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 访深圳市委原第一书记吴南生:深圳要继续“特”下去
访深圳市委原第一书记吴南生:深圳要继续“特”下去
吴南生 特 深圳市委 深圳的发展 经济特区
深莞惠
原文标题:继续“特”下去为全国改革发展探路
——访深圳市委原第一书记吴南生
编者按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5周年。为展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的辉煌成就,总结深圳牢记使命、敢于担当,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经验做法,本报自今日起推出包括市老领导、企业家、来深建设者在内的系列人物访谈,回顾深圳改革开放历程,展望我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以及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的新发展。敬请关注。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元春/文 李伟文/图
2015年,夏天,广东省委大院。
93岁的老人,满头银丝,精神矍铄。
他时而缅怀,时而沉思,时而兴奋,时而激昂;说到得意之处,又如孩子般笑了起来。
这位老人,就是当年经济特区的重要倡导者之一,也是经济特区的实践者和见证者吴南生。1979年,他负责筹办广东省3个经济特区,兼任广东省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深圳市委第一书记、市长。
在特区建立35周年之际,记者在广州采访了这位可敬的老人,听他讲述当年主动向省委请缨办特区,发出“要杀头就杀我”的豪言、如何在中央和省的大力支持下,带领深圳经济特区大胆突破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勇闯一条以“引进外资、实行市场经济为主”的新发展道路的故事,感受他对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关心、对深圳经济特区再出发再改革的期望。
吴南生为本报题词: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一出“回乡记”促成经济特区的胎动
深圳特区报:上世纪70年代末,在全国上下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认识还十分片面的情况下,您怎么会萌生办经济特区的念头呢?
吴南生:这与我的成长经历有关——师长的教导、从阅读中汲取的各种新观念以及参加革命的经历,让我有着比较开放的思想,也让我拥有勇于改革的心。
但真正触动我的是我到老家汕头看到的景象。1979年1月我到了汕头,故乡的一切让我十分震惊:那个曾被誉为“小上海”的城市,如今却残旧不堪,城市公共设施——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经常停电,市容环境卫生脏乱不堪,马路污水横流……
这样的景象让我睡不着觉。我想,我们当年豁出性命扛起枪闹革命,可不是为了换取这样的一片江山啊!因此,我内心有个强烈的愿望——我想改变老家的现状。穷则思变,非变不可!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朋友给了我启发——敢不敢办台湾那样的出口加工区?敢不敢办自由港?
我恍然大悟:要改革,就必须有体制上的改革。但因为我们没有经验,所以可以先试点,在点上突破,成熟了再推广。我最初提出的意见,就是划出一定的地方,减税收,简化手续,打破条条框框,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把市场经济引进来。这就是办经济特区的最初的想法。
而这一想法经过各方不断完善、成熟,在国家领导人的决策下,终于成为现实,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的土地上办起来了!
小平题词是特区发展的“定心丸”
深圳特区报:这样的想法当时应该说是“石破天惊”的吧?
吴南生:是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改革开放,但是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和“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从中央到地方,对试办经济特区,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疑虑很多,阻力很大。要知道,当时全中国都还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搞市场经济就等于搞资本主义复辟,罪大恶极啊!
但是,我觉得,广东可以先走一步。我喜欢下象棋,先走一步,叫做“先手”,就是掌握主动权。在同样的基础上,有了“先手”肯定会有更好的发展,到时我们广东、我的故乡都会变得越来越好。因此,我愿意去为这项革命性的工作努力,也因此,我当时会说出“如果犯忌要杀头,就杀我好了”的话。
深圳特区报:但是后来办特区的过程中,也是有来自各方的压力的,比如1982年就有“冷空气南下”?
吴南生:当时,社会上有大量的不利舆论:“上海租界的由来”、“经济特区成了走私通道”、“特区不是社会主义”,有的指桑骂槐,有的直接开炮,铺天盖地的。但是面对非议和压力、阻力,我和同事们有个约法三章:只做不说,多做少说,做了再说。我们希望尽快地把特区的经济搞上去再说。
深圳特区报:但是最后定调的还是1984年小平南方视察给深圳特区的题词,当时对特区的建设和发展应该是极大的肯定和鼓舞吧?
吴南生:是的。1983年底,小平同志说,特区究竟办得怎样,我要亲自去看看。于是,1984年春天,小平同志到了深圳和珠海。那一次,小平同志给深圳题词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一题词让那些有关兴办经济特区是是非非的议论基本画上句号,也给我们这些特区建设者吃了“定心丸”!
特区最大的贡献是引进市场经济
深圳特区报:作为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和创办经济特区的实践者和见证人,您认为深圳经济特区最成功、最值得总结的经验是什么?对全国而言,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和贡献。
吴南生:小平同志说,深圳的精神就是“敢闯”。从创办经济特区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要从事这项伟大的改革开放工程,在实际工作上要有勇气,在理论思想探索上也要有勇气。没有两方面的勇气是“闯”不成的。这么多年的实践表明,“要杀出一条血路来”,绝对不是一句轻松的口号。必须破除陈旧思想观念,打破条条框框,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把市场经济引进来。改革也是某种意义上的革命,需要冒风险,需要奉献精神,需要解放思想。
至于深圳经济特区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贡献是什么,我一直在思考。现在回过头看,特区最大的功劳就是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引进市场经济。
应该说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从建立经济特区开始的,从深圳、珠海、汕头开始,到珠江三角洲,到全国。我说过,市场经济是个没有腿的巨人,“他”走到哪里,谁都顶不住的。引进了市场经济,使中国经济进入了世界经济大循环。我认为这是经济特区对全国最大的贡献,也是经济特区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深圳经济特区还要“特”下去还能“特”下去
深圳特区报:深圳经济特区35岁了。过去35年,深圳特区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于深圳未来的发展,您有什么样的期望和建议?
吴南生:特区最大的贡献是引进市场经济。特区之“特”,精髓也在于探索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有一个不断规范、不断完善的问题。对它的研究,还要不断地细化、深化,不是给它戴上一顶“社会主义”的帽子就能解决得了的。
同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一蹴而就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从经济秩序到社会管理到廉政建设,都要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和道德观念等等,才能算是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我们不能看到已经取得的成绩,就以为自己已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了。
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起来,搞规范化的市场经济,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它需要几代人的实践和努力。所以,我们仍然要继续以“杀出一条血路来”的精神去探索,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经济特区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成熟,也有大量的相关实践,因此,我认为深圳经济特区可以把特区建立以来的资料收集一下,作一些科学分析,为后人留下一段历史,提供一点借鉴。
有人说,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使命已经终结,不应再“特”,也没什么可“特”。我不赞同这样的说法。我认为,深圳还应“特”下去,还能“特”下去,特区的使命远没有终结,应该继续为全国改革发展探路。如果深圳不去争第一,从实践上、理论上做率先和示范,那就没有特区的意义了,就没有很好地尽到特区的历史责任。而深圳特区35年来的发展取得的成就,也让深圳特区有“特”下去的良好基础。
深圳应在体制改革上继续当探路先锋
深圳特区报:您曾说过,“我是个积极主张改革的汉子”。在全国上下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您认为深圳还应该在哪些方面继续突破?
吴南生:深圳特区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要改革,就必须从体制上进行改革。深圳就是大胆地从旧体制中冲破出来,才有今天的发展。因此,对于深圳而言,体制改革还要继续进行。不进行体制改革,是没有前途的!我希望在体制改革上,深圳还要继续扮演探路先锋的角色。
我也一直关注深圳的教育文化发展。我希望深圳在教育上加快改革发展的步伐,多办几所大学,为深圳、为国家多培养人才,为增强深圳的文化底蕴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