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明地产 西北某基地研究员陈德明的靶场人生
西北某基地研究员陈德明的靶场人生(2)_人物志_光明网
靶场试验,科研团队,导弹,大漠
人物志
“人多会遇到不幸,但不能丢了不屈”
醉心于科研攻关,陈德明经常工作到深夜,忘记回家的时间。李玉建摄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陈德明的童年,似乎在细致入微地诠释着《孟子·告天下》中的这句名言。
1967年7月15日,陈德明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市一户普通农家。或许是因为之前的两个孩子都夭折了,陈德明的降生给这个农家小院带来了久违的欢声笑语。然而,幸福竟如此短暂,短暂得令人难以接受,甚至有些残忍:1968年深秋的一天,正在田里干活的母亲突然发病离世。
15个月大就没了娘,这让陈德明在童年记忆里寻不到母亲半点儿影子,唯有爷爷、奶奶、爸爸和叔叔。即便这样,这些记忆也是少之又少:6岁那年,奶奶走了,刚满7岁时爷爷突发脑淤血,只留下了句“我再也照顾不了你了”,就永远闭上了眼睛。
没了妈,又没了爷爷、奶奶,陈德明只剩下父亲和叔叔两个至亲。这样的日子过了不到千日,一位陌生女性走进了父亲的生活。父亲再婚后,去了离老家不远的地方。刚满10岁的陈德明比同龄孩子更懂事些,他明白,尽管父亲是自己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但还是没跟父亲走,而是留了下来和叔叔一起生活。
叔叔体弱多病,但有一双灵巧的手,常用竹条编些菜篮、簸箕等生活用具贴补生活。严霜单打独根草。陈德明上初二时,与他相依为命的叔叔也病倒了,而且再没有起来……
此时,尝尽命运苦涩、品学兼优的陈德明面临辍学。老师们心疼了,向学校申请让他住进空闲的教师宿舍,父亲更是说:“砸锅卖铁我也供你。”但是,父亲最终没能兑现自己的承诺。就在叔叔离世仅5个月,他就撒手人寰,只留给陈德明200元钱。
父亲的去世,几近击垮陈德明。放学后去哪里?吃什么?这些基本生活问题,却极其残酷地横在了14岁的陈德明的人生路上。他再也无法继续安心坐在课堂听课,变得沉默、恍惚,甚至绝望。
时日不久,陈德明辍学了,来到一个远房伯父的家里。伯父家的堂兄是个木匠,靠手艺养家。陈德明听从伯父的建议,把自己的未来暂时寄托在当木匠上。拉锯、刨平……没过多久,陈德明感觉自己不是做木匠的料,他想继续读书。
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甚至会遇到诸多不幸,但不能丢了不屈。父亲离世近1年后,陈德明第一次冷静下来筹划自己的未来:先回学校念完初中,再到距离家2个小时路程的中学读高中,这样花销就不会太大,就可以支撑到考上大学。
于是,陈德明敲开了姑姑家的门,跟亲戚商量自己的读书计划。上世纪80年代,考大学是名副其实的万人过独木桥。亲戚们觉得,考大学几乎是幻想,顶多初中毕业考个中专。到底该怎么办?陈德明很纠结。无奈,他来到姥姥家,想听听姥姥的意见,也正好看看她。母亲去世时,姥姥哭瞎了双眼。
在姥姥家,陈德明辍学以来第一次见到了小姨。这是他那段时间遇到的最好消息。小姨是一所学校的老师,听说陈德明辍学就一直在找他,希望他继续读书。见到又黑又瘦的陈德明,小姨难以抑制自己的眼泪,把他紧紧搂在怀里,看了又看,亲了又亲。
1年后,陈德明以优异成绩考入当地最好的中学——常德一中,也是班里唯一一名考上这所中学的学生。在当地,能到常德一中,就意味着离大学只有一步之遥。高中是考上了,学费和生活费从哪儿出?陈德明又一次犯了难。为了让陈德明顺利完成学业,学校老师曾找过民政部门,希望能够得到资助。
也许是那时考大学太难,亦或是人们对贫困学生还不像今天这么重视,总之,这件事没能成行。就在这时,陈德明做了一个连成年人都要思虑再三才能做的决定:变卖包括房子在内的所有家当。目的只有一个:供自己完成学业。
1986年7月,当陈德明接到国防科技大学航天动力学与飞行试验专业录取通知书时,除了课本、几件旧衣服和一床被褥,已别无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