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理浩径二段徒步 毅行香港——麦理浩径百公里徒步行记(转载)

2017-06-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1月25日:麦理浩径第五~八段 7:30起营.不是睡懒觉,是从昨夜到今早一直在陆陆续续下雨,雨势有时较大,帐篷内局部地区渗水,辛苦了住在局

11月25日:麦理浩径第五~八段 7:30起营。不是睡懒觉,是从昨夜到今早一直在陆陆续续下雨,雨势有时较大,帐篷内局部地区渗水,辛苦了住在局部地区的居民,早上只能等到雨小了才出来。帐篷、衣物都是湿湿的,雾气一直笼罩着,真担心能否行军。

飞天鹤说正好看看雾锁香江的景色,我说这样大雾的天气香港可是很难得,一年之内只有三天,一天是我们来的那天,一天是我们走的那天,还有一天是我们不在的那天。噢,不对啊,好像伦敦才是这样吧? 昨晚勘查过地形,早餐就在12号营地旁边的洗手间开伙,煮点方便面吃了。

第五段:大老山基维尔营至大埔公路10.6km,3小时,难度**。 8:45空中飘着雨丝,弥漫着雾气,开始踏上征程。

来到上次走到的第四段终点,作为这次的起点。回到那个叉路口,翻过一个小坡,就来到了第四、五段的交汇点,两边各有地图指引。往下走,发现又回到公路,和营地相通,看到了上次一直想找的M094。 公路往下走一小段,有分岔口,左边小路指向大老山,从这里踏上“战地遗迹”之旅。

因为天气不好,军事遗址我们大多没有拍照,借用港府网站介绍一下,毕竟我们都真实路过。 一边看这些遗迹介绍,一边赶路,在雾气环绕中也辨认不清楚方向,等我们登上大老山顶,却发现还是有公路的。

再从山路下降到半山,路过一个休息亭,一群本地行山人在这聊天,我跟猫猫说这里似曾相识啊,仔细再看,这就是上次我们下山时经过的飞鹅山道,勾起痛苦的回忆,我们在这大老山已经兜了个圈。

不要拐弯,直接顺着公路下山,半路就遇到吊草岩处的M100,走完一百里路了,行程一半。 再往前500米,就到了M101处的狮子亭。没看到攻略说的“香港回归纪念亭”,可能另在附近别处。

很多人行山到这里休息,也有小巴抵达,可以下撤。下面半山腰有个观音庙,再往下是慈云阁,没去。旁边有个士多可补给,往北是卫奕信径,右边有烧烤场和营地。 我们往北走了小段,问了几个人才明确方向应该向西。

走下坡50米,来到狮子山郊野公园山门。有人称这是最值得去的第五段。“人生中有欢喜 难免亦常有泪 我d大家 在狮子山下 相遇上 总算是欢笑多于唏嘘……”。黄霑和罗文共同打造的《狮子山下》,勉励了不只一代的香港人奋勇拼搏。

开始攀爬这座名山。半山腰处的观景台,遇到本地一位行山的大姐,聊了会天。俯瞰狮子山下,维多利亚港半遮半掩,很容易就会感叹山下繁华的九龙港岛,曾经只不过是个小渔村。 麦径不经过狮子山顶,尽管上顶只有0.

4km,绕过到达一个用木板搭的亭子──风雨亭,亭子两旁有一对联:小亭有缘便行客,名山无福不能游。下山沿途还有不少战壕地道,但都挂个牌子说明地道危险不要进入,没带射灯,估计里面也和我们的防空洞一样。

麦径横穿几处公路,翻过笔架山之后,过了M110,来到了一座亭子休息。亭子下边有两条路,我看教育径标志杆和麦理浩标志碑都立在左边,尽管研制啃了一声“有没有走错”,我还是往左边走了,因为麦径标志箭头向左。

但是走了很长的一段路,都不见麦径标志,倒是有不少的花草介绍标牌,给青少年科普用的。飞天鹤在后面觉得我们走错了,但是已不方便退回。因为这条路还是指向九龙水塘的,方向没错,我们决定一直走下去。

走到下面的路口,发现鹰巢山自然教育径和麦理浩径的交汇点,以及M115标志。看入口的地图,原来岔路右边才是麦径,教育径还比这段麦径略长。如果岔路口有个这样的地图,如果麦径标志方向没有指错,我们就不会错过M111~114这一段了。

11:45到了大埔公路,有公车经过,有洗手间。领队决定走完第六段再用午餐。 补充:战地遗迹径(麦理浩径第五段)除了是郊游好去处之外,亦是一个香港军事历史的宝库。从这里一直往前走,一处处具有历史价值的军事遗迹将呈现您的面前。

参观这段遗迹的路程长约9公里,约需三小时行军全程。 沿着这段麦理浩径,共介绍十七处军事遗迹,当中包括军事坐标、机枪堡、战壕及地洞。这些军事设施大多是二次大战爆发前(1930年代后期)由英军建成,目的是为防御敌人从北面进攻香港,部分并于香港保卫战期间抵御日军,一些则是日占时期由日军建成以抵抗盟军的反攻。

这段原属于当时醉酒湾防线的一部分。该防线约于1936年始建,至1938年完成,西起葵涌醉酒湾,东至西贡牛尾湾,全长18公里。

位于笔架山至沙田坳的一段成为当时守卫九龙半岛的大门。 我们更在部分较具特色或历史意义的遗迹设置传意牌,于旁作进一步解释。

什么是军事坐标? 坐标就是军事上的“路标”。麦理浩径五段共遗下超过十个军事坐标,它们的主要用途是指示不同军事设施包括机枪堡、指挥部及不同作战单位的位置及方向。然而经过数十年的风雨侵蚀及人为破坏,不少坐标已塌下又或失去原貌。

战壕有什么用途呢? 二战爆发前,英军在本港不少山岭及战略要地都挖掘了战壕作防御工事。一般战壕的深度约一米,足够全副武装的士兵作藏身之用。由于战壕像一条凹陷的沟渠,因此守军躲在壕中可减低被敌军击中的机会,同时亦可称为反攻的据点。

现时位于本港的郊野地区仍遗留着不少这类战壕,只要你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它们的踪迹。 地洞有何作用? 地洞是一种军事上常见的设施,主要是用作伏击,以求杀敌方一个措手不及,它的面积一般都不大并多建于小径旁,这些地洞大都没有设置逃生处,据守的士兵伏击后可说难逃一死。

现在可以在很多郊野地区找到这些昔日日军所挖掘的地洞。由于盟军并未登录香港反攻,这等地洞并没有真正派上用场,部分因而得以完整保存下来。

机枪堡是乱石? 看见这堆乱石你会联想到甚么呢? 机枪堡的作用主要是藉着坚固的外墙和内置的机枪抗击敌军正面的攻击。它的外表像一个石头制成的方盒,置有一个至多个枪眼,上方建有烟囱一道,它的外墙一般厚达三英尺,能抵御当时两磅大炮的攻击。

一座机枪堡多有数名至十多名士兵驻守,其工作包括机枪操作、冷却枪管及搬运弹药等。至于机枪堡内则设有吊床、通风口、弹药库及水箱以应付战斗及士兵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