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办好本科教育是大学之本

2017-09-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教育部直属高校咨询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发言论点摘登 办好本科教育是大学之本  ■武汉大学校长 刘经南 近十年来,我国一批研究型大学正在努力

——教育部直属高校咨询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发言论点摘登 办好本科教育是大学之本  ■武汉大学校长 刘经南 近十年来,我国一批研究型大学正在努力创建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或世界一流大学。当前,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制定本科教育的质量战略,积极探索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发展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研究和创新为基本特征,一流的本科教育应成为立校之本。综观世界一流大学的成长,没有一所大学不是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的。

上世纪末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中出现了变革本科教育的浪潮,目的就是加强本科教育,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大学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本科教育之所以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处于基础性的重要地位,是因为本科教育是学科发展的基础,不仅为学科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如大批学者、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而且学者们往往通过本科教学综合化、系统化讲授,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

本科教育是大学经济生命的“血液”,决定着大学的经济生活,我国重点大学从政府获得的办学经费中主要一块就是本科教育。

  本科教育质量是形成“名校”品牌的第一要素,公众是通过本科教育直接认识大学的。一流的本科教育是建设一流研究生院,培养高素质、具有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的硕士、博士人才的基础条件。

只有本科阶段受过良好的熏陶和训练,到了研究生阶段才能脱颖而出。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武汉大学在四校合并后经过三次教育思想大讨论,确立了全力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的奋斗目标,在员工中牢固树立起以学生为本、本科教育为本的共识,使学校在发展中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

  世界一流本科教育的质量观与质量战略  武汉大学从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的奋斗目标出发,教育质量观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厚积薄发。

第二是重视创新性。第三是参与国际竞争的眼光。  基于以上认识,武汉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四个基本要求,即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创造、创新、创业的精神和能力;全球视野。

四个方面综合起来形成两种能力:自主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其中,把自主创新力作为人才质量的核心要素,把国际竞争力作为人才质量的检验标准。

  武汉大学在宏观战略上采取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在规模上从“快速发展”转变为“适度超前发展”,注重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四者协调发展,在不少高校规模持续扩张的形势下,坚定地将本科生招生人数从合校之初的11300多人逐步减少并稳定在7500人左右,把发展重点切实放在质量提升上。

二是在战略布局上确保本科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充分利用学科综合优势、科研资源和开放环境打造高质量本科教育,使本科生享受到研究型大学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是在管理服务上形成全校为本科教育服务的办学局面,努力营造领导重视教学、教师倾心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的办学氛围。

  本科教育发展思路与质量控制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武汉大学坚持走精英教育之路,致力于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创造教育在于营造适宜产生创意的教学情境,通过开展各种创造性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开发人人都具有的潜在创造力。

创新教育是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和改良,在教育理论、教育体制、教学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实施反映时代精神的新型教育。

创业教育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的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建功立业。三者的共性在于给学生以“创”的精神,启迪学生“创”的思维、意志和品质,培养学生“创”的学识和能力。  以“三创”教育为核心,学校积极探索具有研究型大学特点的本科教育。

一是努力建设以通识为基础的培养模式,利用武大学科综合优势培养基础扎实、博学多才的本科生,使他们获取持续发展和厚积薄发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和多视界思维模式的创新人才。

二是努力建设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与科研互动,促进教师与学生互动,提倡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式。

三是努力建设以能力为取向的实践模式,通过加强实践教育和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三创”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是努力建设以人格为核心的育人模式,重视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

结合以上四个方面,学校积极探索以基地班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以双学位班培养复合人才,以试验班培养特色人才,以中外合作班培养具有国际经历的人才的人才培养新路子。  为实现本科教育发展目标,武汉大学质量控制上坚持全面质量管理,对教学输入、教学过程、教学输出等各个环节进行多角度、多渠道的全程质量监控,努力构建科学的、系统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此,学校努力构建有效的教学奖惩机制、长效的教学督导机制、实效的考核组织机制、高效的教学反馈机制。

对于教学督导机制,学校实施多主体的教学质量评价和全程性质量监控。为此,学校努力推动教学质量监控的“三个转变”,即从教师教学质量的单一主体评价向多元主体评价转变,从单因素的课程质量控制向多因素的教学质量综合控制转变,从封闭、静止的管理向以校园网为载体的开放、动态监控转变。

  本科教育历史传承与管理特色  积百来年本科教育管理经验,武汉大学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办学传统和本科教育管理特色。

  学校在本科教学中努力构建宽口径基础课程平台,实行按大类打通培养,加大选修课程比重,特别是新兴课程和交叉课程的比重,增设学科前沿性课程、工程设计课程、研究型课程和创业型课程,精心设计通识课程建设方案。

学校注重主讲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原则上每学期至少应为本科生开设一门课程,教师在聘期考核中实行“教学一票否决制”,同时积极构建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和用人机制,引导教师正确协调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

学校还大力倡导教学方法改革,倡导创新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以考试制度改革推动教学方法手段创新。

  根据教育质量控制的相对性、开放性、动态性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多样性、个性特点,武汉大学在质量管理上逐步形成了既规范要求、又自由开放的教学管理特色,这主要体现在武汉大学对教学管理制度不断改革创新上。

学校早在1978年就开始全面推行学分制,并以学分制为主线推动教学改革,逐步推行选修制、本科生导师制、学分绩点制、插班生制、提前毕业或提前读研制、国内外高校学分互认制等。

合校以来,一方面学校对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进一步增加学分制培养方案中选修课的学分,扩大学生根据兴趣选课的范围;使本科学习年限更加弹性化,允许学生中途休学创业;进一步明确本科生导师的责权利;开设主辅修双休日班。

另一方面,学校又建立了专业改选制和按大类招生制,进一步扩大了学生对专业的选择面和自由度;建立了创新学分制,鼓励学生开展课余科研和创新活动。这些创新性教学制度,使学生在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和学习进度等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权,有力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