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岩作品 重庆作家周睿作品《雨中游华岩寺》
华龙网3月15日18时20分讯 当秋天里的第一场雨,给山城带来凉意时,我来到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新城一座古老的寺院——华岩寺。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踏入这座全国知名的、重庆最大的佛寺院。
在湿润的空气里,我穿着大花的长裙、牛仔外套,独自撑着伞,站在华岩寺大门外的广场上。一个高大的刻着祥云纹的石门牌坊立在寺院之外,写着“巴山灵境”四个楷体鎏金大字。时间已临近傍晚,还未踏入佛门,我已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香火气息。眼前,红色的高墙将整个华岩寺围起来,与墙外的市井喧嚣隔离。
我正要跨入寺院那高大的红色木门时,一个穿着灰色修道服的和尚从我身旁经过,朝着寺院外的停车场走去,驱车离开。
在进与出的瞬间,心境的变化唯有自知。
华岩寺最初的建造年代已无史可考,相传其建于唐宋期间。因在明清两朝屡经重修、扩建,如今,九龙坡区委、区政府在对其进行全面维护时,也将寺院的明清宫殿式建造风格保留下来。
一跨入大门,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有“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的震撼。一个宽敞的平台上,一尊高大的金佛立在不远处,一下子就让人产生敬畏之心。仿佛耳边传来一个声音:“神的境地,声音要低一些。”
我小心翼翼地踩在湿漉漉的广场上,朝金佛的方向走去,心也更加虔诚。广场的一边种植着高大的树木,我以为是菩提树时,走近一看,是黄葛树。这是重庆市的市树。枝繁叶茂的黄葛,种在寺院里,也算是佛寺入乡随俗。奇怪这里的黄葛树竟然接着小小的果子,不时随着雨滴滴落到地上,倒也随了佛家因果随缘的意境。
广场上,有供奉金佛的香炉、烛台。广场两侧挂满了寄托祝福的红色绸带。这样的雨天,快临近傍晚时分,香火依然旺盛,烛火依然明亮地燃烧。那屡屡的香烟,在雨中散去,和着这山城的雾气,飘荡在四周。
两个年轻的女孩,撑着伞,正在为佛供香,祈祷。我抬头注视眼前的金佛,它盘坐在莲花台上,慈眉善目的俯瞰众生,略带笑意。我对金佛作揖问好;此时此刻,我什么也没有祈祷。佛却仿佛,什么都知道。
离开金佛广场,我沿着左边的石梯而下,往园子的深处走去。这步道宽阔整洁。步道两旁有不同的景色。左边是一片浓密的树林,有青竹、黄葛、高松,名曰“功德林”。林中树木是由参加金佛开光仪式的一诚大师与众位高僧大德亲手栽种的,取“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之寓意,告诫人们功德在世,造福子孙。
在树林的深处,可见一潭清幽的小池,名曰“放生池”,取佛教尊重生命、众生平等的信念,引导世人能“发喜舍心,起慈悲念”。此外,不时可见供游人栖息的木凳石椅。鸟儿在丛林里发出清脆的叫声,使得“鸟鸣山更幽”。
步道的右侧,则是高高的红墙。墙内围着的,是一座座大大小小的庙宇楼阁,依照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原则,显露美丽的屋顶,错落有致;那漂亮的雕花飞檐,精致的斗拱,古色古香。沿着红墙外围走去,弘法楼、接引殿、素食馆香积厨......彰显着深厚的佛家文化。
最值得一提的是接引殿,这座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寺院,还保留着原有的门坊。那原汁原味保留下来的土黄色的石牌坊,仿佛出土的文物。没有被翻新刷漆的保留下来,让我对华岩寺的维护者们心生敬意。石牌坊上浮雕着佛经故事与各种吉祥图案,时隔近两百年,依旧鲜活,生动有趣。
为着古老的历史,我踏进院中参观。没想,院内四壁竟是碑刻。一幅一幅的浏览,倒像置身西泠印社的碑林。这些碑刻,有不同的书法。草书、篆书、隶书、行书,还有甲骨文字的写法,都出于一位名叫心月的法师之手。我想,踏进这寺院的游客,都会对这位写得一手好书法的法师感到好奇。
我搜寻资料才得知,心月大师,俗名李松益,生于1919年,祖籍四川南充;1937年,也就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那年,他只身来到华岩寺剃发为僧,取法号心月。心月大师一生致力于华岩寺佛法的传承和华岩寺的维修扩建;因其一生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在佛教界与社会各界都享有很高的赞誉;2002年,心月大师在重庆圆寂。
这些碑刻上的文字大多出于心月大师生前对自我的劝诫,如:淡泊宁静、亲近善友、风云观世慈、水月证禅心、书到用时方恨少......充斥着儒、道、佛三教融合的人生观,也可见心月法师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渊博修养。
从接引殿出来,继续沿着步道前行。一路上可常见步道旁的石雕小沙弥,在木鱼上侧卧着,闭幕冥思,露着天真的笑意,给游人带来一丝喜悦感。在红墙的尽头,也是坡道的转弯处,一座寺院辟于角落。里面传来阵阵和尚念经的声音。
细读寺院门牌上的大字“华岩寺”,这座佛寺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整个华岩寺风景区正是以它命名的。寺院的进门处,可见两组石雕,因风霜侵蚀之故,有些残缺,但也可看出是取材《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
寺院的石阶、建筑都显示出怀旧感。院子里的烛火依旧通明,飘散着浓浓的香烟。我在院外站立着,没有走进去,怕打扰了念经诵佛的人。离开时,只见一名安保人员在和门外的一位卖佛家饰品的老先生谈生意经,好心劝告他初一、十五和节庆大假生意会好一些。不远处,一只小鸟正跳跃在石柱上自顾自地吃着小米食。
顺着步道再往下坡路走去,我不由得感叹,华岩寺真是占据了重庆的地理优势。城市在山里,自不必考虑到深山建寺,在城中修寺,一样可得清幽。虽是小雨天,走在步道上,还是可见游客,络绎不绝。有已过退休年纪的老人,有年轻的情侣,有抱着小孩的青年家庭......在华岩寺里行走,听鸟语、禅语,真是修身养性。年轻的情侣在这里约会,把爱情故事说给佛听,让佛来见证爱情,倒有些可爱。
走到下坡路的尽头,又一处开阔的景观,豁然出现于眼前。我不由地恍惚了:这宽广的湖面,绿油油的小圆盘荷叶,还有那一座石拱桥。我是在西湖还是在华岩?这华岩湖、华岩桥与七步荷塘,在禅意之外,尽显诗情画意。一个地方,可以把寺庙、山林、小桥、流水、荷塘统统纳入进来,就像高墙隔离出的一个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也就只有华岩寺景观才能做得到了罢。
当我沿着来时的步道,走出寺院时,已是黄昏。在雾色朦胧中,我的身心得到了洗涤,有种复得尘世返自然之感。我那大花长裙、牛仔服,也因眷恋尘世而踏出寺院,走入市井生活中。而华岩寺,则是一个可以修身养性的地方,常来,恰有“时时勤拂拭”之意,必然有利于自省。不必皈依,自然使然。
在归途中,我想,生活在华岩的人是幸福的,我也是幸福的。我爱上了这充满诗意与禅意的地方,爱上了这种诗意与禅意的生活。
入世的潇洒与出世的清闲在这里尽显,就像我匆匆赶入华岩寺,寺院里那和尚驱车离开......我们并不相识,擦肩而过的一瞬间,我因好奇心而回头注视着他,他却没有回眸。这入世与出世不都是生活?!
只是生活中时时需要自省,而自省的目的不正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吗。
文/周睿
作者简介》》
周睿,重庆南岸人,毕业于西南大学历史系,现任职于重庆市育才中学。重庆市首届中学历史专兼职教研员培训班成员、重庆市第五期中青年文艺骨干暨巴渝新秀研修班成员。在《重庆文化研究》《重庆晚报》《九龙文艺》《重庆诗刊》等报刊发表诗歌、历史散文。
著有文学传记《随意到天涯》、诗文集《山城情书》等。《山城情书》获得重庆市第五期中青年文艺骨干暨巴渝新秀研修班优秀作品奖,曾获中国诗歌网重庆频道2016年度“重庆十佳诗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