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君宇的子女 感恩 那些研究高君宇的人
2015年3月26日,是我80岁生日。回顾我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的80个春秋,特别是回忆起我苦难深重的童年岁月,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泪如雨下。
我念念不忘那些救助过我的父老乡亲,念念不忘那些鼓励、培养、教育过我的先辈领导,念念不忘从苦海里救出我来并指引和培养我走上革命道路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我懂得感恩。我常想,对我所热爱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地缅怀革命先驱的伟大业绩,不断地宣传、弘扬和继承先辈们的高尚品德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继承先辈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才是对党最大的感恩。
这对我来说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
可以说,高君宇是我的故乡人。我觉得他的丰功伟绩和高尚品德非常具有感染力,值得发扬光大。所以,再一次缅怀高君宇,宣传高君宇,成了我有生之年的最重要的工作,哪怕花完我所有的积蓄,哪怕耗尽我枯萎的精力。为此,我在高君宇逝世90周年之际,又出了一本纪念高君宇的书,了却了我这晚年最大的一个心愿。
我感恩共产党,感恩革命先驱,同时对那些研究高君宇的人也特别感恩。是他们不遗余力、孜孜不倦地研究高君宇,才有我们宣传高君宇、教育后来人的教材。那么,是谁最早开始研究高君宇的呢?我觉得,高君宇的恋人石评梅和他的胞弟高全德,应该是最早研究高君宇的人。
早在1920年,在北京山西会馆的同乡会上,石评梅就认识了高君宇。在高君宇的影响下,她也积极加入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从此,两人通过书信往来逐渐建立了友谊。有时,他们会相约来到北京南郊的陶然亭湖畔散步。经过血与火的斗争和考验,两人逐步发展成为热恋的革命情侣。
1924年秋,高全德到北京跟随高君宇参加了革命工作,和石评梅一起照顾高君宇的起居,陪侍高君宇看病。所以,他们是最了解高君宇的。1925年高君宇去世后,高全德参加了高君宇的追悼会以及高君宇后事的全过程。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高全德和石评梅就开始整理高君宇的遗物,搜集高君宇的资料,撰写回忆和纪念高君宇的文章,在1928年石评梅逝世以前,结集出版了高君宇著述。
1931年,石评梅的挚友庐隐的中篇小说《象牙戒指》在《小说月报》上连载,第一次把高君宇、石评梅的革命和爱情故事公布于世。
1948年,时任娄烦高级小学教师的高全德,受校长刘锦玉的委托,积极撰写回忆高君宇的文章,向师生们讲述高君宇的革命故事。1951年6月,他应静乐县文史馆之约撰写了《先烈君宇事略》油印小册子,此后在娄烦、静乐等地的学校作为教材,这大概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份关于高君宇生平事迹及家庭情况的系统史料吧。以后许多关于高君宇的宣传史料和研究书籍都是以这份材料为参考的。
1959年7月1日,《山西日报》刊登了山西大学教授刘书礼撰写的《山西最早的共产党员——高君宇》,这恐怕是在省内发表的第一篇研究高君宇的文章了。此后,刘教授一直以研究高君宇为己任,不仅先后发表了许多文章,还配合省市党史部门出版了许多有关高君宇的文献。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著名社会科学家、中央党校副校长范若愚开始来往于北京、太原之间,致力于研究山西党史、研究高君宇的工作。
1984年2月,高全德在《石评梅作品集》里发表《忆君宇与评梅》一文,从高君宇“革命与爱情”的角度再一次记述了高君宇的事迹。
上世纪80年代,中央党史办、山西省委党史办、广州及上海等党史部门、太原市委党史办、娄烦县委党史办、静乐县委党史办、平定县委党史办、北京大学、山西省立一中以及柯兴、梁枫、刘书礼等老师、教授相继开始研究高君宇,宣传高君宇,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86年,《光明日报》连载了著名作家柯兴的长篇传记文学《风流才女——石评梅传》。1987年,太原市委党史办编辑出版了《高君宇文集》。1990年,山西省委党史办制作的纪录片《高君宇》在全省播放。
随后,山西省委党史办先后编辑出版了《高君宇传》和《高君宇文集》。1996年,位于峰岭底村的高君宇故居纪念馆经过修复正式对外开放。2000年,梁枫老师撰写了剧本《生死之恋》,于2001年搬上了屏幕。紧接着2006年,马竣敏写的散文《回望高君宇》也被搬上屏幕。2011年,太原市委党校教授郑学诗编著出版了《革命先驱高君宇》……
我欣喜地看到,当今,研究高君宇的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高君宇的事迹也逐渐在社会上特别是广大党员和青少年当中传播开来。我相信,高君宇精神就像不灭的火焰,在现在和未来,会永远在祖国大地上燃烧,永远在人们的灵魂中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