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贞吉小人 《大明王朝1566》中的赵贞吉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胡宗宪从京城返回浙江,途径江苏,拿着户部的信函去向江苏巡抚赵贞吉借粮,为浙江百姓度过灾荒。赵贞吉却对借粮不是那么热衷,两天时间才凑齐十船粮食。在胡宗宪的再三请求下才说出内心的想法:“事情已经洞若观火,浙江不死人,这件事情就完不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死十万人是个数字,死百万人也是个数字,你我都挡不住啊。”
“天地”两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大概意思是:天地是没有仁慈之心的,对于世间万物的自然生长与消亡,它没有强加干预;圣人和天地一样,没有仁慈之心,对待百姓的生老病死也不加于干涉。魏源曾解释刍狗的意思: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
大家都知道,老子的生活在那个动乱的时代,他的主张有他一定的道理,那就是朴素的辩证法——没有仁慈,也就不会有不仁。对待百姓,不去关心他们的生,也不干涉他们的死。这是典型的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而赵贞吉是一个从小熟读王阳明“心学”的儒家子弟,他为什么会用道家的思想来劝说胡宗宪不要参与浙江“改稻为桑”的事情呢?
内阁抄没严家的财产充归国库后,又紧接着面临花钱的问题。军费、赈灾、欠俸,哪一样都亟待解决,偏偏嘉靖这个时候执着地要修宫观。各部堂官只好各自削减用费来满足嘉靖的私欲。其中赵贞吉做的尤为“出色”,在几个省份受灾需要抚恤的背景下居然“节约”出六十万两,是各部中出血最多的。
嘉靖听后很是满意,有心让赵贞吉入阁,却不便明说。他只是说出一个典故:“宋朝有个人曾经出了一个绝对——三光日月星,愣是没人对的上来。苏东坡大才子,只有他对上来了。
徐阁老,你应该记得他是怎么对的吧?”徐阶数如家珍的回答:“苏轼连对了两对。第一对是:四诗风雅颂。第二对更为高明:四德亨利元。为避仁宗的尊讳(音“会”,注意这里演员把这个字的读音读错了)略去了亨利贞元的贞字。”徐阶随后请教嘉靖是不是在内阁添一个“贞”字,这个贞就是赵贞吉。嘉靖嘴上夸徐阶聪明,心里暗骂徐阶非要逼皇帝把话说透。
赵贞吉为什么会入阁?
典故剧中已经说的很详细了,我不再赘述。在这里我想谈谈剧中赵贞吉为什么会入阁。因为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政治投机分子!
前面提到过,胡宗宪去江苏借粮,时任江苏巡抚的赵贞吉却说严党和裕王两头都给他打招呼,不让他借粮。我们知道,其实两边都有明话让他借粮给胡宗宪。他不借粮正式揣度了皇上改稻为桑国策的目的,在于满足嘉靖自己的私欲,借了粮,便不可能再改稻为桑了。
这次查抄严嵩家产后赃款如何分配上,赵贞吉又是一马当先。他先说受灾的省份必须安抚,然后拿出自己安抚的方略就是“损有余,补不足”,让没有受灾的省份拿出多余的粮食来接济受灾省份。
最需要银子的户部,一下子挤出六十万两,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徐阶当然知道这样做有多难,便问那些没有受灾的省份是否同意。赵贞吉胸有成竹的说一个月前已经和有关省份商议过,他们都没有异议。高兴的嘉靖连敲三声铜罄。
嘉靖似乎在赵贞吉身上看到了严嵩的影子:“这样懂我的人,能不让他进内阁吗?”在之后的剧情里,我们知道,赵贞吉为审海瑞,得罪了满朝的清流。这正因为他唯皇上的意愿是从,完全抛弃心学理学的必然结果。
历史上的赵贞吉是个什么样子?
当然电视剧是不可以当真的,历史中终嘉靖一朝,赵贞吉都不曾入阁。而且,真实的赵贞吉也是个正直的人。
赵贞吉自少年时代起即崇尚阳明学说,治学以经世致用、就实黜虚为要,反对空谈之学,注重实用,他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将其贯穿于自己的整个政治生涯之中。赵贞吉是在隆庆三年八月入阁,当时职务是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并协管詹事府事。
赵贞吉博学才高,但他为人好强,容易发怒,常常得罪人。对一些重臣,他也直呼其名,因此招致诸多怨恨。高拱、张居正的名望、资历都不如赵贞吉,但都在他之前得到重用。赵贞吉与他们都恃才争强好胜,互不相让,赵贞吉最终被排挤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