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佩尔的电影 伊莎贝尔于佩尔:无论是否得奖她都是最好的戛纳影后(
于佩尔曾凭借《维奥莱特·诺齐埃尔》(图)和《钢琴教师》两度夺得戛纳影后。
于佩尔曾凭借《维奥莱特·诺齐埃尔》和《钢琴教师》(图)两度夺得戛纳影后。
伊莎贝尔·于佩尔
我演过的很多严肃角色都有幽默的元素。甚至是《钢琴教师》,虽然我不会试图说服任何人,那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喜剧。 今年戛纳电影节最不缺的就是名导大咖,最后一天才亮相的《她》来自执导过《本能》、《黑皮书》的荷兰名导保罗·范霍文,法国国宝级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她》本是一部令人提不起劲儿的性侵题材类型片,然而该片亮相后却齐刷刷揽获了一片好评。
颠覆性的故事夹杂着讽刺喜剧的调子,尤其凸显出于佩尔令人叫绝的演技。她在一本正经的搞笑中,将角色的幽默、冷酷与强势转换自如,这位法国国宝级女演员果真名不虚传。
在今年戛纳引发巨大争议的获奖名单里,片中戏份如同“配角”的菲律宾演员贾克琳·乔斯(《罗莎妈妈》)夺得最佳女主角,本是最大热门的伊莎贝尔·于佩尔最终错失影后,这也成为诸多媒体抨击本届戛纳评委的重要理由之一。
无论从戏份重要性、表演难度还是角色魅力,于佩尔都明显要高出一筹。尽管至今已获得过两届戛纳影后、两届威尼斯影后、两届法国恺撒奖影后的于佩尔,早已不在乎奖项的归属了,年过花甲的她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对她来说,现在表演只是用来“发泄内心的疯狂”而已。
冰冷女王
“如果都在精神病院,
我是分裂症,阿佳妮是臆想症”
1955年出生于巴黎典型中产家庭的伊莎贝尔·于佩尔,是个满脸雀斑的红发女孩,父亲是商人,母亲是英语老师。作为五个孩子中最小的女孩,于佩尔最初的专业是俄语,或许是两个姐姐都投身电影影响了她,14岁那年,她在母亲的鼓励下考入巴黎凡尔赛国立艺术学院。在戏剧舞台上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后,她辗转走向了大银幕。
上世纪70年代初,不满20岁的于佩尔和“大鼻子情圣”德帕迪约合作贝特朗·布里叶的《圆舞曲女郎》,短暂亮相让她受到观众们的喜爱。1977年出演瑞士导演克洛德·果雷塔执导的《编织女孩》便令她首次取得国际瞩目。
次年,年仅22岁的于佩尔在夏布洛尔的《维奥莱特·诺齐埃尔》中扮演一个情感匮乏、最终杀父弑母的放荡少女,一举获得当年的戛纳影后,赢得全世界瞩目。于佩尔随后在1980年赴美主演迈克尔·西米诺的《天堂之门》,可惜影片票房惨淡,此后她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片中来。
于佩尔与和她同名的另一位法国女演员伊莎贝尔·阿佳妮来自同时代,但与眼角眉梢都是风情的阿佳妮相比,于佩尔通常给人的印象都是冷酷淡漠,面无表情,嘴角略带讥讽,散发着一种洞穿世人的冰冷气质。从影30年,她出演过近百部影片,合作过无数大师,最擅长演绎的就是外表冰冷、内心痛苦的女人形象。
她是《编织女孩》中安静害羞的花边女工,《勃朗特姐妹》中娴静文雅的安妮·勃朗特,《情人奴奴》中的放浪妻子,《茶花女》中纯真美丽的玛格丽特,《钢琴教师》中的变态钢琴家,《八美图》中的刻板神经质老处女,《我的母亲》中爱上儿子难以自拔的母亲……对于自己和阿佳妮的区别,于佩尔曾诙谐地说:“如果我们都住在精神病院,我在分裂症病房,她在臆想症病房。”