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戎生为什么升不上去 粟戎生忆父亲粟裕提问:为什么军队不叫国防军
核心提示:在父亲的小屋里,墙上始终挂着台湾省地图,直到他去世。
我们家曾住过一位烈士的孩子,从军校毕业后回家,我父亲问他一个问题:"为什么到现在我们的军队还叫‘解放军’而不叫‘国防军’?"他思考了一会儿,答道:"因为台湾还没有解放。"父亲高兴地说"你可以从军校毕业了。"
直到现在,我也成一个老军人了,祖国还没有统一,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块"心病"。
1949年9月,粟裕、楚青和儿子粟戎生、粟寒生在上海合影。
粟裕
湖南会同人,生于1907年。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常胜将军",是一位智勇双全的高级将领,也是我军最具有天才的军事家之一。1927年入党,参加过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就显示出不凡的军事才能,第一次反"围剿"时,时为红64师师长的粟裕指挥部队大获全胜,活捉敌军长张辉瓒。
长征期间,他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战期间,粟裕先后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等职,指挥了韦岗伏击战、黄桥决战、车桥战役等,均大获全胜。
解放战争期间,是粟裕军事生涯最辉煌的时期,其间他先后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指挥了苏中战役(七战七捷)、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取得了辉煌战果。新中国成立后,粟裕主要担任军内领导职务,先后任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军委常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84年逝世。
口述人:粟戎生中将(粟裕之子,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
我出生在1942年,那时父亲正率领新四军第一师进行频繁的反"扫荡"和艰苦卓绝的"反清乡"斗争,没时间照料我,因此,我一出生就寄养在江苏扬州的外公家。外公钦佩父亲的戎马生涯,因此为我起名叫"戎生"。后来,因为害怕敌人发现我,出于对我安全的考虑,外婆亲自把不到两岁的我送到了父母身边。从此我一直跟随他们转战全国直到全国胜利,可以说,是父亲引导我一步步走上了戎马生涯。
在父亲的引导下,我的胆量和意志都得到了锻炼。我喜欢上枪,父亲是引导我走上从军道路的启蒙老师。父亲的言传身教,对我走上从军道路起了极大的示范、熏陶作用。上世纪60年代初,我高中毕业,进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记得在五六岁时,父亲送给我一件特殊的礼物———一支真的小手枪。这是一支从地主家缴来的礼品手枪,射程很近,没有实战功能。他对我说:"好好学它,长大了就当兵,报效祖国。"那时,我对他的话理解还不深,但对枪我是喜爱的。
在父亲的指点下,童年的我很快掌握了瞄准、击发的要领,也学会了擦拭保养枪的方法。后来我渐渐懂事了,才领悟到父亲教我爱枪的苦心,他是希望我从小立下和他一样的志向,加入到为人民解放事业献身的战斗行列中来。
在战争岁月,父亲是枪不离身,即便成为高级指挥员,他腰里也总带着左轮手枪。全国解放后,他仍保持着对枪的爱好。战斗中缴获的枪、我国自己制造的枪、外国军事代表团赠送的枪,他保留了好几支。星期天,我从学校回到家,赶上他有空,就带我们去进行实弹射击。
父亲的枪法很准,常常同我们比赛。有一回,他嫌胸环靶太大,就用一节树枝插在地上,上面顶着半个乒乓球,然后让我和弟弟先打。我弟弟是区射击代表队的队员,但几十米外打这么小的东西还是头一回,他没有打中,我的射击结果也和弟弟一样,父亲笑了笑接过枪,压上子弹,拿枪瞄准,第一枪就把目标打碎了,我和弟弟暗暗叹服。
各种枪,父亲都要学学,步枪、冲锋枪,机枪他都打过,而且熟习它们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