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冠三将军在西藏
往事
1951年10月,张国华军长和谭冠三政委率领英勇的十八军官兵,经过千难万苦,胜利进驻拉萨。遵照毛泽东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屯垦戍边、寓兵于民”的教导,十八军将士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开始了新西藏的生产建设工作,得到西藏广大民众的热烈拥护,使西藏的落后面貌迅速改变。
传奇人生
谭冠三,湖南省耒阳县人,1901年生,192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是我党在湘南地区早期从事农民武装斗争的组织者之一。他参加过秋收起义、湘南起义、井冈山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谭冠三历任抗大秘书科长,冀中军区政治部、三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冀中军区一分区政委兼七支队政委,冀中南进支队政委,冀中纵队政治部主任,汝南工委书记,豫皖苏八地委书记兼分区政委,军政委等职务,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谭冠三奉命率部进军西藏。他曾担任西藏军区政委、中共西藏军区委员会第二书记、西藏工委第二书记、监委书记等职。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1966年底,谭冠三调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副院长、党组第一副书记。他曾被选为党的"七大"、"八大"代表和第四届、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85年12月6日,谭冠三将军在成都逝世,享年84岁。人们遵照他生前的遗愿把他的骨灰安葬在其亲手开垦和培植的拉萨“八一农场”苹果园内。
谭冠三和他的战友们,还没有拂去长途跋涉的征尘,立刻又挥戈跃马,奔赴新的战场,唤醒沉睡的万古荒原,撒播幸福的种子
进藏部队到达拉萨时,已是秋末。如果从1950年3月7日十八军在四川乐山举行宣誓仪式,开始向世界屋脊挺进算起,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跋涉,指战员们的体质普遍比较弱。但是,为了能够在西藏站稳脚跟,为了不增加藏族人民的负担,为了给建设新西藏积累经验,还没有拂去征尘的他们立即又挥戈跃马,精神抖擞地奔赴新的战场——开荒生产。
部队进驻拉萨还不到20天,军党委就举行了开荒生产动员大会。军长张国华首先讲了形势,然后讲了立即抢时间开荒的重要意义,接着是政委谭冠三讲话。他站起来,目光炯炯地环视在座的英雄指战员们,然后用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响亮地说:“同志们!开荒生产,是我们在西藏长期的、经常的政治任务和战斗任务。”为了引起广大指战员们的注意,他在讲到“长期的、经常的”6个字时,声音特别大,语调特别慢。张、谭的讲话,充分表达了我军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在西藏高原生产自救、立足生根的钢铁意志和坚强决心。11月25日,谭冠三亲自扛着铁锹,奔赴开垦荒地的新战场。为了继承和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人民解放军到西藏后开垦的第一个农场被命名为“八一农场”,谭冠三任农场第一任党委书记兼场长。
十八军进驻拉萨时,受到当地僧俗群众的热烈欢迎
垦荒部队没有任何现代化工具,只有锄头、铁锹和少量的十字镐。荒地上布满“沙柳”,枝蔓在地下延伸,盘根错节,只有十字镐能发挥作用。当时部队只带了少量的镐,谭冠三立即命令设在甘孜的后方司令部尽快运送十字镐。“后司”发来急电:大雪已经封山,只有来年开春后才能运到。谭冠三又指示后勤部,向中央汇报,请我驻外使馆协助,从印度购买一批十字镐,尽快从亚东口岸运到拉萨。这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与友好邻邦印度所进行的第一次边境贸易。
垦荒生产进入高潮的时候,正是隆冬时节。拉萨昼夜温差大,夜里有时到零下十几度。就在这样的困难条件下,以谭冠三为首的垦荒部队,无一例外地住帐篷。帐篷搭在沙蒿里,一起风,满帐篷都是沙,有时床单上能积一层沙。
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战士们终于在拉萨河畔的荒滩上开垦出了一片土地,约有2300多亩。
谭冠三带着警卫员、通讯员和秘书,率先到拉萨市里去清理垃圾,找牛角和牛骨。谭冠三挑着一担牛角、牛骨,高兴地说:“这些家伙可是好东西,烧成灰是最好的肥料。”
地开出来了,由于这里是一片荒滩,需要大量施肥,改造土质结构。到什么地方去找那么多肥料?谭冠三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拉萨城里有大量垃圾、牛角和骨头。老将军带着警卫员、通讯员和秘书,一人挑一对箩筐,率先到拉萨市里去清理垃圾,找牛角和牛骨。农民出身的谭冠三,对种地是很内行的,他挑着一担牛角、牛骨,高兴地说:“这些家伙可是好东西,烧成灰是最好的肥料。”
牛羊肉是藏民的主要食品。吃了肉,就把骨头到处乱扔,从来也没有人想到要利用它们。后来牛骨堆得太多,拉萨的木材又很缺,一些聪明的人就想了个办法,把牛骨垒起来做围墙。战士们发现这一情况后,就去同藏胞商量,看能不能把牛骨拿去做肥料,另外给他们搭篱笆墙或打土墙?藏民被战士们的一片热情和真诚所感动,欣然应允。
清扫垃圾的规模更是声势浩大,指战员们首先搬掉布达拉宫前堆积了数百年的垃圾山。然后又走街串巷,把所有垃圾运往西郊农场。这既是前所未有的积肥活动,又是前所未有的一次大扫除,经过这次大扫除,古城拉萨的面貌焕然一新。一些熟知藏族历史的人,感慨地说:自从藏王松赞干布从雅隆河谷迁都拉萨,在这1300多年里,恐怕还没有进行过如此大规模的扫除。
后勤部考虑到谭冠三政委年岁大了,给他搭了个临时性的小土屋,墙是草皮垒的,屋顶钉上铁皮,战士们称他的土屋是“特号罐头盒”
冰消雪融,春到高原。当拉萨河夹带着冰块雪水,唱着春天的歌,从“八一农场”旁边流淌时,谭冠三和他的战友们在这片新开垦的土地上,撒下了第一批种子。
冬天时,谭冠三与战士们一起住帐篷,开春后,条件稍好一些,后勤部考虑到政委年岁大了,要有所照顾,就给他搭了个临时性的小土屋,墙是草皮垒的,屋顶钉上铁皮,战士们称他的土屋是“特号罐头盒”。谭冠三就住在这“特号罐头盒”里,与指战员们一起,坚持开荒生产。
农场的指战员们都记得,1952年夏天,拉萨连降大雨,拉萨河水猛涨,新开垦的农田随时有被淹没的危险。谭冠三闻讯,冒着大雨赶到现场,下令全体农场职工总动员,要将洪水堵住。他自己率先跳进齐腰深的激流,不顾河水刺骨,抢修堤坝。经过一夜奋战,终于战胜了洪水。
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果实。1952年秋天,“八一农场”种植的白菜、萝卜和土豆,单产均创当时拉萨地区的最高水平,圆白菜一棵重近20公斤,萝卜十几公斤,最大的土豆,有半公斤多。指战员们吃上了自己亲手栽种的蔬菜,改善了生活,减轻了藏胞的负担,减少了国家开支。农场的丰收,也给当地农民做出了一个好榜样,藏民伸出大拇指称赞解放军了不起,他们真诚地说:“金珠玛咪亚古都!”(解放军好!)
“佛教主张不杀生,这我们是知道的,我们充分尊重藏族同胞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消除病狗疯狗,是为了活着的人,为了藏族同胞的身体健康。”
在清扫垃圾积肥的过程中,有两件事给谭冠三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件事是整个拉萨市没有一个公共厕所,拉萨流动人口所占比例很大,他们有的随地大小便,把本来一个美丽的日光城弄得脏乱不堪。谭冠三同张国华商量,并经中共西藏工委批准,决定在拉萨修建一批公共厕所。
在拉萨市的历史上,第一次有了一批公共厕所。那些建筑当然都很简陋,全是土木结构,也没有下水道。但它却用最生动的事实说明:人民解放军毫无私利,他们唯一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藏族人民办好事,谋利益。
第二件事办得就不那么容易了。清扫垃圾时,战士们发现拉萨郊外、贫民窟周围到处都有腐烂发臭的死狗。战士们把死狗烧掉做肥料,一举两得。死狗处理了,活狗的问题更严重。藏民族本来就有爱狗养狗的习惯,除了各家养的狗,大多数是没有人喂养的野狗。这些野狗有不少患有各种疾病,在街头乱跑,严重地影响着市民的健康。
谭冠三决定处理狗的问题。他首先采取了慎重态度,先做了一番调查研究,征求了军中藏族战士的意见,共同制定了处理野狗的方案和办法。
随后,谭冠三带着翻译,找到噶厦政府负责人。当谭冠三说明来意,详细述说狗多为患,造成许多严重后果时,噶厦的几个负责人都感到很意外。那时解放军到拉萨才几个月,双方都不太了解,由于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阂等原因,互相都有些戒备和不信任感。
领三品衔的札萨柳霞·土登丹巴是噶厦政府的一个核心人物,他用试探的口吻问:“您说拉萨的狗患这么严重,那么请问谭政委,你们打算怎么办?”
谭冠三提出事先想好的方案,他说:“说起来也简单,把病狗、疯狗全部弄死,野狗要管好,可以养起来,家狗各家要喂养好,不能让它们满街乱跑,传染疾病……”
“不行,不行!”没有等谭冠三把话说完,然巴噶伦第一个表示反对:“我们佛门千条清规,万条戒律,第一条就是不杀生。踩死一个蚂蚁都有罪,怎么能把那么多狗活活打死。”
谭冠三解释说:“佛教主张不杀生,这我们是知道的,我们充分尊重藏族同胞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但按照习俗和实际情况,也不是绝对不杀生。消除病狗疯狗,是为了活着的人,为了藏族同胞的身体健康。”
饶噶厦噶伦接过话茬:“谭政委,您说把无人管的狗养起来,谁来养?我们噶厦可负担不起这笔开支。”
“这事工委已经讨论过,我们负责养,这笔经费由中央人民政府开支。”谭冠三果断地说。
噶厦的官员们又提出了一些问题,谈来谈去,始终没有一个结果,问题只好暂时搁浅。
这期间,谭冠三又组织一些干部,做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为了把调查研究工作搞好,谭冠三把政治部所属系统的藏族干部几乎全部派了出去。又等了几天,派出去的干部战士也都回来了,不但弄清了基本情况,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拉萨市民对这件事的反映是积极的。谭冠三一面组织人准备修狗圈,一面耐心等待。
谭冠三(右)在“八一农场”观察作物生长情况
经过几次交涉,噶厦政府对此事的态度一直非常模糊。后来,噶厦的官员们回答说:“狗自由自在惯了,把它们关起来,会不习惯,我们不忍心。”而且明确告诉谭冠三,这是两位司曹的意思,没有商量的余地,这事还是暂时放一放的好。
这下真把谭冠三气坏了,这些人不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却那么关心病狗、疯狗,这是什么道理!回到军区,谭冠三将帽子重重地甩在桌上,强压的怒火这时不可遏制地发泄出来了。跟着他去工作的几个藏族战士,从来没见过政委发这么大的脾气,吓得他们站在办公室门口,进也不是,退也不是。谭冠三看到这些藏族战士为难的样子,深深地吐了口气,然后走过去,拍着最小的一个战士的肩头,亲切地说:“这段时间你们工作得很好,很有成绩,你们所做的努力是不会白费的。”
这些农奴的孩子,初到农场时头发上满是虱子,洗都洗不干净。谭冠三对男孩子们说:“干脆剃光了头算啦!”他摘下帽子,摸着自己的头:“我就是大光头,这样挺舒服。”
拉萨街头有不少乞丐、流浪儿,谭冠三对他们怀着深深的同情,在与张经武、张国华等人商量后,经工委批准,农场决定招收一批农工,既可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困难,又可以安置这批人。
这些农奴的孩子,初到农场时一个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不论男孩女孩,头发上满是虱子,洗都洗不干净。谭冠三对男孩子们说:“干脆剃光了头算啦!”他摘下帽子,摸着自己的头:“我就是大光头,这样挺舒服。”孩子们倒也痛快,说:“剃光就剃光。”他让警卫员找把推子,亲自为两个孩子理发。
头发整干净了,但破氆氇衣服容易招虱子。有的同志建议,洗也洗不干净,干脆烧掉算了。可是烧了穿什么?当时不用说农场,整个军后勤部都没有一件多余的军装。这事反映到谭冠三那里,他想了想,一狠心,说:“烧就烧,来个彻底革命。”他动员干部战士给这些新来的农工捐献衣服。他自己带头,捐了一件旧单衣,一件旧衬衫,干部战士纷纷响应。当时,从张经武、张国华、谭冠三到每个战士,都没有多余的衣服,因为在进军途中,为了减轻负担,能不带的尽量不带,真可谓“衣单被薄”。但是,干部战士们毫不犹豫、毫无怨言地捐献出衣衫,把温暖送给阶级弟兄。
那些旧衣服几乎没有一件是合身的,但对这些祖祖辈辈受苦受穷的农奴子弟来说,也许是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体验到穿布衣服的滋味。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再是农奴主役使的“会说话的牲畜”,而是作为一个人,受到尊重,得到关心。
第一批招收的100多人到农场后,白天与战士们一起劳动,早晚就学习汉语文,上政治课。谭冠三亲自给他们上课,讲革命战争的故事,讲汉藏民族团结的历史,讲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当时战士们和农工都住帐篷,上课时,课堂就在沙滩上。有时烈日猛晒,谭冠三一面讲课,一面擦汗;有时风沙四起,吹得满脸满嘴都是沙子,谭冠三擦把脸,吐去满嘴的沙子,继续讲课。
招收的第一批藏族职工成长起来以后,成了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在世界登山史上,第一个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女登山运动员潘多,就是当年的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