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电脑发货量远低上网本
苹果iPad推出之后,曾经一度抢占了市场风头。近期,市场研究公司ABI Research发表的报告称,今年,包括苹果iPad在内的平板电脑全球发货量将超过1100万台,但仍然远低于上网本。
报道称,今年全球上网本发货量将达到4300万台。ABI Research首席分析师杰夫奥Jeff Orr 在报告中指出,“虽然iPad发售后第一季度发货量达到数百万台,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市场。但是,这并没有使得平板电脑的普及超过上网本,由于其高于650美元的平均售价,使得平板电脑不可能大规模普及。平板电脑还需要提高竞争力,特别是价格方面的竞争力。”
平板电脑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
何为平板电脑?从微软提出的平板电脑概念产品上看,平板电脑就是一款无需翻盖、没有键盘、小到足以放入女士手袋,却是功能完整的PC。从平板电脑首款产品推出至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平板电脑本身的质量也在不断改进,这些正成为促进平板电脑发展的有利因素。
然而,作为笔记本的一种,平板电脑的销售总量却从未突破笔记本总量的5%。尽管当前iPad风头正劲,被看作是可以扭转平板电脑发展的一个转机,很多知名IT厂商也非常看好平板电脑的发展,但是对于平板电脑的前景,业内的意见却不完全一致。
国际和国内知名厂商惠普和方正们对平板电脑产品发展的问题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回避,给出的理由也惊人的相似:对于平板电脑,暂时并未完全看清形势,也没有产品推出,不便发表评论。
爱国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兼CEO曲敬东则表示,由于平板电脑现在的局限性,一些功能仍不够完善,因而在办公领域还不能非常好地普及,但是这个只是它发展的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它完全有能力替代现在的笔记本电脑应有的功能。
虽然目前各大PC厂商都在削消尖了脑袋要挤进平板电脑的生产大军之中,但AMD公司的副总裁则称AMD公司目前并不准备仓促加入这个军团,他表示平板电脑市场的大环境目前还发展得不够成熟。AMD目前仍在评估平板电脑市场,并将等待时机成熟之后才会选择进入这个市场,而他们对上网本市场的未来发展态势则更为乐观。
上网本市场大幅降温,平板电脑兴起冲击上网本
英特尔关于“上网本”的描述是:“上网本是采用英特尔Atom(凌动)处理器的无线上网设备,具备上网、收发邮件以及即时信息IM 等功能,并可以实现流畅播放流媒体和音乐功能。”因此上网本就是一台功能不齐全的笔记本电脑。而平板电脑则是PC家族新增加的一名成员,被看成是下一代移动商务PC的代表。平板电脑的外观和笔记本电脑相似,但不是单纯的笔记本电脑,它可以被称为笔记本电脑的浓缩版。其外形介于笔记本和掌上电脑之间,但其处理能力大于掌上电脑,比之笔记本电脑,它除了拥有其所有功能外,还支持手写输入或者语音输入,移动性和便携性都更胜一筹。
据国外分析机构数据显示,截至5月下旬,发布一个多月的iPad,在美国市场的销量依旧保持着每周近20万台的强劲势头。而在过去两年的经济危机中,力撑PC销售的上网本的销量增幅却不再耀眼。
对于上网本市场目前的市场情况,有业内分析人士将其归因于:作为填补手机和传统笔记本空白市场的上网本,在产品进入成熟期后,同质化严重成了其销量持续猛增的瓶颈。不过,业界更多的声音倾向于这样一种观点:以苹果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市场的迅速兴起给上网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许多PC消费者转向功能性较广、屏幕更大的笔记本;更为重要的是被平板电脑所吸引。”有业内人士称。
据调查发现,在已发售的地区,44%的iPad购买者表示,买平板电脑是为了代替上网本或笔记本,而从销量的数据上看,从1月苹果宣布iPad将上市销售开始,上网本的增长率就一路下滑。
此外,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在经济危机中,上网本能充当提振PC销售拉力的重要角色,除了便携性外,还得益于其在价格上的优势。反观时下,苹果iPad降价空间很大,而上网本目前的价格已经被众多PC厂商做到了极致低价,降价空间已经非常小,因此,该分析人士预计:“随着今年下半年苹果iPad将会降价,平板电脑将给上网本产品造成更大冲击。”
平板电脑普及需突破价格瓶颈
从台式机的独步天下再到笔记本笑傲江湖,随后上网本横空出世,再到如今的平板电脑独孤求败,PC界似乎永远不缺乏明星,也不怕折腾。
目前平板电脑发展的主要瓶颈来自三个方面:价格偏高、定位不明以及用户的使用习惯。其中价格偏高制约了平板电脑的普及程度。
有专家认为,平板电脑要在中国普及,价格需在三千元以内,未来普及型平板电脑的价格甚至会降到千元左右。因此,平板电脑要突破这些瓶颈,市场定位显得尤为关键,能否真正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找到产品最适合的人群,将决定平板电脑未来的发展潜力。
在现在的市场上,平板电脑的周围同样的竞争对手多如牛毛,无论是同样风头正劲的电子书、智能手机,还是已经有相当数量粉丝的PSP游戏机、PDA等产品,都会让平板电脑的市场发展之路不平坦。
因此,未来,平板电脑如要实现普及,成为大众产品,应把重点放在降低成本,突破价格瓶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