苦身世的艺术再现——论苏曼殊小说人物 丁赋生的《苏曼殊文章署时点评》从苏曼殊文 形象的主现色彩D〕.

前沿,2003,(11):189—191.章的写作时间的标注方式人手,观察分析其独特 〔4〕唐月琴.特立独行始终如一——论苏曼殊小说的人之处,把握苏曼殊思想变动的脉搏,得出他是个感 物设置〔J〕.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3):9l一性之人‘371。      92. 随着比较文学的兴起,国内学者尝试把研究 〔5〕吴松山.

苏曼殊小说的悲剧意识及其形成原因〔J〕.苏曼殊放在中西结合的比较潮流里。     吴颖的《无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6):90一95.

端狂笑无端哭——苏曼殊与魏晋风度》,就把苏曼 〔6〕武润婷.论苏曼殊的哀情小说〔J〕.河北师范大学学殊置于遥远的历史文化中,认为他的怪异言行秉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74—78.

〔7〕罗嘉慧.悲哀之关的历史投影——重读明初衷情小说承于魏晋名士,进而指出他是具有“魏晋风度”的 ’ 口〕.中山大学学报,2004,(1):39—124.作家〔381。     王向阳的《个性主义与情爱世界——郁 〔8〕林威.

苏曼殊作品的感伤之因〔J〕.南通师范学院学达夫、苏曼殊情爱小说比较论(三)》,将苏曼殊和 报,2003,(12):6l一64.

郁达夫的情爱小说做比较,指出他们的不同〔3钉。      〔9〕张松才.论苏曼殊小说的漂泊感和孤独感〔J〕.番禺陈亚平的《从苏曼殊到郁达夫的现代感伤》则把苏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28—31.

曼殊、郁达夫放在一起,找出他们创作中具有共同 〔10〕沈庆利.纺徨于文化血统与生理血统之间——从《断的感伤因素,指出这种感伤是不同于西方的浪漫 鸿零雁记》看苏曼殊独特的文化心理冲突〔J〕.

中国主义,表明现代知识分子在现实面前苦苦挣 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4):111·122.扎〔40〕。     此外,张琴凤的《个性、矛盾、悲鸣——论 〔11〕卢文芸.

爱情,死亡与革命——论苏曼殊小说及其他苏曼殊的感伤之旅》、代亚松的《苏曼殊与无政府 〔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12):89—96. 〔12〕卢天玉.

走不出的情与佛——从《绛纱记》看苏曼殊主义》、袁荻涌的《苏曼殊与外国文学》、《苏曼殊与 的思想矛盾〔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日本私小说》和《苏曼殊研究三题》等等,都是试着 2004,(3):79—81.

用比较文学的关系重新研究苏曼殊“卜‘5〕。     袁荻 〔13〕王向阳,易前良.转型期的小说叙事——苏曼殊《绛涌是用比较文学方法研究苏曼殊比较有代表的学 纱记》细读〔J〕.

娄底师专学报,2000,(7):80一82.者,他的《苏曼殊的比较文学研究及其特点》把苏 〔14〕刘纪新.以小说抒情——评苏曼殊小说的抒情化追曼殊作为一个比较文学研究专家,认为苏氏运用 求〔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12):57—61.平行研究的方法分析跨国家、跨民族、跨语言的文 〔15〕邱冠,余爱春.蜕变、逆转中的现代曙光——论苏曼学现象,尽管他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与现在相比 珠小说的现代性品格〔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还有距离,但是对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起了开拓 2004,(2):65—69.性作用‘4引。      〔16〕游友基.

超越鸳蝴派走向浪漫抒情——苏曼殊小说 论〔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苏曼殊作为中国近代一位奇人,他生活在中 2001,(4)147—51.西文化交汇的时期,由于多重文化的塑造,使他的 〔17〕李诠林.

论苏曼殊对中国20世纪通俗小说发展的影思想与众不同。     他的传奇般的人生、不朽的作品 响〔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l。     和独特的思想使得学术界一直对他寄予关注。     最 (4):47—51.

后,我们用李诠林的《论苏曼殊作为世界华文文学 〔18〕黄轶.现代文学转型初之苏曼殊小说〔J〕.南都学坛学科对象研究的可行性——兼论该学科的研究范 (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7):61—62.

围》作为本文的结尾,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华文 〔19〕丁磊.边缘世界的呻吟——苏曼殊诗歌浅论〔刀.重文学研究的不断完善,对苏曼殊的研究会有更多 庆工学院学报,2004,(5):149—150.

一123— 万 方数据〔20〕李金涛.苏曼殊诗歌的艺术创新〔J〕.河北师范大学 〔J〕.韶关学院学报,2005,(11)l 93—96.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l 108—112.

〔35〕卢晶晶,张德让.从审美活动的自律性和他律性看苏〔21〕李金涛,李志生.苏曼殊诗歌的现代特征〔J〕.河北 曼殊对拜伦诗的译介口〕.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学刊,2002,(1)t 109-112.

2006,(1):33-38.〔22〕吴清波.亦诗亦画亦情的苏曼殊〔J〕.民国春秋, 〔36〕李丽.从意识形态的视角看苏曼殊翻译的《悲惨世 2001。     (5):59—62.

界>〔J〕.外国语言文学,2005,(4):270-283.〔23〕陈世强.末世奇才恨海悲歌——论苏曼殊绘画〔J〕. 〔37〕丁赋生.苏曼殊文章暑时点评〔J〕.

齐齐哈尔大学学 芙术研究,2001,(2):63—69. 报,2001,(1):70一71.〔24〕黄永健.苏曼殊诗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 〔38〕吴颖.无端狂笑无端哭——苏曼殊与魏晋风度〔J〕.

出版社,2001.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6):8—10.〔25〕扬联芬.逃禅与脱俗:也谈苏曼珠的。     宗教信仰” 〔39〕王向阳.

个性主义与情爱世界——苏曼殊、郁达夫情 〔J〕.中国文化研究,2004,(1):157—162. 爱小说比较论(三)口〕.广西社会科学,2005,(7)t〔26〕孙绪敏.苏曼殊诗文中的佛教意识〔J〕.

南京师大学 109—111- 报(社会科学版),2000,(2):102·107. 〔40〕陈亚平.从苏曼珠到郁迭夫的现代感伤〔J〕.中国现〔27〕黄轶.苏曼殊思想新论〔J〕.中州学刊,2006。

    (11)t 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6):167—178. 192—195. 〔41〕张琴凤.个性、矛盾、悲鸣——论苏曼殊的感伤之旅〔28〕左文,毕艳.

苏曼殊t无法救赎的自我——兼与李叔 〔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10);91—93. 同比较〔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42〕代亚松.苏曼殊与无政府主义〔J〕.

台声、新视角, 2004,(4):83—86. 2006,(1):232—233.〔29〕董艳.论苏曼殊爱情小说中的佛性〔J〕.韶关学院学 〔43〕袁获涌.苏曼殊与外国文学〔J〕.青海社会科学, 报。

    2004,(11):22—24. 200l,(5):81喝4.〔30〕曾远鸿.苏曼殊诗歌的“情“佛”冲突及意义〔J〕.淮 〔44〕袁荻涌.苏曼殊与日本私小说〔J〕.

毕节师范高等专 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学),2002,(2):65—66. 科学校学报,2000,(6):40·43.〔31〕迭亮.解读苏曼殊五部曲〔J〕.五台山研究,2004, 〔45〕袁获涌.

苏曼殊研究三题〔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2):3l一38. 2001,(2):102—105.〔32〕扬丽芳.论苏曼殊在中西文化冲撞中的心灵晕眩 〔46〕袁获涌.苏曼殊的比较文学研究及其特点〔J〕.

贵州 〔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6):70一72. 师范大学学报,z005,(4):81—84.〔33〕丁富生.苏曼殊“难言之恫”新解口〕.南通师范学院 〔47〕李诠林.

论苏曼殊作为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研究对象 学报,2004,(12):74—77. 的可行性——兼论该学科的研究范围〔J〕.华文文〔34〕廖楚燕.从创作及翻译作品对比看苏曼殊翻译思想 学,2004,(4):40一44.

. 下载我要获得 会员登录  上一篇:东莞中职物流专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2009年东莞市教育学会获奖优秀论文 下一篇:基于消费者社会化视角的儿童消费者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