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最幸福婚姻公式 网友:几乎都符合还是离了

2018-05-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男女年龄相差3岁,身高相差12厘米,收入比例1.5:1,和父母保持'一碗汤'的距离--"最近,一组关于最幸福婚姻黄金比例的数据在微博上引发议论.很多相亲族表示很有道理,要按照这个标准来寻找另一半.也有人质疑,如果夫妻的年龄.收入.身高的差别不符合这个标准,难道就注定不幸福?记者采访一些网友,听他们说说自己符合条件的不幸,和不符合条件的幸福.网络热传 五项比例设定"最幸福模式" 12厘米身高差理由:大多数女生有比较强的被保护欲,男伴侣比自己高自然比较有安全感.一般来

“男女年龄相差3岁,身高相差12厘米,收入比例1.5:1,和父母保持‘一碗汤’的距离……”最近,一组关于最幸福婚姻黄金比例的数据在微博上引发议论。很多相亲族表示很有道理,要按照这个标准来寻找另一半。也有人质疑,如果夫妻的年龄、收入、身高的差别不符合这个标准,难道就注定不幸福?记者采访一些网友,听他们说说自己符合条件的不幸,和不符合条件的幸福。

网络热传 五项比例设定“最幸福模式”

12厘米身高差

理由:大多数女生有比较强的被保护欲,男伴侣比自己高自然比较有安全感。一般来说,如果差距在10厘米以上,视觉效果就比较明显,女生的娇小和男生的强大可以显现出来。12厘米的男女身高差,无论牵手、拥抱、接吻,都是最和谐差度。男生太矮,女孩会觉得平淡,太高又难以企及。

1.5倍月薪差

理由:受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影响,男人的经济责任似乎更大些。妻子对丈夫既有经济上的期盼,但也不愿给丈夫太大的压力。“1.5倍”,不多不少恰到好处。有调查显示,丈夫的薪酬是妻子的1.5倍时,这个家就能运转自如。

3岁年龄差

理由:大部分女生比男生早熟,两个人要和平相处,心理年龄要相似,当女生还上大学时,男生已经开始工作; 等到女生毕业,男方已经相当稳定,成家顺理成章。两三岁的差距,基本保证了男女在心理成熟度上的匹配。

“一碗汤”的距离

理由:现在不少年轻人在注重生活质量的同时更自我,不愿意委屈自己,对责任也有所担当。年轻夫妻不愿与长辈同住的人很多,但父母有事也应该照应。这个距离的意思,就是儿女煲一碗汤,给父母送去时还能趁热喝。

半勺糖的隐私

理由:要留一点空间,彼此才能呼吸。夫妻关系虽然亲密,也要“有间”。这样,既保持自我的独立,也可以保持对爱人的欣赏。

网友观点 有点道理,但不能教条

只符合一条 但过得很好

“除了第一条,其他都不符合,但是我们过得也很好。”网友“小人鱼”是南京某机关的公务员,她认为“幸福感是来自内心的,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她和老公是大学同学,老公在一家私立学校当老师,是个典型的居家男、经济适用男。

“他不一定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不一定能挣多少钱,但是让人觉得很温暖。我从认识他到现在,他一直经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家什么好吃的都是先让着女人和小孩的。我们相识以来11年,孩子已经两岁了。同学聚会的时候,看看别的同学都渐渐地工作小有成就,我也会有失落感啊。”小人鱼说,但是回头看看这么多年走过的路,就会平衡。“人生不过如此,幸福就是那些小小的温暖。”

几乎都符合 但还是离了

“我和前夫就符合这个条件。”网友“琪琪”告诉记者,前夫是一家国企的中层,高175CM,80年的,年收入20万左右,自己在外企,年收入10万出头,高162CM,83年的。当初两人相亲认识,互相都感觉条件比较般配。在一起的时候,可以说,满足了上面绝大部分的标准,是众人眼中天生一对的典型。

然而就是这样一对“契合度颇高”的男女,结婚不到一年就“触礁”了。双方家庭条件都很优越,可以说门当户对,但可能正是因为如此,遇到问题,谁都不愿意让步。“从装修房子,到订婚纱照,再到办婚礼,就处处吵架,不能有一点包容。”婚后,两人也因为生活中许多小事积累的矛盾不断,无法调和之下,最终不得不分开。

有点道理 但不能教条

看到这则“幸福标准”网友紫苏娜娜表示:“以上条件我都不符合,但我们即将跨入第十年的婚姻!”网友“善良的堵渲枫”跟帖称:“看看咱们的父母有多少能符合这些条件?不一样挺幸福吗?有一定道理,但不能教条。”对于这种说法中的一些条款,不少网友都认为,“黄金比例”有一定参考意义,起码看着就觉得男女双方般配、和谐,特别是收入比,能让家庭比较稳定,但按图索骥就没有意思了。

“一碗汤的距离,我觉得非常有道理,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跟父母住得很近,但又不住在一起。”网友“JESS”告诉记者,自己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深深感到两代人的代沟和差异无法逾越,也因此产生了很多矛盾。

“最后一个说的特别好,两个人在一起过了那个亲密无间的时刻后,一定是要有属于彼此的自由空间的,这样才能长久。”网友“涛涛”评论。还有人称“套用到自己身上作比较,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内心对自己是否幸福的不确定感。”专家表示,与其去参照数据寻找自己是否幸福的“证据”,不如从自身入手努力去创造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