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浩导演专题节目
对中国影迷来说,《疯狂的石头》就好比茫茫沙漠里的一片绿洲,其意义不亚于中国男足打入世界杯。
粗略统计了一下,出道至今,宁浩导演的作品在国内某网站上的参与评论人数累计超过100万,距离那部让他一炮走红的电影,也已经过去了十一年。接近30万人次参与讨论,在那个互联网、吐槽、院线电影刚刚起步的时间点,《疯狂的石头》和宁浩成为一个标签、一种现象、和一类潮流。“无宁浩,不装逼”,是那几年中国电影最真实的写照。捧也好,贬也罢,好像与人聊电影,尤其在聊中国电影的时候,不提宁浩和《疯狂的石头》,就等于什么都没说。
让我们回到2006年,一个中国电影市场即将进入热钱时代的前夕,各界大佬前赴后继试水大片,极具民族自豪感的中国电影人十分渴望与好莱坞平起平坐。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除了老谋子的《英雄》现在看来确实被低估了以外,其余的所谓大片,无一不铩羽而归。尤其是像《战国》这种一看就毫无诚意的电影,简直连吐槽的必要也没有。接踵而至的中国式大片,让刚刚开始把进影院当成常态的中国电影观众彻底蒙圈:“这都演的啥玩意。”
就是在这样骂声载道的大环境下,《疯狂的石头》和宁浩横空出世。对中国影迷来说,就好比茫茫沙漠里发现了一片绿洲,其意义不亚于中国男足打入世界杯。
不敢说十足,最起码也有九足的把握,十一年来,还没有哪部国产电影能像《疯狂的石头》那样让中国影迷集体高潮。“中国最nb的电影”、“中国版的《两杆大烟枪》”、“国内最好的电影”,类似的评论不绝于耳,一时间,宁浩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新锐导演。
2350万元的票房收入,叫好又叫座的《疯狂的石头》投资只有区区300万元。现在想想,真是个奇迹,别说其他中国导演了,就连宁浩本人,也一直没有在艺术成就上超越过自己。
当然,《疯狂的石头》在很多专业人士眼中,不过是一个技艺娴熟的模仿者。但著名美国导演昆汀都说了,拍电影就是要抄袭。欧美导演抄就说是致敬,中国导演抄就是实打实的抄?只要别像《汽车人总动员》那么厚颜无耻,多学习学习他山之石,对市场化时间还不长的中国电影来说,不失为一种快速进步的手段。
不吹不黑,理性讨论,《疯狂的石头》确实有很多盖·里奇、科恩兄弟和昆汀的影子。但不可否认的是,宁浩的本地化处理可以打100分,一分不扣,不怕他骄傲。
什么样的城市就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就会发生在什么样的城市里。这句说起来稍稍有些绕口的话,是很多电影之所以被无数影迷奉为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
《疯狂的石头》开拍前,宁浩的选择有:重庆、广州和武汉。当宁浩在重庆取完景后,立马拍板将故事的发生地定在这座雾都山城。对此,宁浩给出的解释是,重庆是一个新兴的大都市,快速的成长导致了其复杂和不确定性。而《疯狂的石头》就好像重庆本身一样,无数伏笔和巧合横空交错,在一个三维空间中伸展成密密麻麻的诸多故事线,彼此结合。
作为中国最具魔幻特色的城市,重庆一直以来都备受中国电影人喜爱,硬生生在山边边扣出来的洪崖洞、居民楼下穿楼而过的轻轨、进去是一楼出来却是四楼的尴尬、临江码头铺天盖地的轰鸣声、整天湿漉漉的狭小街道、夜里十二点吃火锅的络绎不绝......一切都仿佛是中国的哥谭市,如果说中国也有蝙蝠侠出没的话,那一定是在重庆。
很少能见到太阳的重庆傲娇的厉害,当傲娇的重庆遇到同样傲娇的宁浩,一切就变得有意思起来。在宁浩的电影镜头下,重庆不再是一个符号,而是与故事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紧密结合在一起,就好比足球比赛里的第十二人,是《疯狂的石头》里最出彩的配角。
从城市缆车上的骚聊开始,厂长儿子关于重庆的比喻尽管有点恶趣味,但权当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好了。每个城市都有不为人知的地方,每个地方都有下水道和臭水沟,看清了这些,才算看清了这个城市,而这些才是一个城市最大的魅力所在。
都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在吹捧《疯狂的石头》的同时,还应该感谢一个人,那就是刘德华。作为刘德华支持进行的“亚洲新星导”电影计划中,唯一的一部内地电影作品,《疯狂的石头》没有让华仔失望,而华仔也为本片主题曲《累都累》献唱。
一部电影走红,接着拍续集和开创系列,是电影市场化后很正常的一件事。《疯狂的石头》上映三年后,宁浩推出了《疯狂的赛车》。不同于三年前的小打小闹,这一次,宁浩能够动用的资本达到了一千万元。相应的,电影的格局和导演想要展示的元素也比《疯狂的石头》大了一圈,荒诞的更加荒诞、戏谑的愈发戏谑、黑色的越来越黑。
《疯狂的石头》里尽管不是男主角,但留着飘逸长发的黄渤还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了自己日臻成熟的演技,那份浑然天成的喜剧天赋,宁浩一定看在眼里。当《疯狂的赛车》开拍时,黄渤不出意外地成为宁浩的男一号。操着一口青岛普通话的黄渤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故事的一切因他而起,也因他而灭。
不过《疯狂的赛车》最大的亮点却是宝岛谐星九孔和戎祥,一个猥琐至极,一个憨态可掬。那首由戎祥创作并演唱的闽南语插曲《浮沉的兄弟》,更是听的人三月不知肉味。
和《疯狂的石头》一样,《疯狂的赛车》同样叫好又叫座,超过一亿元的票房收入,让1000万元的投资显得物超所值。千万别小瞧2009年的一个亿,那时候北上广的房价才多高?
这一次,宁浩在自己和市场间做好了平衡,在迎合观众口味和资本需求的同时,并没有丢掉赖以成名的宁式喜剧风格。尽管上映后依然褒贬不一,但在郝云《去大理》的呐喊声中,我们惊喜地发现:中国的公路片原来可以这样拍。
“疯狂的宁浩”以黑马身份杀入中国电影市场,也曾因本身的颜色招惹争议,也曾向某些客观存在妥协。虽然有点遗憾,但“疯狂三部曲”还是在2013年画上了一个90%完美的句号。或许,生活本就如此,就像好莱坞最伟大的黑色喜剧大师比利·怀德在《热情如火》里展示的那样,也是他本人的墓志铭:“没有人是完美的。”
欢迎转载~
连续两部电影热卖飘红,宁浩显然有再拍一部的冲动。因为哪个牛X的导演没个三部曲压身?让我们小人之心一点,2009年的宁浩一定有过这样的念头。然而,2009年开拍的电影,直到2013年才上映,个中缘由如今已演绎成一部现实版《罗生门》。相关消息,很多关心这部电影的朋友应该都有所耳闻,到底是导演本人做出了一些退让,还是出于哪方面的考量,我们不得而知,反正不断跳档最终上映的这部中国西部片,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
《无人区》一拖再拖,宁浩也没闲着,就算他自己想休息,资本也不会答应。于是,《无人区》上映的前一年,宁浩率先拿出了《黄金大劫案》。如果说“疯狂三部曲”奠定了宁浩的业内地位,并带有明显导演风格的话,那么《黄金大劫案》就完完全全是向市场妥协了。再加上没有黄渤和徐峥的保驾护航,宁浩给观众第一次留下了糊弄事情的感觉。
在影视圈,“组团”、“扎堆”、“抱大腿”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恰恰相反,很多时候,“铁三角”才是作品质量的保证。比如张国立、王刚、张铁林,比如路易·德·菲奈斯、布尔维尔、热拉尔·乌里,比如比利·怀德、杰克·莱蒙、沃尔特·马修。宁浩是个聪明人,在看到《黄金大劫案》口碑下滑后,并没有一意孤行,而是重新找回了黄渤和徐峥,并于2014年国庆档推出了《心花路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