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瑜的丈夫 表演艺术家刘长瑜:我有一颗红亮的心

2017-09-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64年,刘长瑜参演现代京剧<红灯记>,开始演李铁梅.1971年,这部现代京剧被搬上银幕,风靡大江南北.李铁梅高举红灯的大幅宣传画,走进千

1964年,刘长瑜参演现代京剧《红灯记》,开始演李铁梅。1971年,这部现代京剧被搬上银幕,风靡大江南北。李铁梅高举红灯的大幅宣传画,走进千家万户。那时的刘长瑜,其受欢迎的程度令今日的任何明星都望尘莫及。《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光辉照儿永向前》……当年《红灯记》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著名唱段,很多人至今仍在吟唱。

7月29日,中国京剧院三团将携复排后的《红灯记》亮相省人民会堂,担任该剧艺术指导的刘长瑜也将莅临郑州,为观众献上经典唱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记者昨日拨通了刘长瑜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她柔和但略显沙哑的声音,她解释说连日来一直在上海演出,刚回到北京,由于事情繁忙,所以嗓子哑了,并对一再推迟我的采访表示道歉。面对这样宽厚谦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我感动无言。

勤奋执著塑“铁梅”

对于刘长瑜来说,《红灯记》和“李铁梅”铭刻着她一生的热爱和感激。她说:“李铁梅是我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碑,饰演李铁梅是我的幸运。我无论是在思想、行动还是在做人方面都深受这个形象的影响。至今难忘李少春、高玉倩老师用充满激情的表演引导我,郭沫若先生将‘不许泪水腮边洒’的‘洒’改成形象生动的‘挂’,马连良提醒我改握拳头为拎衣襟儿……铁梅归根到底是大家演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电影是我拍的,但不是我的功劳,是大家创造了活生生的铁梅形象。”

回忆起走上戏曲之路的经过,刘长瑜感慨万千。旧时大都是出身穷苦的孩子才去学戏,她生于富有之家,却由于父亲喜爱京剧,年仅9岁就考进了中国戏曲学校。刘长瑜说戏曲学校的学习,为她以后的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印象最深的是学演荀慧生的代表作《红楼二尤》,同学们都认为她学得很像,但荀慧生却说她“你演尤三姐,怎么演我这60岁的老头子?要一人千面,不要千人一面”,老师的话深深影响了刘长瑜。

毕业后,刘长瑜留在学校的实验剧团。在团里,她靠演京剧《卖水》一举成名。之后又演出了《辛安驿》、《香罗帕》、《春草闯堂》等剧,受到观众的欢迎。

刘长瑜觉得自己真正在艺术上成熟,是粉碎“四人帮”以后。1979年,她参演的《红灯照》受到文化部表彰。之后她又复排了《春草闯堂》等剧,并获得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梅兰芳金奖等重要奖项。

刘长瑜演戏,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她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刘长瑜说,当年为练好眼神,她常常手持香火坐在暗处,眼睛紧紧盯着火头,手转眼转,一练就是一两个小时。用乒乓球练眼神也是她的一大发明,坐在观众席上,她双眼紧盯着快如闪电的球,不仅练活了眼神,而且被运动员顽强的精神所感染。就是凭着这股勤奋和执著劲儿,刘长瑜演活了铁梅。

心胸坦然驻红颜

年逾花甲的刘长瑜如今心平如镜,坦然面对过往的辉煌和坎坷。她说再高的荣誉都离不开观众的支持;而过往的苦难比如初学京戏时的挫败、文化大革命中因得罪江青成为被批判的活教材、当年演《红灯记》时和搭档的一系列不愉快等等,都已经成为过去。

刘长瑜说她曾急躁过,但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候,她也没有间断练嗓、练功。她说,欲想青春常驻,外表的美丽远不及内心的坦然重要。潜心研究佛教让她的心更加平静,也让她更清醒更积极地面对人生,明白哪些才是最重要的。

如今,为京剧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是刘长瑜最大的心愿。她兴致勃勃地介绍起在复排后的《红灯记》中担纲主演的徒弟耿巧云。她说:“巧云跟我学戏早,时间也比较长。1990年复排《红灯记》时,巧云开始学演李铁梅。我从每句唱词、每一个动作教起,她学习刻苦,进步很快。如今,她对人物的把握已经比较准确,有自己的特色,观众也非常认可她的表演。我对她演这出戏很放心。”

愿为京剧鼓与呼

谈及京剧的发展和革新,刘长瑜很兴奋。她说,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不断地发生变化,京剧肯定要革新。但如何革新需要大家不断地探讨和实践,要注重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精华。但创新不能离开京剧本身的写意本质而盲目走进大制作的误区,也不能浮躁,毕竟一出好戏是磨出来的,需要反复推敲、体会。对于年轻的观众,刘长瑜认为要用真正的精品打动他们,使他们走进剧院,领略到民族艺术的魅力,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他们。

刘长瑜说,《红灯记》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就在于它是艺术家们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它的主题立意好,能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它的剧本好,是艺术家们一起精心编写的;艺术上更是精益求精,将其他艺术种类完美地融入到京剧中。我们现在也要勇于排演新戏,要组织好每一个环节,切忌急功近利。”

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刘长瑜说:“我有一颗红亮的心,京剧就是我的生命。能用余生的精力切实为京剧做些事,是我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