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斌画家 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罗斌:多方协同 营造舞蹈教育健康生态
原标题: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罗斌:多方协同 营造舞蹈教育健康生态
【两会声音:校园舞蹈的春天】“舞蹈进校园”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热的话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同样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舞蹈界大咖们关注的焦点。为此,中国网联合中国校园舞蹈网共同对舞蹈界十三位大家进行了专访。
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罗斌与“舞蹈教育”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在他心中,推动舞蹈艺术的普及是自己责无旁贷的使命。最近十余年来,中国舞协先后创办了“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荷花少年”全国中学校园舞蹈展演等一系列面向学生群体的舞蹈表演平台,让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都有机会展示各级的舞蹈风采。这也引领了中国青少年舞蹈发展的变革。
目前,中国舞协专门成立了中小学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并把重心放在舞蹈教材的创编上,以期最终形成完备的舞蹈教育体系,真正促成舞蹈教育的繁荣。罗斌希望通过“舞蹈教育”这一抓手,真正实现人口素养的普遍提高。他呼吁所有关心中小学舞蹈教育的人都参与进来,一起发挥作用,营造出健康生动的舞蹈教育生态。
推动舞蹈艺术普及,中国舞协“责无旁贷”
上世纪70年代,中小学教育并不以应试教育作为主体,课外舞蹈教育的发展比较繁荣。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恢复高考以后,舞蹈教育的空间反而被挤压了。近年来,随着教育思路的转变,人们更加关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舞蹈进校园”逐渐成为热点话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舞蹈家协会做了大量工作和探索,积极推动舞蹈艺术的普及。“对此我们责无旁贷”,罗斌说。
早在2004年,中国舞协就推出了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面向山区、乡镇或农村的中小学推广舞蹈教育,让学生们在起步阶段就能接触艺术。“我们曾在延安等地推广了一套小学舞蹈教材,把人们的基本行为操守等理念,用舞蹈的形式进行表达。比如升国旗舞,就是一段与道德配合和人文修为相关的小舞蹈。”
推广一段时间后,效果逐渐显现出来。罗斌介绍说,当地师生不再满足于教材里提供的舞蹈内容,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他们结合自己的民族舞,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丰富和完善。目前来看,很多新农村地区的舞蹈课堂上,自主创编的民族舞占据了很大份额。“这说明师生对舞蹈课有很高的积极性。”
“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也是中国舞协的品牌项目,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罗斌认为,这个项目引领了当今中国青少年舞蹈发展的基本走向。近年来,展演的规模越来越大,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去年有五六千名学生参与进来。
据介绍,早些时候的“小荷风采”,比赛性质更浓一些,很多孩子的基本技能比成人还要好。但是慢慢地,中国舞协改变了活动宗旨,引进快乐舞蹈教育,同时也更加强调作品的童真和童趣,体现孩子的天性,强调一种真实情感的表达。于是,“小荷风采”不再是比赛,而是变成了展演形式,更加有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正是这个变化,再度引领了中国青少年舞蹈发展的变革。”
在“小荷风采”的基础上,中国舞协又推出了“荷花少年”全国中学校园舞蹈展演活动,面向13岁至18岁的青少年群体,弥补这一年龄段学生缺少舞蹈展示平台的空缺。从此以后,真正实现了所有年龄段的人,都拥有自己的舞蹈形态。同时,也是借助这一平台,去寻找和发现未来的舞蹈家。
校园舞蹈课从快乐教育出发,兼具专业特点
通过十余年来的不懈努力,中国舞协推动了舞蹈在中小学及幼儿园阶段的普及,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路。
罗斌介绍说,近年来,中国舞协专门成立了中小学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把重心放在舞蹈教材的创编上,以期最终形成完备的舞蹈教育体系,真正促成舞蹈教育的繁荣。
“以前我们更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推出快乐舞蹈、兴趣舞蹈的理念。但是,当舞蹈课成为中小学的正式教材以后,就要兼具一定的专业性。毕竟舞蹈是由特殊的肢体而生成的艺术形式。”罗斌说,现在的基本思路是,随着儿童的成长发育,舞蹈教育将从早期的快乐教育逐步过渡到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进而再分出两个走向。
“一种是职业性教育,专门用来培养舞蹈家;另一种是非职业性教育,也就是面向大众的舞蹈普及教育,只需要适当开发自己的身体即可。”面对这两个不同群体,要通过教育实现各自的目标。
截至目前,舞蹈教材的基本框架设计已经基本完成。比如,小学一二年级的首要任务是“认识身体”,从三四年级开始,就要逐步开发身体、规范身体,“这是小学舞蹈教材应该完成的任务。”
罗斌认为,中小学生学习舞蹈,能够在身体上有所感悟,在精神上认识舞蹈艺术,做到这两点,就可以为舞蹈的未来发展奠定非常良好的基础。因为,舞蹈艺术是需要人们欣赏的,孩子们经过了最初的舞蹈教育,即使将来没有成为职业舞蹈家,他们长大以后,也可以成为很好的欣赏者,愿意走进剧院去欣赏舞蹈艺术。
目前,与舞蹈相比,音乐、美术的推广程度很高,即便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两门艺术课程依然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舞蹈艺术进校园、进课堂确实很有必要,也很迫切。
在美国,舞蹈教育已经成为通识教育,大学、中学、小学乃至幼儿园,基本都开设了舞蹈课程,最终导致超过80%的美国人都对舞蹈有所了解。“我们希望中国教育也能尽早实现这一点,到时国民素质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罗斌说。
破解师资缺乏难题,要从破解“身份”尴尬入手
有人认为,在推进舞蹈进校园的过程中,“教”成了一大难题,现在师资缺口非常大。对此,罗斌反问道:“你说现在中小学有没有体育老师,有没有音乐老师?都有。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能有舞蹈老师呢?必须得有!”
谈到舞蹈教师人才梯队的建设,罗斌说,首先需要解决一个“工作身份”的问题。北京舞蹈学院是全国最高的舞蹈专业学府,从这里毕业的很多学生会选择去全国各地当老师。然而,他们到中小学工作后,面对的现实情况却是:被分到音乐组、体育组,但是没有舞蹈组。这些舞蹈老师甚至无法评职称。同样地,很多学校都有钢琴、篮球,但是没有舞蹈教室,还是说明重视程度不够。
因此,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中小学给舞蹈老师搭建平台,解决“身份”尴尬。只有改变工作思路,舞蹈专业人才才能找到用武之地,真正发挥作用。
与此同时,像中国舞协这样的社会力量,也要下更大力气参与进来,发挥好自身的作用。罗斌说,改革开放初期,推动音乐进校园的过程是非常顺利的。当时,有不少指挥大师深入到各个高校,普及交响乐,教会青年学生如何欣赏音乐。
“音乐里面有这样的大师,甘愿奉献自己的才华,去推广一门艺术,最大限度的挖掘人才。但是,舞蹈这个领域做得相对不够,工作主动性还需加强。”罗斌表示,舞蹈进校园并不单是教育系统的工作,它更需要包括舞蹈家在内的所有人共同关心舞蹈教育。
如同舞蹈生态学的原理,只有所有关心中小学舞蹈教育的人,即所有影响舞蹈教育形态的“生态因子”都参与进来,一起发挥作用,才能真正把这件事做好,才能营造出健康生动的舞蹈教育生态,中小学舞蹈教育才能拥有自己的未来。
“最终,通过舞蹈教育这一抓手,实现人口素养的普遍提高,这是我最大的期待。”罗斌说。(图文:舞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