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才芳军衔低 詹才芳将军在解放战争中
开国中将詹才芳(1907——1992),出生在湖北黄安高桥区黑石咀村, 1927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从黄麻起义军、鄂东军、工农革命军第7军、红11军、红1军、红4军到红四方面军的发展脉络中,詹才芳一直战斗在红四方面军的各个历史时期,是典型的“红四方面军出身”。
在红军时期,他担任过红30团政委(团长王树声)、红10师政委(师长王宏坤)、红九军政委(副军长许世友),是徐向前的得力爱将;抗日战场上,他担任过晋察冀军区三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黄永胜,政委王平)、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萧克),是聂荣臻的得力爱将;解放战争中,他担任过冀东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46军军长,是林彪的得力战将。
詹才芳逝世后,党中央在讣告中有这样的评价:“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和湘西剿匪斗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卓著的功勋。
”詹才芳军旅生涯的最辉煌,是在解放战争中书写的;这一时期的詹才芳,频频受到毛泽东关注,在开国中将中是极少有的! 一、“詹才芳在绥中破路已见大效,望你们重视破路,看作战胜敌人的重要方法。
” 1945年8月,在美国投掷两颗原子弹、苏联红军席卷中国东北的情况下,日本军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根据国际国内战略形势,党中央确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从各解放区抽调大批主力部队昼夜兼程急进东北,组织了东北人民自治军,阻击国民党军在美国支持下武力接收东北。10月31日,李运昌致电中央军委告急: 前接军委电,令我回冀东组建野战军。
因又接彭真电,令我留锦州主持交涉车辆,运输干部,整编部队,指挥作战,故一时未能抽身回冀东。现在美蒋军已在秦皇岛登陆万余,昨与我山海关一部冲突,有向东北前进之势。
……刻已请詹才芳先着手组建野战军,配合山海关作战。此役关系重大,须全力打退、消灭顽军。 就在国共两军在山海关大打出手之际,时任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员的詹才芳受李运昌委托,在冀东加紧组建野战军已非一日,在迅速配合山海关作战的同时,还担负起中央军委和进军东北部队的通讯桥梁,这在毛泽东于11月1日给李运昌并告彭真的电示中有充分反映: ……坚决歼灭北进之敌,不要回冀东。
詹才芳编成之野战军及在山海关、锦州地区之一切军队及地方工作统归你指挥……(二)杨国夫师据詹电已到山海关,山东刘其人师前令其去古北口,现令其改开山海关、锦州(请要詹才芳速通知)。
黄克诚三万五千现到冀中,十日可到玉田,请令詹才芳催其速进。 为保证各解放区派往东北的大批部队和干部开赴东北,晋察冀军区当时布置了两条交通线,一条是经冀中、冀东到东北;一条是由张家口、古北口、承德到东北。
1945年11月,为控制冀东交通要道,中央军委宣布成立冀东军区冀东军区,即冀热辽军区的下属军分区。
,任命詹才芳为军区司令员,军区部队统称为“詹才芳纵队”,属晋察冀第二野战军(司令员萧克,政委罗瑞卿)序列,奉命率领军区部队镇守北进大动脉,并充当“拦路虎”——阻击国民党军挺进东北;对于另一条交通大动脉承德,詹才芳也两番参加,是为著名的承德保卫战。
1946年1月10日,国共两党正式公布“停止国内冲突”协定,国内和平似乎在望。但是,蒋介石并无和平诚意,他一面签订停战协定,一面继续密令国民党军队在停战令生效前,抢占战略要点。
当时,热河省是国民党军争夺的重点地区之一,省会承德更是志在必得。2月上旬,国民党军大兵压境,在承德东面形成多路进攻的态势。他们以四个师兵力,从平泉城分数路向承德进攻,冀热辽军民遂展开了保卫承德的英勇作战。
在北面、东面,杨(得志)苏(振华)纵队迅速击退了从平泉县城以北黄土梁子和沿承(德)平(泉)公路向承德进攻之敌;在东南面,詹才芳统一指挥冀东、冀晋、热辽三个纵队的主力,在平泉县城以南饽罗树地区给敌以严重打击。
这是承德保卫战的第一阶段。 蒋介石索性撕开脸皮开战,到4月底国内已出现了“关内小打,关外大打”的局面。
5月,为策应东北作战,牵制热河敌人东调,晋察冀第二野战军决定发动赤(峰)叶(柏寿)战役。经一周作战,晋察冀部队控制了赤峰至叶柏寿间铁路130公里,使热河东部铁路、公路交通完全瘫痪。期间,“詹才芳部在辽西也先后占领小松龄、沙河、石河桥及高岭等车站和据点,炸毁北宁路山海关至锦州段大部桥梁,迟滞了国民党军及其军火物资的调运。
”这是承德保卫战的第二阶段。 詹才芳参与血战的保卫承德,“使我们控制着联结华北与东北的交通枢纽,保证了大批部队和干部顺利进入东北。
其中从延安派往东北的1万多部队和干部,以及其他一些战略区去东北的干部,都是经承德到东北的。
同时还完成了从东北调往关内的武器装备的转送任务。” 詹才芳在赤叶战役中的破路行动,引起最高统帅毛泽东的注意,他于1946年4月12日致电中共中央东北局及林彪,郑重要求:在东北作战,“以集中力量歼灭敌人为主,不以固守城市为主,并须统筹全局,作长期打算。
”并介绍了詹才芳部的作战经验,“詹才芳在绥中破路已见大效,望你们重视破路,看作战胜敌人的重要方法。” 二、“詹才芳纵队应扩展其破路范围至兴城、锦州线,并应注意该地区群众工作及组织地方游击队。
” 詹才芳纵队在山海关至锦州段铁路上的破路活动,大大刺激了国民党军的神经,对东北我军的作战起到了战略奇兵的作用。
这一点,统帅毛泽东心知肚明,常在关键时刻要詹才芳在榆锦线上捅上一刀。 1946年5月3日,毛泽东致电正组织本溪保卫战的东北民主联军南满军区政委萧华,要求萧部“鼓励士气,争取胜利。
”他对萧华寄予厚望:“在进行防御时,应学习四平范例,以少对多,死守不退。只要你们能在本溪地区坚守十天至半月时间,敌之锐气必受挫折,我之胜利就有希望。”为给萧华鼓劲,他特别告知:“我詹才芳率两个旅在榆锦线大破路协助你们。
”当日,他即致电冀热辽军区政委程子华、军区司令员萧克并转詹才芳: 詹三十日电悉。破路又有成绩,甚为欣慰。
东北正在大战,五六两月将是重要关键,务望鼓励士气,继续不断破毁锦榆段。为着将破路范围扩展至兴城、锦县起见,请考虑从两个旅中抽出一部向北发展,多带地方工作人员,将兴城、锦县铁路线以西,朝阳、凌源铁路线以东地区广大群众发动起来,并组织游击队,建立巩固根据地。
该地区目前情形如何,望詹电告。 毛泽东一声令下,詹才芳立即带领纵队出击榆锦线,并组织游击队,着手建立巩固根据地;同时,他对这一地区的敌情、社情、我情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呈递了调查报告,得到了毛泽东的赞扬。
还是5月3日,毛泽东又致电正在组织热河战役的聂荣臻等,就战役组织提出六点意见,其中有:“(四)詹才芳部集中于破毁锦榆路。
” 5月6日,毛泽东又就热河战役组织致电中共中央冀热辽分局,提出三点意见,其中重申出击兴城等地: (三)“詹才芳纵队应扩展其破路范围至兴城、锦州线,并应注意该地区群众工作及组织地方游击队。
” 就在詹才芳纵队迅速展开之时,毛泽东于5月13日又让萧克、程子华转来电示,第三次要求出击兴城等地: 确息,驻锦西之八十九师正向朝阳、凌源开进,锦西空虚。
望速 派得力部队(例如一个旅)向锦西前进,相机占领,并向锦州、兴城之线破毁铁道,发动民众,策应各方作战。
短短10天之内,毛泽东如此密集地要求一个军分区领导人如何具体行动,这是人民军队战史上罕见的,也说明了詹才芳纵队在当时当地行动对战局的重要影响。
詹才芳纵队在锦州等地的积极行动,配合兄弟部队牵制了相当数量的国民党军,有力地配合了东北我军的作战。
1946年5月15日,毛泽东致电林彪、彭真,明确言及: 热河方面及詹才芳纵队正在积极动作,可能将九十三军大部吸引于锦州地区(该军一个师守备绥中,其余两师大约月底可到锦州)。
还是在5月15日,毛泽东致电萧克、程子华,又明确言及: (一)东北战局异常紧急,务望萧程指挥热河各部积极动作,尽量歼灭顽军有生力量及彻底破毁铁路。
(二)至作战第二阶段时,……东出阜新、义县地区举行袭击,吸引九十三军(云南军,其主力目前正在葫芦岛登陆)。
(三)詹纵队主力速向锦西、锦州地区推进,广泛破击北宁路吸引九十三军。是为至要。 三、“你们作战方针应着重歼灭敌有生力量,然后敌占各据点自然容易为我收复。为实行此方针,应采取围城打援办法。
” 詹才芳等在冀热辽的艰苦斗争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肯定,也及时得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正确的战略指导。 1946年8月22日,彭德怀代表中央军委起草了给程子华、李运昌、詹才芳等的指示电,高瞻远瞩地指出: 一、在国民党军大兴进攻,热(河)东、冀东即将转入敌后的情况下,在党政军民中,必须深入普遍进行政治动员,使之在精神上有所准备:说明全国有利于人民的形势;说明以灵活打击与消灭敌人为主,不以一城一路之得失为主;……二、加强地方武装,在热东、冀东今天是特别重要的。
……经验证明,广大群众的民兵战,如没有县区基干队为骨干,民兵起不到应有作用;同时没有民兵就不能很好地团结群众,打击敌探,镇压反动,封锁消息,进行空室清野,更不能进行普遍的地雷战,疲困与分散敌人。
三、在和平环境中的大后方机关与集中起来的物资,应立即分散,尽量抽调干部到村、区、县去,加强与群众直接联系与具体领导。
1946年9月25日,毛泽东致电聂荣臻等并明确要求转告詹才芳:以陈赓纵队痛歼胡宗南部第一旅为例,“只要指挥上既灵活又勇敢,敌人进攻是能够打破的。
望通知全军鼓励士气。” 10月24日,毛泽东专门致电对敌据点进行强攻的詹才芳等: 你们作战方针应着重歼灭敌有生力量,然后敌占各据点自然容易为我收复。
为实行此方针,应采取围城打援办法。围城之目的不在得城,而在打援。集中七八倍于敌之兵力(例如集中四五个团打敌援兵一个至二个营),每次事前均应有充分准备,不浪打,打则必胜。
打时须用包围迂回,以期尽歼。此点对干部应作深刻教育。 根据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詹才芳组织扩大地方武装坚持斗争,在榆锦线上频频出击,屡建奇功。
从1946年9月至1947年6月,冀东军民共歼敌2.5万,配合了我军华北战场和东北战场的作战,收复了敌占我冀东的所有城镇,詹才芳为冀东人民解放立下战功。谈起解放战争时期与中央军委的函电往来,詹才芳由衷地说过:“没有党中央、毛主席的运筹帷幄,我们这些人搞不出什么!
” 1947年8月,詹才芳调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九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了东北解放战场的秋冬两季攻势作战,大力配合了东北民主联军主力的作战。
至1948年2月,詹才芳率领九纵在冬季攻势中五战五捷,夺取杨家杖子,攻克朝阳、北镇、沟帮子、辽中、台安等城镇,先后歼灭国民党第49军、第92军的主力部队达2万余人,受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嘉奖。
1948年1月 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野战军,并开展了全军性的春夏两季大练兵,准备东北大决战。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了。
到29日,九纵与兄弟部队一齐下手,切断了辽西走廊,将锦州、义县之敌分割包围,并先后攻克河北昌黎、北戴河和辽宁绥中、兴城。总的说,战事进展比较顺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9月25日,东北野战军总部得悉敌人正从沈阳空运第49军增援锦州,乃命令八纵用炮火监视锦州机场。
26日,八纵报告:锦州有两个机场,东郊机场已几年未用,西郊机场正在使用,请示应封锁哪一个机场。由于八纵延误了时间,总部改派九纵封锁机场。
詹才芳闻命而动,两天后九纵一个炮营用炮火轰击西郊机场,击毁敌机五架,终于迫使敌人停止空运部队到锦州。9月30日,欣悉詹才芳又立殊功的毛泽东致电林彪等:“歼敌两万,毁机五架,甚慰。望传令嘉奖。”在电报中,毛泽东同时也批评了延误两天封锁机场的部队,指出:“大军作战,军令应加严。
”“歼敌两万”,九纵有份;“毁机五架”,九纵单干!一时间,詹才芳和第九纵队风头无双。 10月14日,总攻锦州的战斗打响,九纵一马当先攻入城内,并俘虏了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官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第6兵团中将司令官卢浚泉等高级将领,共歼敌2万余。
这时,詹才芳又接东北野战军总部急电:率部火速赶往营口断敌海上逃路!
经11天强行军,九纵徒涉阳河、辽河、太子河等地带,包围了营口。因敌人距营口近,又是摩托化行军,詹才芳等不及兄弟部队赶到,就指挥九纵勇猛攻歼,歼敌第52军1.8万余人,缴获大炮88门,汽车66辆,枪支10000多枝。
九纵在辽沈战役中的不凡表现,受到东北野战军总部和中央军委的嘉奖表扬。 四、“军长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打草鞋的方法,而是红军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啊!
” 1948年12月上旬,辽沈战役刚结束,东北野战军百万大军从长城各口开赴平津前线。作为攻天津之南突击集团,詹才芳指挥九纵经过激战,突破津南敌之坚强设防,在巷战中突入市中心耀华中学,与东西突击集团会合,俘虏敌北宁路司令兼天津市长杜建时及白英杰等将领,共歼敌2.
6万,东北野战军首长林彪、罗荣桓甚表满意。 打下天津后,九纵驻扎河北霸县休整,学习毛泽东主席撰写的《将革命进行到底》。
霸县离北京很近,詹才芳听说自己求学时的老师董必武已经抵达北京,就利用作战间隙写了一封信向董老表示问候。不久,收到了董老的回信。
在6、7页信纸上,董老鼓励詹才芳要乘胜前进,不给敌人喘息机会,彻底解放全中国。信上还说:部队一定要认真总结经验,把战斗力提得高高的。过去我们长征,从南打到北,部队有些要解决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现在,你们又要从北打到南,也会出现很多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要认真解决,为南下做好思想上和物质上的准备。
董老在信中还特别提醒詹才芳说:要好好学习、贯彻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精神。
现在中国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转到城市,要学会管理城市,学会搞经济建设;南下部队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工作要适应新解放区的特点,注意遵守城市政策、外交政策、遵守群众纪律等等。
詹才芳看完信后,心潮澎湃:“董老的这些教导是多么重要、多么及时啊!在革命形势大转变的时刻,他又一次谆谆教导我要认清形势,适应新形势,走在革命队伍的前列。
” 1949年春天,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九纵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詹才芳担任军长。当年4月,詹才芳奉令率部南下解放中南、华南,途经华北、中原,再经武汉渡江和3个月急行军;8月,第46军的159师进驻岳阳,138师警备长沙,军部率136师、137师南下参加衡(阳)宝(庆)战役,然后渡湘江消灭固守之敌,解放了衡阳市,参加了对白崇禧主力的歼灭战斗,均圆满完成任务。
期间,第46军独自解放衡阳、衡山等11座县城,歼敌4.7万余人,俘敌将军14名。随即,詹才芳奉令在湘南剿匪,又协助湘西剿匪,军部驻衡阳,担任支援向西南大进军任务。第46军南下,战果累累,詹才芳更是功不可没。
第46军南下作战战果辉煌,这是詹才芳坚强领导的结果。第四野战军南下作战时,萧克担任野战军参谋长,他在回忆录中有过生动的描述:“从客观上讲,部队从北方到南方,不服水土,不熟悉水网稻田地区和山地作战,加之天气炎热,蚊叮虫咬,生病的多,一般连队发病率占四分之一,严重者达四分之三,非战斗减员大,严重地影响了战斗力。
不仅如此,部队成员,大都是东北和华北籍,到南方后,衣食住行均不习惯,吃不惯大米,而面食又不够,也影响了部队的精力和情绪。
这些都是我们事前没有充分估计到的。更没有料到的是牲口也不习惯南方生活。马不吃或不大吃稻谷和稻草,一吃就拉稀,体力不支,车炮也拉不动了。
从湘潭到衡阳大道两侧,仅特种纵队的炮兵,有二、三千匹马在休息。”“四野的高级指挥员,大部分是南方人,长征到北方才十多年,便忽略以至忘记了南方的气候和生活特点。对北方和久居北方的人马到南方后的生活习惯,没有注意,耽误了前进的日程。
”詹才芳是湖北人,到北方多年,已经不习惯南方的气候和生活特点;九纵的情况正如萧克回忆录中所说的。怎么办?经詹才芳等指战员建议,“报经中央军委批准,决定自8月1日起,除48军在江西发动赣西南战役之外,全军转入休整。
在休整期间,发动干部战士总结经验教训,进行适应性战术训练;还广泛开展以治病、防病、增强体质为中心内容的‘兵强马壮’运动,以利于部队继续行军作战。
……部队穿布鞋,不适应多雨的季节,我们就要求干部包括高级干部就地取材,教部队打草鞋。这种手艺,红军干部大都会,到部队一示范,战士们很快也会了。我曾致电驻莱阳之46军军长詹才芳,驻沅陵之47军军长曹里怀,要他们开办打草鞋训练班,老兵当教员。
这样,就解决了一部分部队(主要是46军和47军)鞋子不足的问题。”回忆这段往事,不苟言笑的詹才芳曾经幽默地说过:“南下作战,严格意义上讲没有什么大战。像毛泽东说的,‘传檄而定’!
我只做了一件事,教战士打草鞋!”但是,当年的老战士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幕,他们说:“军长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打草鞋的方法,而是红军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啊!”(转自《文史资料》总第九十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