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陈文敏 广彩大师陈文敏:用实业传承百年工艺 用专注阐释匠人匠心
“彩笔为针,丹青作线,纵横交织针针见,何须锦缎绣春图,春花飞上银瓷面。”彩笔丹青描作瓷面春花,说的就是广彩,一种有着300余年历史的传统工艺。描花织锦,积金堆玉,三百年前,先辈手艺人匠心独运,缔造了这样一种璀璨的工艺;三百年后,广彩传人一边坚守文化传承,一边坚持文化创新,直到2008年,广彩成功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百年,实现这一突破的首要功臣,正是现代广彩大师——陈文敏。
今日看点记者见到陈文敏是在他的广彩工作室里。那是一栋三层的独立小楼,被一道爬满藤叶的篱笆与马路隔开,和广彩华丽而夺目的张扬美不同,这里安静且内敛,连招牌上“广彩”两个繁体字的朱色也沉淀了下来。陈文敏的一生也是如此,从工厂学徒一路打拼成为广彩行业的“巨头”,而今,在这栋小楼里,他亦沉淀了下来,以低调且平和的姿态坚守着广彩工艺的传承。
陈文敏今日看点版权
所谓“名师出高徒”,陈文敏在年少求学时期,便常得名师指点。陈文敏自幼学习书法和绘画,曾得中国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书法家容庚和商承祚的传道授业,在进入广彩行业后,则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余培锡结下了深厚的师徒情分。
提起曾有授业之恩的恩师们,陈文敏不无感慨。“容老商老还有培叔,他们都有个共同点,就是专注。看过他们工作就知道,他们对待工作,对待传统是绝对认真的。现在都在倡导什么‘工匠精神’,我看啊,这些老前辈才是真正阐释了什么叫‘工匠精神’!”
陈文敏在制作广彩(受访者供图)今日看点版权
陈文敏十八岁就进入工厂跟随余培锡学习,谈到恩师对自己最大的影响,陈文敏依旧说了那两个字:专注。“培叔其实是个话不多的人,他不会明明白白地告诉你这两个字,但你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他的一举一动,像坐姿,像握笔的姿势,还有神情都很专注。
”陈文敏回忆道,“培叔很严厉的,坐一定要坐正,可不能靠在椅背上,太懒散。”余培锡在精神层面带给陈文敏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师傅的作品里能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那种真、善、美和精、气、神。”
当代呼唤“工匠精神”,正是社会浮躁的体现。而所谓的“专注”也早已被各种诱惑冲得七零八落,试问,谁还肯为一个瓷盘的上色描花费神费力呢?可是在陈文敏看来,把现代的快节奏和对传统的专注对立起来是不合适的。现在社会的确诱惑太多,但信息足够丰富,资源也是垂手可得。
“我们当初想找点资源多难啊!每次都要等到发了工资才能跑去书店买书来看,哪像现在这么方便!”诚如陈文敏所言,传统在现代虽然会遭遇困境,但同时也能有更多出路。
余培锡、陈文敏作品《蝶蓝斗方 正德盘》(广东省博物馆选送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受访者供图今日看点版权今日看点版权
“专注”这两个字,陈文敏从培叔那里学到之后,一坚持就是大半辈子。精、气、神,真、善、美,是对传统工艺的要求,更是对手工艺者的要求。
在广州番禺的莲花山麓,有一片占地近10亩的现代化厂房,那里就是陈文敏的彩瓷公司,也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开始追求自由,实现价值的地方。
陈文敏跟随培叔学了两年便已出师,之后的六年里,他一直在彩瓷厂担任设计员。“干艺术这一行,总是不喜欢被限制的,所以我就自己出来单干了。”渴望自由的陈文敏最终于1987年离开了工作8年的工厂,在广州番禺开设了自己的彩瓷厂。那一年,陈文敏26岁。
都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离开了能够遮风挡雨的“大树”,销售渠道不明,市场也没能打开,陈文敏在建厂初期就陷入了困境。没有订单的日子是最艰难的时光,所幸这段艰难时光并没有持续很长。很快,陈文敏参加了广交会,并迅速接到了订单。
“之后就是一路高歌猛进了!”陈文敏笑着说道,志得意满溢于言表。当时,广彩业内有两种非常畅销的瓷器,一名“白玉玲”,一名“八头茶具”,陈文敏说,“当时我的外号就是‘陈玉玲’,‘陈八头’,哈哈!
”陈文敏初下海的成绩的确傲人,自87年起,陈文敏的工厂几乎承接了广州所有三星级以上酒店的订单,无论是销售量还是销售覆盖面都是广东地区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而且自92年起,每年对外的销售额都超过了500万美金,这也使得陈文敏的莲花彩瓷实业公司成了业内唯一拥有广交会分配性展位的单位。
陈文敏位于莲花山麓的彩瓷公司今日看点版权
当记者问到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时,陈文敏坦言,“没有什么秘诀的,就是要比别人勤快一点,多动动脑筋。”陈文敏能够“占据广彩界大半壁江山”的秘诀,正是16年间每天不足五六小时的睡眠,正是至今仍未停止的创新和探索。
“最初广彩的销售完全是“凭空设计”,闭门造车。不去问人家客户想要什么,只自己估摸着人家可能想要什么样的,这样肯定是行不通的。”敢于创新的陈文敏果断抛弃了传统的营销模式,选择了一种对接市场,因需制宜的新方式。做市场调查,与客户直接对话,当场画图给人家看,客户满意了再去做。
陈文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挂盘》(创作于2005年,被番禺区政府选为纪念冼星海诞辰100周年及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品)今日看点版权
广彩一直是以外销为主,所以当时陈文敏的顾客里也有很多外国人。外语不会,学!“我当时就一直在背英文单词,背了500个,跟老外谈生意时基本的沟通没问题!”陈文敏并非商人出身,独自下海,经营工厂时总会遇到很多不懂的地方。不懂经济,学!陈文敏当时还学了3年的会计,“不懂什么学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他说得铿锵有力。
莲花山麓这片10多亩的彩瓷工厂,现在既是国务院公布、文化部认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彩保护单位,也是广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保护和发展基地。陈文敏的广彩,也早已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一带一路”倡导的理念,秉持的精神,陈文敏数年来一直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
2005年,广彩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开始准备运行,此后陈文敏的工作重心就一直放在了广彩这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扬上。申遗期间,陈文敏对广彩三百年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形态等做了大量的研究整理,最终,广彩分别于2006年和2008年成功列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申遗成功了,广彩业总体仍是日渐式微。保护和抢救工作都卓有成效,但除了小心保护,也要大胆创新。陈文敏在广彩创新上的贡献是巨大的。在陈文敏的工作室里,展览架上有一个比较独特的瓷盘,外沿是精致的彩绘花边,而盘底,取代传统的手绘图案,则是一幅“羊城八景”的摄影作品,极富岭南特色。
陈文敏说,将摄影以及其他现代技术融入广彩,可以增强广彩的表现力,只要广彩的传统基础不变。“广彩本身是极具包容力的,在广彩里,传统和现代能完美融合。”
陈文敏作品《彩绘羊城新貌·瓷盘》(创作于2004年,被广州市人民政府指定为“缔结友好城市”纪念品)今日看点版权
如今,少了初下海时的百般奔波,陈文敏每个周末都会待在厂里进行创作。“这些原创的作品,都不作销售用了。以后要和培叔生前创作的那些一起,放在广彩博物馆里。”陈文敏余生的愿望,一是出一本广彩专著,一是建一座自己的广彩博物馆。他说,“这大概是所有设计出身者的情结吧!”
“就在这栋房子,师傅和师母住了十年。”陈文敏回忆道,“师傅84年就去了香港,后来知道我办了工厂,还回来帮我打理。我当时挑了厂里30个技术最好的徒弟给师傅带,这部分人的创作都是不卖的,只收藏用,以后放在广彩博物馆里。”每每说到还未成形的博物馆,陈文敏总是神采奕奕,“建博物馆,就可以用实物的形式把300多年的文化传承下来。”
融汇中西的广彩作品今日看点版权
18岁进入广彩厂,26岁下海创业,而今已年过五旬,陈文敏早已回归初心。他仍然从事着自己感兴趣且热爱的事,自由且没有约束。当记者问陈文敏是如何定义自己的,是商人抑或文人?陈文敏答道,“我从不给自己贴标签,那些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东西。
”的确,能肩负文化传承的重担不一定就是文人,而有责任感的商人有时却能真正为文化传承事业添砖加瓦。陈文敏不拒谈市场和金钱,却也是最为实在的文化践行者。孤身下海拼搏数载,归来载满荣誉无数,自由也有了,价值也实现了,以一个商人的标准加以评判,陈文敏无疑是成功的;但也是他,在日渐式微的行业发展前景下,一手成就了广彩的非遗功绩,一手为广彩培养了更多的新生力量。
如今作为广彩国家级代表性传人和四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的法人,陈文敏却只说,“责任和义务更重了。”
陈文敏作品今日看点版权
“中西融合艺品高,瓷胎釉上笔情豪。清朝早已名扬远,一带一路再风骚。”陈文敏工作室里的陈列架上有一只白瓷盘,瓷盘边缘绘着华丽典雅的花色,盘底则是这首陈文敏原创的小诗,黑字白底,显得格外郑重。三百年来,广彩一直是海上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而今,在一带一路倡导和谐包容的“东风”之下,在如陈文敏这般以专注为信条的匠人的丹青妙笔下,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广彩也必将“再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