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安国中药产业发展况状调查
素有“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之誉的河北省安国市,是我国最大的中药生产、销售基地之一。近年来,安国市提出了建设“新药都”的战略构想,迎接世界挑战。记者采访时,一些专家指出,以安国中药为代表的我国中药产业,目前面临着六大难题:
一是技术瓶颈约束。为适应药品市场的激烈竞争,满足消费者对药品质量和疗效的要求,中药生产企业必须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和完善中药加工工艺,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疗效与稳定性,实现中药生产现代化,从整体上提高中药生产水平,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
但是,近些年来,中药技术的革新进入攻坚阶段,面临着巨大技术难题,包括中药提取物生产技术和中药鉴别技术等,这些已经成为我国中药生产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障碍。二是中药人才短缺的制约。
发展药业、建设现代化新药都,中药人才是关键。安国药业虽经千余年发展,拥有一大批熟练掌握传统加工技艺、熟悉传统中药经营的人才,但随着中药现工化的加速发展,现有的人才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技术能力和水平上显然都难以满足建设现代化新药都的要求。
当前,安国中药现代化专业技术人才、中高级管理人才、企业家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缺乏的情况已经明显表现出来,随着药都的建设和发展,人才短缺必将成为重大制约因素之一。三是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随着我国入世和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进程加快,国内和国际一批"药谷"、"药城"和"药港"的兴建,使得国内国际医药市场竞争空前加剧。
在国内,其它药材市场和一些新兴医药生产基地的发展对安国医药产业发展形成了很大威胁。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区域地位、人才技术条件的优势,石家庄医药产业取得了巨大发展,其各种药物的产销量均居全国前列,形成了"神威"、"以岭"等一系列中药知名品牌,使得安国医药产业在区域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际上,由于韩日中药产品生产与销售属于外向型开放型的,而且中药产品生产技术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市场份额很大,特别是中成药国际市场占有率较高。
据统计,韩日两国已占据国际中成药市场70%以上的份额。韩日中药材的出口对安国药业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四是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的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医药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以前分散生产、现贷交易,逐步发展为企业基地化种植、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现代仓储会展、超市经营等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
安国现有的医药产业发展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滞后,已成为安国建设现代化新药都和推动医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五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2003年以来,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收缩代贷规模,严格控制建设占地,对安国药都建设和医药产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未来一个时期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影响下,建设现代化新药都必然面临来自土地和资金等基本要素短缺的强大约束。
为加快安国市医药产业发展,加速建设现代化新药都,必须创新发展途径,通过调整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和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等措施,解决土地约束;积极利用民间和外部资金,突破要素约束。
六是管理多头,协调和沟通机制缺乏。目前,安国全市医药产业发展涉及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发展局、工商管理局、林业局、农业局等多个部门。这种多头管理的方式存在着两个明显难以解决的矛盾:一是由于各部门对医药产业管理理念和方法的不一致,造成了政策和法律法规间的矛盾,缺乏平衡协调;二是责任主体不明确,实施监管各自为政,出现的问题难以追究责任,造成了许多管理政策上的重叠和管理成本的浪费,也容易产生管理政策盲区。
在定程度上,束缚了安国市医药产业进一步发展。
安国***石海林说,安国提出新药都建设,目前也面临着巨大机遇。进入21世纪,国际医药产业继续保持了高速发展,2004年全球药品销售收入达到了5500亿美元,预计2010年将高达8000亿美元。
目前,在全球医药品市场当中,化学药物约占82%,生物药品约占13%,天然药物约占5%。未来5至10年,医药产品的市场格局将逐步发生变化,虽然化学药物的临床用药主体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历史悠久、毒副作用较小的天然药物逐渐受到世界的青睐。
随着天然药物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生产水平的提高,以中国传统中药材为代表的天然药物逐渐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天然药物市场份额不断提高,预计到2010年天然药物的份额将增加到7%,这无疑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在国内,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药物消费市场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目前医药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医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00年以来,整个医药行业的销售额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7%左右。
"十一五"期间,河北省政府将医药产业确定为河北省的十大主导产业之一,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河北省政府必然对医药产业给予更大技术投入和资金支持。另外,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强了对药品生产和流通的监督管理,实施了规范化管理,这无疑会使医药生产和销售企业向原来基础较好的优势地区集中,为这国药业的整合提升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
医药产业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朝阳产业。安国市许多药业人士说,安国建设中国“新药都”的宏伟战略,具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多重优势,必定会推动安国中药产业快速发展。
当前,药业发展形势发生了并仍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特别是以中药为产业特色的药都,日益受到来自西药的冲击、行业严格管理的约束、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传统中药向现代中药迈进的技术障碍、交易方式转变和传统观念更新的挑战。
经过广泛调研论证,安国市提出了"建设现代化新药都"的战略构想,用5到10年,建成"中国第一药都",基本形成以中医药加工业为主导,医药流通服务业为支撑,中药材种植业为基础,医药相关产业为依托,良性互动的产业体系,巩固安国药业的市场地位,重塑安国现代化药都新形象。
医药产业迅猛发展 药都建设基础雄厚
从"九五"时期开始,药业就成为安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第大特色主导产业。2004年,安国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14.
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8.3%,来自医药产业的财政收入达0.47亿元,占财政收入的27%,来自医药产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129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中药材种植业实现产值3.12亿元,占全市第一产业产值的36.
7%,医药及相关加工业产现产值9亿元,占第二产业产值的20%,中药材市场成交额63亿元,占全市各类市场商品成交总额的64%。与医药产业相关联的餐饮业、旅游业、保健品业、药用包材业也取得了较快发展,强大的医药产业体系,为现代化新药都建设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近年来,安国市医药产业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医药产业结构发生了可喜变化。目前,全市医药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0.
7∶25.2∶51.4。虽然第三产业一头沉的结构性特征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但中药加工业及关联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2000年以来,中药加工产业年平均增速高达20%,利税年平均增长24%。中药加工业的崛起,标志着安国医药产业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安国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批颇具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奠定了医药产业现代化的基础。目前,全市医药行业规模以上生产企业33家,其中中成药生产企业4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16家,保健品加工企业3家,药用包材生产企业2家,中兽药制造企业6家。
符合GSP标准的医药经营企业50家。
在医药加工领域,安国涌现出药都集团、安药集团、天下康药业和祁农中药材、新隆中药材、美威中药材、光明饮片等一批规模较大的优势企业。
全市规模以上医药企业总资产近5亿元,成为影响和带动医药和饮片加工业发展的支柱企业。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名优产品,其中精制饮片、颗粒饮片、免煎饮片等适应中药发展趋势的升级换代产品已投入市场,畅鼻通、茵莲益肝口服液、复方丹参含片、附桂骨痛片、双黄连片等中成药被列为国家保护产品。
培育出北沙参、黄芪、白芷、丹参和菊花、紫苑、山药、芥穗、花粉、薏米等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优势中药材种植品种和地道药材。
安国药业经历了从分散到集中的变化过程,形成了一批有较大影响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密集区。
在医药加式工业方面,初具规模的中药产业园区入区医药企业已达15家,医药加工业集中度达到了54%;在医药流通和服务方面,形成了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东方药城,拥有1200多幢商楼、3000多个固定商位,积聚了159家大型中药材经营企业和全国100多家医药公司和厂商的分支机构,日交易中药材达到了400多吨;为推进医药产业优化升级,加快与国际接轨,启动建设了集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现代仓储会展、超市经营等功能于一体的省重点市场建设项目东方药城升级工程--国际中药材商贸中心;在中药材种植方面,形成了郑章、大五女等6个规模较大的药材种植区,拥有与国家科技部合作的"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基地",与三九集团合作建设中药材GAP种植示范与推广基地。
集中度的提高为安国医药产业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历史条件得天独厚 公共资源万事俱备
历史文化条件。安国药业作为著名的中药材集散地,起源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代,其精湛的加工技艺和独特的药文化,在全国以至东南亚、日本、韩国以及港台地区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全国最大的纪念历史药圣的古建筑群药王庙,形成了堪称"中华四绝"的"蝉翼清夏"、"片云鹿茸"、"磅制犀角"、"百刀槟榔"等精湛技艺,久远的药业发展史,独特而深厚的药文化积淀,成为建设现代化新药都第一品牌和独一无二的历史资源。
市场条件。千年药都形成了辐射全国,遍及东南亚、日韩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网络,吸引了国内外80多家中药加工和经营企业设立常驻机构,与中药百强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九药业、同仁堂、天津中心药业、西藏药业等国内大公司先后在这里投资兴业。经安国市场出口的中药材年出口额近千万美元,与日本、韩国的2个市(区)缔结了友好城市,与香港、泰国等地9个中药商会机构签订友好交流合作协议。
在网络建设上,安国与中国药材总公司合作建立了全国中药商务交易网,与中药发达省区的医药配送中心合作建立了物流配送和中药商务交易平台,形成了集医药商贸、信息发布、仓储配送于一体的中国东方医药流通网,构建了全国最大的中药信息平台。良好的市场条件和巨大的市场空间,为建设开放的现代化新药都创造了竞争条件。
资源条件。医药工业是以农产品和天然动植物为原料的产业,所在的山前平原地区既是国家和省定农业生产基地,又是传统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既可以充分满足现代制药工业对玉米、油料、淀粉、食糖、蜂蜜的需求,又可满足对人工种植药材和野生药用动植物的需要。
据不完全统计,安国及周边地区药用作物种植面积达50多万亩,中药材产量12万吨。通过朔黄铁路和东西向骨干交通钱,可以借用大西北丰富的药用动植物资源。安国所在的地区也国全国重要的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土壤、气候、水质等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常年种植中药材达370多种,其中北沙参占全国产量的80%,黄芪占全国产量的25%,白芷、丹参占10%以上,拥有种植地道、质量纯正、被誉为"八大祁药"的"祁艾、祁薏米、祁薄荷、祁大黄、祁山药、祁白芷、祁紫苑、祁菊花"等地道药材和一批名贵药材。
良好的水土条件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现代化新药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条件。
人才条件。千百年来的中药材种植、经销和加工,造就了一代代药业技术人才,汇集了大批懂经销、会管理的医药经营人才。据资料统计,目前全市拥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中药专业技术人才近千人,常年从事药材加工及药品经销人员达3万人。
位于市区的河北省中药专科学校、河北省中药材技工学校和安国市职教中心,每年培养中药从业人员1000余名。中药村研究所和骨干企业,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中药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富创新咨询集团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
河北省安国市打造“现代化新药都”,将以调整医药产业结构和转变药业增长方式为主线,全面加强流通、技术和服务三大支撑体系建设,推进药材种植业标准化、中药加工现代化、中药物流国际化、中药产品名牌化和药业管理规范化进程,开创药都品牌、药都文化、药都形象建设新局面,把安国建成为一个药业特色鲜明、药文化色彩浓郁、城市载体功能完善、辐射拉动力强大、融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于一体、唱响全国、走向世界的生态型现代化新药都。
据介绍,今后一个时期,安国市将重点围绕提升医药工业的规模和水平、建设国际化中药(材)物流基地、壮大规模化、标准化地道及名贵药材种养基地,强化药业发展支撑体系和软硬环境建设,逐步成为药业优势突出、配套设施完善、功能布局合理、药文化浓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药都建设格局。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提升药加工业的规模和水平。未来5年,医药加工制造业将巩固提高饮片加工业的地位,扩大现代中药制剂生产规模,培育药用包材和医疗器械加工业,拓展加工业领域,提升加工制造业地位,逐步形成以中药制剂加工业为龙头,饮片加工业为主体,医药相关加工制造业为补充的工业体系。
积极发展药保健产业。适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保健意识增强而形成的庞大的保健品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安国地道药材资源优势、"中华四绝"加工技艺优势和中药材市场流通品种齐全优势,着眼于中老年保健、婴幼儿强体、青少年健身、女性养颜、多发病预防等消费热点的形成,大力开发具有延年益寿、强身健体、健脑补钙、滋肾益脾、健美养颜作用的营养滋补品和保健食品。
建设国际化中药材物流基地。为巩固和提高安国中药材流通贸易功能和传统优势地位,增强药业发展活力,开拓国际国内中药材市场,发挥流通贸易对药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安国将加快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增建地道药材、药物调料、中西成药三大交易市场;转变市场运作方式,积极发展中药材期货交易;更新市场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力量建设国际中药材商贸中心和中药材仓储物流配送中心,规范市场秩序,建设国际化的中药材物流基地。
中药材种养基地建设。按照"品种与质量稳定、产地相对集中、种植订单化、规范化、产业化"的要求,有计划地提高中药材品质和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研究地道药材种植技术规范并组织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以8个国定和12个省定大宗地产药材和地道药材为主,实施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优化药材种植结构。
借用现代农业技术,加强野生药材抚育和驯化栽培研究;开展药材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鉴定,强化品种选优、提纯复壮以及高含量、抗病抗虫新品种的培育;普及推广标准化栽培、采收、加工技术,避免重金属、农残和有害微生物对药材的污染;开展相关质量标准研究,以及药材种子制种、加工技术研究;为安国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提供很必要的科技支撑。
新药都发展支撑体系建设。为快速推进安国现代化新药都的建设,冲破传统中药向现代中药转变的技术障碍,应对来自西药的冲击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增强药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中药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安国将有效整合医药科技、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全面加强新药都人才技术、质量监控、市场信息三大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保证新药都建设对新产品研究开发、技术推广服务、药材药品质量检测、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的需要。
新药都文化设施建设。药文化建设是现代化新药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药都形象、树立药都城市品牌、增强药业竞争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加强药都药文化建设,丰富药都内涵,完善药都功能,拓展药都发展空间和领域,在深度挖掘安国悠久的医药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医药文化理念,立足于把安国建成融中医药博览、药文化鉴赏、药用动植物观光、休疗保健于一体的"药文化之都",增强药都文化氛围,超前、高起点建设一批药都文化设施。
新药都旅游设施建设。安国开发较早,留下诸多文化古迹,有7000多年前的石斧,商代陶鬲,战国的铜剑,汉代遗址,北宋药王庙,元关汉卿墓,明贵妃桥,清铁旗杆等,特别是一代伟人***和***、***、***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安国均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充分挖掘安国旅游资源,力争用三至五年的时间构建北京--安国黄金保健旅游专线,把安国建设成为具有鲜明"药都"特色的专项旅游胜地。未来五年,安国将集中力量建设开发关汉卿文苑、药王庙、贵妃桥、药都公园、毛***视察纪念馆和国贸中心六大景区。
为保证新药都建设,安国市将采取一系列措施,统一思想,提供政策保障:一是加强组织协调,建立高效合理的运行管理机制。安国市成立了"安国市现代化新药都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并落实"新药都"建设规划,制订加速药业发展的具体措施,谋划并组织实施影响和带动药业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主导优势产品开发建设项目。
同时,积极聘请国家、省医药知名专家,积极吸纳医药专业人才和安国骨干医药企业家,组建专家顾问团,从整体到局部、规划到计划、近期到远期、内部到外部、全面加强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
计划、建设、药品监督、市场管理、工业城管委会、工商、财政、科教、文化、农业、畜牧等涉药部门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尽快建立起透明、公平、公正、高效的政府管理机制,为医药生产企业、医药流通企业、科研机构、学校等医药产业相关企事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是制定倾斜政策,营造药都发展环境,建设最有竞争力的"医药特区"。安国将通过多种途径筹措资金,筹备设立药都建设基金,以项目为载体,专项支持和引导医药产业发展。适时设立风险投资、建设项目担保、科技三项费用专项支持、人才培养和引进等专项资金。
同时在工商、税务、国土、环保、药监和人事等方面最大限度地用活用好国家和省的药业发展优惠政策。灵活运用土地政策,满足药都建设用地需要。放宽药材零售企业的市场准入,在不影响中药材流通规范化发展的基础上,有限度的允许个体零售企业经营中草药原料。
用活用好国家和省有关中药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的政策,根据安国实际,制定地方性促进中药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的优惠政策。对于实行中药材GAP种养殖的大户和建立中药GMP生产的企业在财政、信贷、土地、投资、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
三是加大对外开放,加速医药企业的联合与重组。安国将借国际医药产业转移重组、国内医药产业GMP改造之际,加快与国内外医药企业修合作。首先,构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大流通服务贸易体系,加强医药商品市场准入领域的联合与协作,突破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种种壁垒和不合理限制;加强在医药产品营销技术手段和营销管理人才领域的联合与合作,提高医药贸易流通服务领域的整体素质。
其次,建立政府、企业、个人诚信体系,构建诚信、快捷、公平、公正的政府服务网络,提供优良的产业发展软环境。
第三,利用安国医药产业生产、技术和管理人才丰富、工资水平低的成本优势,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重点加强北京、天津、石家庄、四川、上海、云南、内蒙和西藏等地中药发展具有潜力和特色的生产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合作,推动中药产业规模扩大和现代化水平提高。
四是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安国将加大药品监管力度,根据实际制定并组织实施"安国市医药市场监督管理办法",保证药品生产流通的正常秩序。严厉打击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药品的企业,对造成社会危害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停产整顿产品质量不过关、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企业,关闭有严重产品质量的劣势企业。
净化药品流通市场,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建设一个健康、文明、诚信的"药都"。在建立高标准的质量保证体系方面,帮助企业早日通过各类质量体系认证,推行科学规范管理标准,改造硬件,完善软件,使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逐步与国际接轨。
借鉴并吸收国际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采用BP、USP等先进的质量标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使安国医药企业的产品成为良好产品质量的象征。同时,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逐步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市场监督管理队伍。
五是吸引药业人才,建立人才保障体系。积极组织用人单位参加全国各地的人才交流会,采取调入、长期或临时聘用、双休日工程师等形式引进所需人才。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新观念,采取"户口不迁,编制不转,智力流动,来去自由"的人才引进策略,千方百计加强与国家部委、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建立长期联系,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建立联谊制度和联席制度,了解和掌握他们所服务的部门、从事的工作和专业特长,将这些人才纳入安国高级人才库,及时向有关单位提供人才需求信息。
开辟引才"绿色通道",支持外地人才来安国兼职、短期工作,实行兼职兼薪。凡在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可在企业增效部分提取一定的资金给予重奖;对引进人才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用人单位据实直接聘用,也可低职高聘,并兑现相应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