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的诗 屈大均两首诗赏析
题曰《花前》,乃截取诗中二字为题,类似于义山集中的“无题”诗。况周颐《蕙风词话》中称翁山词“哀感顽艳”,这“哀感顽艳”四字,正可移来概括这首七绝的风格。
诗中刻画了一位幽旷凄绝的女子形象:她小立于花前,人面花容,交互掩映。花影人影,两相徘徊。她是那样的孤绝,与她为伴的,只有多情的夜风,“风解吹裙百褶开”一句,写得极为顽艳,极为悲抑。“解”,是懂得的意思。夜风尚且懂得欣赏她的美,轻轻地吹拂着她的百褶衣裙,而心上的人儿却反而不如夜风。诗中虽未着一“怨”字,而幽怨之情,已溢于言外了。
“已有泪光同白露,不须明月上衣来。”这两句措语奇特,含义深远。由于幽怨之极,不觉潸然泪下,闪闪的泪光与莹莹的白露沾湿了她的衣裳,衣上既然有了“泪光同白露”,当然也就有了“不须明月上衣来”了。本来,前面已说“影徘徊”,可见有月,有月而言“不须明月”,看似无理,实则与太白“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之句一样,都是“无理而妙”。
前人诗中,写到白露,每每连及明月,以渲染一种悠囧之情、怨旷之情。李太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李至刚“为爱低头弄明月,不知寒露侵衣多”(《赵子固水仙》),可证。翁山此诗,既承继了前人的传统,又有所突破,用“已有”、“不须”等词语互为推挽,造成一种拗折的语势,从而使这位女子的幽怨之情更为突出。
“不须明月上衣来”,意蕴深沉,耐人寻味。表面看来,是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意,言愁与明月俱在,难以消除;实际上还有更深一层的含意:我内心已晶莹如白露,何劳明月相照?所谓“内心修美,何瑕外求”,是也。
翁山论诗,有“所言不过男女,而忠君爱国之思溢于言外”(《无题百咏序》)之说,因此,此诗的主旨很可能就是作者“忠君爱国之思”的体现。倘如此理解,则诗中那位女子,或许就是作者的化身,其萦心牵念者,也许就是业已覆亡的明王室。当然,此诗也可能只是作者一时兴到之作,是代宫体,而非比兴寄托。孟子云:“诗无达诂”,此之谓也。(熊盛元)
泷中(十一首选一) 屈大均
舟随瀑布天边落,白浪如山倒翠微。
巨石有时亦却立,白鹭欲下复惊飞。
《泷中》是一组诗,共十一首,这是其中的一首。诗前原有小序云:“泷在乐昌县(今广东省)北,凡有六:曰穿腰泷,曰梅泷,曰寒泷,曰金泷,曰白茫泷,曰垂泷。”泷(lóng),湍急的河流。
此诗写的是垂泷,笔力雄放而不失暇豫,声调拗折而又朗朗上口,奇情壮采,别饶姿致。诗的首句写泷中水位之高;轻舟随着瀑布冲下,好像是从天边坠落,真使人目骇心惊。次句写泷中水势之猛:白浪汹涌,攒立如山,这是何等之壮观!
李太白“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之句,庶几近之。但太白笔下的横江,壮则壮矣,终觉少了些妩媚,使人觉得有些单调。翁山此句中的“倒翠微”三字,弥补了这一缺陷,使壮美之中,平添一种媚态,“翠微”,指轻淡青葱的山色。翠微倒影泷中,随着浪花一起飞溅,攒集,白浪之中,点缀着青葱之色,这是何等之绚丽!
前两句已经把泷中瀑布的气势与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倘若再作正面描绘,就未免词费了。屈翁山深明此理,于是调转笔锋,从侧面去烘托,先写泷中的巨石,说它“有时亦却立”。“却”者,倒退也。巨石有时竟会倒退几步才立住,可见水流之湍急,这种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瀑布的力量之大,最后写白鹭,说它“欲下复惊飞”。
诗中着一“惊”字,则瀑布之迅猛湍急可知,这两句在声律上怒拗劲折:“巨石”句中只有“时”字一个平声,其他六个仄声字中又用了四个入声字(“石”、“亦”、“却”、“立”),音节的急促与瀑布的深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白鹭”句前五个字连用仄声,把白鹭欲下未下的刹那间的神态表现出来,然后再接以“惊飞”这两个平声字,迅急的动作却用舒缓的音节来表现,使人在绵邈深长的咏叹中回味无穷。
此诗在词语的锤炼上也极见工力,比如第二句中的“倒”字,就用得很妙。“倒”者,崩倒也。从字面上看,此处是指白浪攒成的山峰“倒”于翠微之中,但也可理解为青翠的山峰“倒”在湍急的泷中。黄山谷诗云:“银山堆里看青山”。
此句中的“白浪如山”即山谷所谓“银山”;“翠微”亦即山谷诗中的“青山”。黄山谷所描绘的,是在波浪之中看岸上的青山,而屈翁山此句,则是融银山与青山于一体:青翠的山峰倒映在泷中,泷中的波浪掀涌成山,随即又崩倒坠落在泷中,所崩倒的,究竟是“银山”,还是“青山”,已浑然莫辨矣。(熊盛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