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扬香港 专访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徐扬生都市快报
“我是中国人,身体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和文化,同时我又熟悉西方的文化理念和科学技术,在这个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工作,并且能为国家作出贡献,是很有意义的。”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徐扬生说。
15年前,他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一定要赶在香港回归前回到祖国任教;15年后,徐扬生成为院士、副校长,但心中“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的信条始终未变。
“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
上世纪50年代,徐扬生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书香门第。
青少年时期正赶上“文革”,高中毕业后,他下乡插队,种田、造桥、教书,经历了知青岁月的清贫和艰苦。
1977年恢复高考,徐扬生被浙江大学录取。七年后,硕士毕业的徐扬生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卡耐基梅隆大学任教并从事机器人研究。
1997年1月,在朋友们的不解和惋惜中,徐扬生在香港回归前来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
“我要亲眼见证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这个机会一辈子难得。”他解释为什么回到香港。
在他看来,香港的多元文化最吸引人,“我是中国人,身体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和文化,同时我又熟悉西方的文化理念和科学技术,在这个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工作,并且能为国家作出贡献,是很有意义的。”他说。
香港回归当天,大雨滂沱,徐扬生依然记得“车走不了,我们就步行,全身都湿透了”。
15年来,徐扬生亲历着香港的发展变迁,感受着香港与祖国的日益亲密。“那是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啊!”他感触很深。
“老师才是最好的称谓”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士……徐扬生的头衔很多,在他看来,老师才是最好的称谓。尽管公务繁忙,他仍坚持每周亲自指导所带的研究生。
徐扬生觉得一些人将办学或者教书看成是一个职能,把教师看成是一种职业,过于功利。在他看来,教书育人不仅是一个职业,而且是要用心去做的一番事业。
有人说现在老师和学生人心浮躁,徐扬生认为责任主要在于老师,“老师每天忙于跑经费、拉项目,自然不能带动学生沉下心来做研究。”
徐扬生认为,让科研工作者静下心搞基础研究创新,不仅需要科研者甘于寂寞,教师评估机制和对学术创新的鼓励与尊重也应不断完善。
“每一个个体的特长和优势都是不一样的,要发掘学生的天赋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徐扬生说。
除了科学,徐扬生还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喜欢书法字画,也喜欢运动,课余时间带学生们爬山是他的一大爱好。
“很多创意的火花都是在爬山途中与学生们交流碰撞出来的。”徐扬生说。
“创造力是教育的生命”
徐扬生举家迁到香港,一个目的是想让儿子有机会了解中国文化。他考察了全香港29所开展中文教育的小学,让他失望的是众多学校还是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他最后还是给儿子选了一所由英国人开设的国际学校。
徐扬生很尊重儿子的想法和创意。他记得儿子9岁那年,带他参加加拿大的一次国际会议。酒会过后,主席出题,让与会的科学家即兴演讲,论证“1 1=?”的问题,每个人只有三分钟时间,十几位各学科的科学家纷纷上台发言。徐扬生突然看到自己儿子也走上台,他说:“1 1=田”,这是一个美丽的汉字,它的形状就像一扇窗户。结果儿子赢得了观众最长时间的掌声。
他经常用教育孩子的方式教育学生。他也培养过许多国家的学生,对不同教育体制感触良多。
徐扬生说,中国的学生有很多优点,但缺乏创造力是致命的弱点。给徐扬生印象最直观的是中美学生不同的表现,他经常向学生提问,最先抢答的往往是美国学生,对于创造性问题,他们的思路很开放。
徐扬生说,学生的差别体现了两国教育的差别。国内的教育,视创造力为可有可无的点缀,中学的物理实验,所有的电线开关都照课本连接,学生的工作只是剪彩一样最后把电路接通,“哇,成功了”。
在美国,从小就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小学生就要做项目(Project),没有标准答案,所有的步骤都要靠自己去设计、去试验,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也强,这也是美国学生比擅长死记硬背的中国学生理论功底扎实的原因。
“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
2011年3月,香港中文大学与深圳市政府签署意向性协议,筹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院。“我们的目标是把中大(指香港中文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徐扬生说。
按照初步计划,香港中大(深圳)第一期计划招生7000人左右,将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行书院制管理,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教师全球聘用,重视本科生人文通识教育。
“我们在尝试探索自己的一条路,如何创办一所具有中华文化的国际性大学。”徐扬生说。
据介绍,香港中大“融会中国与西方、结合传统与现代”的办学理念将被引入,专业设置上将充分考虑中大的传统和优势,以及深圳、珠三角乃至全国的需求,考虑新型、交叉学科,并结合世界上学科的发展趋势。
徐扬生说,只有多元化、国际化发展,学生才能知道自己的社会和历史责任,毕业后才会真正成为对社会、对世界有用的人,才会对自己更有信心。“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没有优秀的教育制度培育面向世界的领袖人才,中华民族的复兴将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