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卫星夫人 曹卫星副省长在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带头人座谈会上的讲话要点(2011年8月31日)
优势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需要持之以恒地推进,特别要在学术团队、体制机制、创新环境建设等方面下大功夫、花大力气,尽早产出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努力实现学科建设水平的大突破、大提升。
一、明确责任,全面落实项目任务。希望各高校切实履行责任,做到既重视立项申报,更重视建设过程,尽快把立项学科在原有基础上做优做强。要加大统筹协调和组织推进力度,集聚全校智慧,及时研究解决学科建设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
学科带头人作为学科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项目建设中担负着重要使命,直接决定着项目建设的成败。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自觉把学科建设与学校发展、社会贡献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对每一项任务进行再细化、再落实,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地做好实施工作。
二、突出重点,加快形成学科优势。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着力凝炼学科方向,准确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二是着力引进学科缺乏的顶尖人才和关键领域的领军人物,加快培养一批学术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逐步形成“学科带头人 创新团队”的队伍建设模式。
三是着力加快学科基地和优质资源建设,以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和各类教学科研基地为依托,提高优势学科建设的实体化程度。
四要着力提升科学研究与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尤其注重质的要求,使科学研究与优势学科建设结合得更加紧密;充分发挥高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学术声誉的互动效应,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步伐,不断把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
五是着力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在多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的学科建设经验,努力提升我省优势学科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创新机制,切实提高管理水平。一是要建立符合一流学科建设要求的管理体制,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消除各种不必要的行政壁垒,克服高校现有院系管理组织的弊端,最大限度地把优质资源整合起来,把优秀人才集中起来,为优势学科建设提供高水平的平台。
二是要健全项目动态管理机制,采取优胜劣汰、滚动发展的方式,对实施成效显著、贡献突出的项目,由财政进行奖励性投入;对意义重大、发展前景好的项目,予以持续重点支持或适时增列;对建设措施不力、成效较差的,将不再作为重点支持项目或及时进行调整,直至终止实施。
三是要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强化过程管理,突出中期报告检查和结束验收,引入权威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确保项目考核科学公正。
对优势学科的绩效评价,主要看是否“上水平”、有没有“作贡献”。“上水平”,重点看学科是否进入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行列;重点看学科在国家级权威排行榜上的位置,部属高校有没有进入前三名,省属高校有没有进入前五名;还要看学科在国际权威排行榜上的位置,有没有进入世界前100名。
“作贡献”,主要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这方面还有待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作出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以便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四是要完善高校与地方及行业共建学科的机制,建立基于项目的紧密型、实质性合作,推动形成优势学科为地方和行业服务的鲜明导向。
四、凝聚合力,确保工程顺利推进。各有关部门和高校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策措施,确保工程实施取得最大的学术效益、人才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省有关部门要继续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管理协调和指导服务工作,并及时帮助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在优秀人才引进、创新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立项及成果奖励、产学研合作、税费调整等方面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对工程实施项目给予支持。
承担项目的高校要通过建立“学科特区”、“人才特区”、“改革试验区”等方式,细化和落实具体政策措施,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倾斜。管理协调小组办公室要注意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对学科建设取得的成效要大力宣传,充分发挥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