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蔡场赵氏赵埂子家谱

2018-04-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华民族的姓氏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民族,赵姓排在<百家姓>的第一位,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也是在全国分布较广的姓氏.赵姓

中华民族的姓氏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民族,赵姓排在《百家姓》的第一位,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也是在全国分布较广的姓氏。赵姓自周朝时的出现,至今已有3000年的得姓史了。据历史记载,赵姓图腾是古代氏族的族徽。赵姓是远古东夷民族少昊(一作“嗥”)族团的一支--伯赵氏的族称。少昊名“挚”(一作“质”),号“金天氏”。少嗥金天氏是上古时期五帝之一,被认定为赵姓的血缘祖先。传说,少嗥的女儿女修因吞玄鸟卵而生皋陶。皋陶的第十四世孙造父生活在周朝,造父伴周穆王西行,加强了周朝与西域各族的联系,在平定徐偃王叛乱中及时驾车护送周穆王回京城立了大功,周穆王按功行赏赐给造父赵城(在今山西洪桐县北)作为封邑,造父的后世子孙以封邑赵城作为姓氏,形成赵姓。

由此,中华民族姓氏大家族中最早的一支—赵姓形成。这就是说:赵姓祖先驾车有功,因邑得姓。造父是赵姓的立姓始祖,又称“受姓始祖”或“得姓始祖”。“趙”字由高大巨人奔走的人形和在供案上供奉“肖”的图形组成:“肖”是玄鸟燕子的象形,“趙”是“肖”的繁体,“肖”是“趙”的简体。“趙”字本义按许慎《说文》等书的解释是疾行、超腾的意思,“趙”字,字形是走在小月前,意思是赶超。赵姓的血缘始祖是伯益.得姓始祖是造父。造父驾车(御)有功,因此“趙”、“肖”、“御”被认为是同一个字。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赵姓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所以郑樵著《通志.

氏族略》认为赵姓出自嬴姓,以国(赵国)为姓。“赵氏,嬴姓,与秦同祖。少昊之后,皆祖皋陶……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为周穆王御始建赵氏于晋。”这就是赵姓以国为姓的渊源,而且把人们认为的赵姓出自嬴姓,以邑为氏这个赵姓的成因说清楚了。周朝末年,造父的第七世孙叔带因受排挤,率领部分宗族投奔晋国,而没有迁往晋国的赵氏宗族仍居住在赵城。从此,赵姓不但在晋国扎下根来,而且逐渐昌盛壮大,“三家分晋”后所建立的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姓子孙在原晋国裂地封侯称王,享国近200年。赵国被秦灭亡后,赵姓出现了两大分支:即天水赵氏和涿郡赵氏。赵国末代郡王赵嘉被秦始皇迁往西戎,赵姓一部分随之迁往甘肃,居住在天水,形成天水赵氏;赵悼襄王之子赵迁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其后裔在汉时又自房陵迁居到涿郡蠡(li立)吾(今河北博野),形成赵姓另一支派—涿郡赵氏。此后赵氏又不断向外扩展,甚至到了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

宋代,赵姓在《百家姓》中居第一位。明时《百家姓》的统计中赵姓在全国排在了第15位。到了当代,公元198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根据有关资料研究后认为:赵姓居中国大姓中的第七位,排在李、王、张、刘、陈、杨之后,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3%,即1000个中国人中姓赵的至少有23个,总数近6000万人。全国赵姓人口主要集中于河南省,约占全国赵姓总人口的18.7%,山东占11%,四川占9.3%;其次分布于陕西,占7.2%,河北占7.1%。河南为赵姓第一大省,占河南总人口的5%。全国形成了黄河沿岸省份的高比率赵姓分布区域。按人口比例,赵姓为中国的第七大姓。此后有关部门曾统计公布:赵姓总人口数大约有2700余万。2007年4月,新华社受权发布国家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全国户籍人口的统计分析:全国姓氏人口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的姓有10个,依次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赵姓是分布很广、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4.29%,按人口比例,为当今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八大姓。

四川省大邑县的赵姓居全县姓氏第15位。据1982年新编《大邑县志》姓氏统计资料,除城关镇(晋原镇)、安仁镇及公社、上安公社、元兴公社等几个单位无资料,雾山公社无赵姓外,全大邑县赵姓共有1149户,分布29个公社(乡镇)。其中,分布较多的乡镇有五龙158户,唐场136户,蔡场117户,龙凤99户.青霞75户,斜源59户,灌口48户,沙渠45户,王泗42户,韩场37户,新场、双河各36户,苏家35户,三岔、安顺各27户,斜江26户,敦义24户,鹤鸣23户,银屏22户,龙泉18户,董场10户.蔡场赵埂子是赵姓人口较多的聚居地.其周围有赵林盘,赵河湾,赵烧房等地名.赵埂子周围的地名有:十里堰、赵河湾、周河湾、陈扁、二郎庙、游学堂、高杨涧、毛造辗、罗林、赵林盘、包堰、碑亭的赵巷子等。

赵姓名人不胜枚举,春秋时有晋国的赵勇,战国时有名将赵奢、平原群赵胜、秦宰相赵高。西汉有赵婴棋,关内侯赵广汉,成帝皇后赵飞燕,营平候赵充国,年逾七十犹驰马破敌。三国时有名将赵云。唐代,苗族人国珍任工部尚书,也姓赵。宋代赵氏立国历经320年,为帝王者有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等,还有名宰相***,西夏国君李元昊出自党项羌族,也被宋太祖赐姓为赵。元代有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等。明代有吏部尚书赵南星,清代有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等。近代以来,赵姓名人更多,如作家赵树理、诗人赵朴初、艺术家赵丹等,都为世人所熟知。中国人民解放军有12位赵姓当代将军。他们分别是赵可铭上将,湖北省武汉市人。赵南起上将,朝鲜族,吉林省吉林(今永吉)县人。赵坤中将,江苏省丰县人。赵昭中将,原名赵明发,笔名赵松,河北省安国县(现市)人。赵先顺中将,河南省永城县人。赵兴元中将,山东省济南市人。赵国臣中将,辽宁省绥中县人。赵炳耀中将,山东省莱阳县人。赵文泷少将,河北省易县人。赵本胜少将,安徽省舒城县人。赵宗焕少将,1947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曾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参谋长。赵织雯少将,女,上海市人。曾任***总理、中共中央***的***也是闻名中外的赵姓名人之一.

我们的先祖使用姓氏可上溯至5000年前的伏羲氏时代,比《百家姓》的出现要早得多。而把中国人的姓氏与遗传学联系到一起,作为一门学科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的。人类遗传是通过染色体进行的,在人类的23对染色体中,只有Y染色体是男传男、父传子,是不变的;其他染色体则分别来自父母、一代一代不断无序稀释,经过很多代后就可能与先祖不一样了。Y染色体除极少数发生突变,过多少代也与先祖的一模一样。中国人一般继承父姓,其传递方式类似人类Y染色体的遗传方式,绝大多数姓氏属于以父系方式传递的“基因”,每一种姓氏相当于这个Y染色体上的一个特殊遗传位点。因此,从遗传学角度看,中国人的姓氏是有遗传密码的,它以其特殊的血缘文化记录了中国人5000年父系社会的进化史,在“姓氏基因”里,存在着大量异常生动的生命遗传信息。在中国,“改姓”的情况也是一直存在的,如入赘婚姻、随母姓、避难改姓等等,但在中国人整体中,这些占的比例很低,并不影响原有姓氏在人群中的分布。“而且,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改的姓,通常从第二代起,仍以父系方式传递,这样‘突变’后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的父系遗传的功能。”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房谱、族谱、支谱、谱事等,名目繁多,统称谱牒。这是同亲共祖的血清集团,记载本宗族世系的历史图籍,内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家庭之迁徙,世系列表、人口兴替、人物事迹,风土人情等。它是一种以特殊形式记载的宗族发展史和文化史册。中国最早的甲骨文、金文中,就有许多家族世系的记载,是中国最早的家谱。到了清代,几乎姓姓叙谱,族族有谱,而且一修再修。其历史之悠久,数量之可观,让人叹为观止。族谱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发源、生息、繁衍的无始无终的过程,记录的事实和反映出的种种变化可以说大部分是客观的,也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家族的血缘关系。据统计:1949年以前编写的家谱目前存世的约有五万多部。研究族谱,交流亲情,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寻根问祖,开发旅游,招商引资,有益于经济发展,人民富裕;追根溯源,研究遗传学,基因学,对科技进步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将有所促进。2001年2月7日,国家文化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说:“家谱是记载同亲共祖的血清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等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及地方史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对姓氏统计的重视,也是对文化的重视。“史学界认为,政史、地方史、族谱是历史的三大支柱,而一个姓氏的传承过程就是一个家的历史。”“中国人的姓氏和分布是一种含有人类父系社会全部进化信息的、有着相对稳定传递性质的资源。许多外国研究机构都想进入我国的这一研究领域,获取同姓人群家系和少数民族血液资源。通过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中华民族宝贵的基因资源。对于人类Y染色体进化和多样性研究也有着重要意义。”这项研究还有助于划分同姓人群,帮百姓寻根问祖。中国民间流行以修家谱来明示家族关系,如果掌握了姓氏与基因的关系,查一查男性Y染色体上的基因,就可以辨别同姓是否同宗。“这项研究的产业化应用也是完全可能的。”“这几年,文化旅游、寻根旅游已在慢慢兴起,姓氏研究可以给这些行业提供重要的数据,从而带动一个新的文化产业的兴起。”已有研究表明,专家绘制的姓氏分布图竟与《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中的疾病分布图有重叠,因此这项研究还有望帮助人们找出疾病分布与人群的关系。专家解释说,一个人所患疾病与其遗传基因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不同疾病可能存在于不同的高发易感人群中。通过研究寻找出某些同姓人群与疾病分布、长寿等的关系,有可能会找到长寿、免疫力与某些姓氏遗传之间的关系。

20世纪中期以来,海外的一些学者和学术机构开始重视对中国族谱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对谱牒学进行研究,由国家档案局在大陆范围内调查各藏书单位收藏族谱的情况。不久,国家档案局、南开大学和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通力协作,在更大的范围进行了调查,掌握了较多的族谱收藏信息。在上述两次调查的基础上,汇编出版了《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这部综合目录共刊载14000余条家谱的目录,其中赵姓族谱目录221条。221种赵姓族谱中,仅有3部反映的是全国赵姓的情况,这就是《赵氏宗藩庆系录》、清代赵龙生所修的《油麻村赵氏宗谱》和赵尔巽所撰的《赵氏族谱》,其他210多部赵姓族谱则是反映某一地区赵姓宗族的情况。由于家谱的保密性、保管的分散性以及刊印(抄本)的数量极其有限,因此历史上的大部分家族谱牒已经遗失,目录中所列的赵姓族谱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赵姓族谱种类浩繁,卷帙颇多,在中华民族族谱的***大海中,其数量和规模都显示出中华望族的地位,而其中内在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精髓更令我们赵姓的后辈子孙敬仰不已。

赵姓族谱虽有以上种种类型,但从其发展历史来看,这些类型并非同时出现,而是大体经历了一个从简易家谱,到族谱、支谱、房谱,再到宗谱、统谱等联宗合纂的演进过程。同样,族谱的修撰格式也有一个从简单谱系、谱表到体例完备的发展过程。就现存清代、民国时期的赵姓族谱而言,其格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谱序。这是每部族谱都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包括本族人写的序和邀请外族人写的序,以及跋语等。外族人写序通常是当朝、当地的名人,或是与家族有特殊关系的人。谱序跋的内容大致是修谱缘由、修谱经过、家族渊源传承,有的谱中还阐发一些修谱理论。随着族谱撰修的次数增多,序跋也不断增多,所以一些大型族谱,其序跋篇幅很大。通常情况是续修次数越多,谱序就越长,谱序跋本身也就成了了解家族历史的重要资料。

二是谱例,即修谱凡例,主要阐明族谱的纂修原则、体例、领谱和族谱的管理原理。同治年间所修的《天水堂赵氏合修族谱》凡例共有20则。《山阴华舍赵氏宗谱》除录旧谱凡例外,还新增凡例若干条。

三是先世考与遗像赞。主要考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和分支迁徙情况,尔后是把本家族中最显赫、有德行功业的先祖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这方面,民国年间所修的《东莱赵氏家乘》最具典型。不仅考述文字简明清晰,祖像的绘制也十分精美。在说明本脉出于蜀汉顺平侯赵云,世居成都府红花市之后,用四言联句表达家族的迁徙、兴盛情况,颇有特色:“聿维我谱,俱详历履,原籍西川,始白天水。明初迁莱,郡城安宅,嘉靖开科,隆万任职。伯镇封疆,仲总六卿,武勋相业,朝廷所荣。愿绍前烈,德言与切,绵长先泽,睦族敦宗。”另外,赵宋皇室后裔的族谱大多载录《太祖遗训》一文。

四是恩荣录。主要刊载皇帝和朝廷、地方官员对家族或家族成员的封赠文字和匾额。山阴华舍谱中有御印、御押,东莱赵氏有“诰命”、“封赠”、“荫袭”、“旌表”四项。

五是家法族规。清末民初所修的赵姓族谱中,一般都是旧规、新规分列,内容庞杂,财产婚姻、祖业管理、家族往来,举凡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无所不包,且各个家族因自己的不同情况而有所侧重,但都不离敬宗收族这一核心内容。

六是祠堂坟墓。赵姓对祠堂、祖坟的修建历史、建筑规模、地理位置等都有详尽记载,有些谱中配有简单的绘图。其中大量内容是有关宗祠的管理规章,如山阴华舍赵氏谱中有“宗祠条规”、“陵祭条款”、“宗祠禁约”、“宗祠祭典”、“宗祠仪注”、“六陵仪注”、“六陵祭文”、“宗祠祭文”、“宗祠祭句”、“六陵联额”,另外还有历代相关的碑文、记颂等。

七是世系。这是赵姓族谱中的主要内容,占有2/3的篇幅。世系可分两种形式,一是世系传录,即从一世祖开始到修谱日期止,家族成员的姓氏名号、生卒年月、简要阅历、妻室子女以及葬地封赠等情况;另一种是世系表或世系图,即以图表的形式记载该家族的血缘传承情况。在笔者所见的赵姓族谱中,后一种形式要多一些。

八是传记,包括行状、墓志铭、神道碑以及年谱等多种形式。传记又有德行、孝友、烈女、仕宦等篇目,与地方志的体例大体一致。

九是仕宦录,或称科第录,登载赵姓族内历代科第人仕者的名单,并简要记载他们的业绩及著述。

十是族产,包括祀田、祖山、义庄、庙产、房屋等。赵姓族谱对这一点相当重视,族田、祖山都写明地理位置和面积大小。同时还记载族产的数量、买卖情况、管理细则、收支账目以及经营租佃。

十一是艺文或名迹录。收录赵姓族人或与家族相关的各种著述诗文。名迹录则是记载与赵姓家族相关的名胜古迹、山水桥梁、庵寺书院和亭台堂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