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体学的儿子 党员领导干部的一杆旗——纪念张体学同志诞辰100周年
2015年12月26日,是深受湖北人民爱戴的老省长张体学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张体学同志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人民的富裕与幸福,特别是为荆山楚水面貌的改变,耗尽心血,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他离开我们已整整42年了,他没能看到他朝思暮想、倾心擘划并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今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欣慰的是,他的品格风范、担当精神、实干作风及对人民的赤子情怀,在今天依然、而且更加受到人们的追思、怀念,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种精神风范的时代意义,也更深切地呼唤着这种精神风范的发扬光大。诗人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张体学同志就是属于活在我们心中的人。
一、矢志不渝,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
1915年12月26日,张体学同志出生于河南光山县(今新县)新集镇一个小摊贩人家,父亲在镇上以炸油果、炕烧饼,兼打短工为生。在此期间,流氓地痞、富人官吏不时到他家里的摊铺上白吃白拿,而老实的父亲只能忍气吞声,这让年幼的张体学因此“有了不自觉的阶级仇恨心”。
1928年共产党人把革命的火种带到光山后,这里便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新集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苏维埃领导下,地主豪绅被打倒了,流氓地痞不见了,共产党给穷人分了田地,穷人有了当家作主的感觉,张体学因此认定了共产党就是穷人救星的道理。不久,他加入了儿童团,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红军,成了红二十五军独立营的一名战士,从此开始了他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追求。
板荡识人,见微知著。一次保管部队经费的经历让同志们了解到了张体学对党的坚贞。那是1932年10月发生的一件事,当时张体学所在的部队被编为红二十八军,部队转战于皖西北一带,张体学被调到军首长身边任警卫员。一天,部队转移时,徐海东军长将全军公款交给张体学,让他背着,并嘱咐他:“决不能丢失,更不能落到敌人手里,人在银元在!”
张体学将几百块银元装进两条军用米袋里,斜挎两肩,绑在身上随军行动。可在接下来的一场战斗中,张体学被冲散了,他摸黑钻进树林,与大部队失联了。两袋银元可是全军的全部财产啊,徐海东在第二天早晨清点人数时,发现张体学不见了,很是着急,立即派人沿原路寻找,但找了两天,无果而终。
张体学这几天也在焦急地寻找部队,他不敢走大路,只能一个人在山林里穿行。渴了,他饮山泉;饿了,摘野果充饥;白天,他赶路;夜里,他靠在树兜旁歇息。他没有动用肩上的一个子儿,他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人在银元在”!他要把这两袋银元一元不少地交还部队。他是党员,这是党对自己的信任,他不能失去这份信任。
第四天黄昏,瘦得两眼沉陷的张体学终于找到了大部队,他向首长交还了那两袋银元,也向党组织交上了自己的那份忠诚。
中原突围期间,作为鄂东独立第二旅政委的张体学,在完成坚守宣化店,掩护主力转移的任务后,又率部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重围,于7月17日在岳西、太湖边境的冶溪河胜利会师。当部队准备东进进入解放区时,独二旅接到中央电报:停止东进,留在大别山区坚持游击战争。
这对于刚刚脱离险境的独二旅广大指战员来说,是个极其严峻的考验。但以张体学为首的独二旅同志不折不扣地执行了中央的决定,在万分艰难中把革命的火种留在了大别山地区。
如果说战争年代的枪林弹雨、生死存亡是考验一个人信念的试金石的话,那么和平年代面对误解冤屈的态度,也同样是考量一个人信念的标尺。文革开始后,张体学被批斗,家被抄,妻子被关进牛棚,几个孩子被寄养在亲戚家,但他仍不忘工作,仍教导身边的人,坚定自己的信念。
他还用这种信念教育下一代。弥留之际,老战友林友先带着儿子漆林去看望他,望着已长大成才的漆林,他语重心长地嘱咐道:“爱党就要真爱,不要和尚念经——一句空话。党要你上战场,你就要敢冲上去和敌人拼刺刀。党要你修水库,你要能带领群众修个人造湖”。
与他共事17年的王任重同志评价他说:“他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一经确定为共产主义献身、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就永不动摇”。这实乃知己之言!
二、襟怀坦荡,勇于任事的担当精神
不少与张体学打交道的人刚开始都以为他脾气急,爱批评人,接触多了,大家都认识到,体学同志襟怀坦荡,是非分明。他敢于管事,不和稀泥,不当老好人,他的批评,都是对工作的严、对同志的爱。
植树造林是他在省长任上特别重视的工作之一,他走到哪里都谈绿化的重要。因此,遇上抓绿化不实的人和事,他就会毫不客气地予以批评。1955年4月,他驱车到荆州调研。看到路旁栽的树有几棵死了,他立马下车,拔起树苗一看,气愤地说:“太可惜了!
”他把这几棵树苗拔起来带到招待所,又叫人找来主管林业的负责同志。他严厉批评道:“栽的么鬼树?轻轻地一拔就起来了。你又不是不懂得,栽树的窝子要挖大点,挖深点,土要压紧点。这苗死成这个样子,就是你没有亲自抓嘛!”
这样的批评,免不了也有批错了、批过火的时候,倘使如此,张体学定会真诚地检讨自己,向对方赔不是。1959年7月,他到黄陂检查工作。当时黄陂有近40天没下雨,干旱严重,心急的他在听时任黄陂县委书记古博汇报时,连连发问,弄得古博一时答不上来。
张体学当着众人的面,把古博狠批了一顿,说了不少过头话。可事后他调查得知,古博在抗旱中很能吃苦,且发动群众、集思广益,采取了不少救灾保产的措施,他这才意识到批错人了。这年冬天,省委召开全省计划工作会议,张体学讲话时的第一句就是向古博赔礼道歉:“你们在下面辛辛苦苦地搞工作,我还官僚主义地批评你,让你受委屈,这像话吗?今天,我是诚心诚意地向你检讨,请你原谅!
”古博听后,眼泪夺眶而出。
张体学功成不居,但工作中一旦出现问题和错误,他却总是第一个担责揽过。1959年冬,湖北各地发生严重饥荒,有的县已饿死了不少人,他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痛心自责。他一方面根据省委的意见,把省里的储备粮飞速运往最需要的地方,一方面以省委的名义给李先念副总理打电话。
这位铮铮铁汉向老领导哭诉道:“请尽快拨一些粮食给我们。天灾人祸,湖北人民在挨饿呀!我做不好工作,给我什么处分都没意见,只求中央支援我们粮食。”几天后,中央给湖北拨来了3亿斤粮食。
1962年1月,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针对“大跃进”给国民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及对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困难,张体学在湖北大组会上带头作了自我批评,逐一检讨了自己的缺点,深刻剖析了产生这些缺点的原因。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文革期间,张体学自身也处在危难之中,但为了保护身边的同志,常常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置个人之安危于不顾。当省委书记王任重被揪斗时,他在湖北省委领导干部会议上表示:“说王任重反对毛主席,根本不是事实。就连一句对毛主席发牢骚的话,我也没听任重讲过。”在逆流横行之时说这些话,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魄力,需要担多大的政治风险啊!
三、坚持真理,惟求实际的严实作风
张体学是位实干家,他坚持真理、讲求实际,善于把中央的政策与湖北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粮食统购统销是中央在建国初期就确定的政策,但购多少,这是关系农民生计的大问题。1953年夏天,张体学到农村调研时,许多农民向他反映,上级定的购粮指标高了,弄得农民吃不饱饭。这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他在1954年3月召开的全省粮食工作会议上坚决强调:粮食统购统销一定要坚持“留口粮、卖余粮”的原则。
强迫农民卖口粮是杀鸡取蛋,必然打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农业生产。任何“斗富农,吓中农,围攻余粮户的强迫命令做法都是错误的”。
“大跃进”运动中,很多地方刮起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仅粮食产量,有些地方一夜之间就上升了几倍,乃至几十倍,报上还连篇累牍地加以宣传。体学对此很反感。他带人到下面实地调查后,发现全系假、大、空,为此他狠批了弄虚作假的某县委书记。
相反,对干实事、说实话的基层干部,张体学则予以充分的表扬。他到浠水县十月大队调研,要大队书记饶兴礼汇报粮食产量,那时候麻城县已出现了亩产“三万六千斤”的高产。饶说:“我亩产目前只有1千多斤,高产试验田也只有2千来斤。”张体学一听,肯定地说:“你没吹,算得个好样儿的”。
张体学讲话、作报告,事先都作调查,所以他讲起话来理直气壮,开门见山,没有套话,废话,绝对不说假话。与他打了多年交道的饶兴礼说,体学说的话,一点“雨”,一点“湿”,没有一点是空的。1961年,省里开人代会,张体学见饶兴礼来了,便问他明天是否有发言。
当得知他明天有发言,县委工作组为他写了稿子后,张体学对他说:“不要它,你咋做,就咋说,大会讲了以后,再整理,先不要秀才代劳”。饶兴礼按照他说的去做了,发言的效果很好。
四、亲民爱民,奉献人民的公仆情怀
张体学出身于贫寒,战争年代又处处受人民的舍命救护,他与人民之间有着鱼水相依的情缘。主政湖北后,他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无时无刻不把人民的冷暖苦痛记挂于心,并为此而宵衣旰食、日夜操劳。
尊重工人农民是他对子女的基本要求。据曾任张体学勤务员的舒少斌回忆,有一次,舒少斌夫妇与张体学一家吃团年饭时,张体学的一个孩子讲了个“乡巴佬上汉口”的笑话。本来很高兴的他听后立马变脸批评说:“不准取笑农民伯伯,要尊敬他们。”说完,他指着饭和菜说:“这是农民伯伯种的。”又指着衣服说:“这是农民伯伯种的棉花纺织出来的。”接着,又讲了农民在战争年代支援革命的故事,孩子们听了都受到了教育。
认真倾听人民群众意见是他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反复告诫。他曾在多种场合强调这一观点。他向第一届省人民大会代表说:“人民政府是代表人民的意志的。因此,各级领导机关必须经常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哪怕只有1%是正确的,我们就吸收1%的正确意见。”
群众的安危冷暖是张体学记挂心头的大事。1958年的一天晚上,水果湖地区狂风大作。张体学想到省委职工宿舍的几栋旧房的安全,夜不能寐。他打电话叫来财办的一位干部,和他一起在那里转了大半夜,直到风停了,天亮了,才离开。1958年,张体学到丹江口水利工地视察。一到工地,他看到许多民工赤脚在冰冷的泥水里挖土,当即让管物资的同志连夜到仓库里找出2000多双深筒胶鞋,送到了民工手中。
革命老区百姓的衣食住行是张体学关注的重点。黄冈贾庙是抗战时期张体学长期战斗的地方,1959年,那里发生了严重的饥荒,群众患病死亡的人不少,仅贾庙公社铁冶管理区洪岗村就非正常死亡100多人。张体学接到老党员漆先庭的来信后,立即带人到贾庙进行调查。
当他见到为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和牺牲的老区人民一个个面黄肌瘦时,不禁潸然泪下!他回省里报告后,省委、省人委立即采取了系列措施帮助老区人民,除拨粮治病,派调查组外,还将新洲县县长梅建明调到贾庙任区委书记。梅建明到职后,贾庙的生产逐渐恢复,群众再也没有饿肚子了。
五、严于律己,大公无私的清廉风范
张体学一生政治上、生活上律己严格。他常说,我们共产党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不要搞旧社会国民党的那一套。他反感搞特殊化,反对迎来送往、前呼后拥的官场作风;每次外出调研,他都是轻车简从,事先多不打招呼。有一年,他从大悟、黄陂取道前往新洲县考察,新洲县的领导闻讯后,立即从县城赶到县界去迎接。张体学见到他们后,将去接他的领导狠狠地批评了一通。
他生活俭朴,外出检查时,吃住只求简单,且一定付足餐宿费用。对用公款摆宴席、讲排场,大吃大喝的行为更是严加斥责,坚决拒绝,他称此为“慷国家的慨,油自己的嘴”。
对自己的家人,张体学同样要求严格,从不用权力为他们谋求任何好处。他家在武昌,夫人林少南被安排到汉口工作,刮风下雨两头跑月票,十几年都如此;长子牢生从学校毕业后,他吩咐组织部门,不要留他在城里,让他到红安高桥去锻炼。1962年精减人员时他失散多年后被找到的弟弟,被他劝回到乡下务农。
张体学的清廉始终如一。弥留之际,他对林少南交待说:我不在了,我们现在的住房应退给机关。搬家时,机关分给我的家具,分给公务员用的家具,都要全部退给机关。这样的话,他对警卫员又讲过一遍。
湖北人民的好省长、我们敬爱的张体学同志离开我们已经42年了,但湖北人民始终想念着他。“斯人虽逝,典范犹存”。张体学同志的精神风范,如时雨,如春风,依然时时在沐浴滋润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